2月9日,网上流出观致CEO刘良发给员工的内部邮件,刘良称2周前已经向董事会提出辞呈,“从今天起一段时间里我将向宝能汽车领导进行工作交接。”
《汽车商业评论》从接近观致的人士了解到,观致高管离职潮已经延续2个月,先后后设计、研发、质量、采购、人事、财务各业务线负责人离职,大多为副总裁级别,都是主动辞职,其中不乏任职5年以上的资深高管。
消息源透露,宝能成为观致大股东后并没有与观致管理团队做过正式沟通,也没有对人员、架构、业务主动插手,公司在日常运营上没有多少变化。而上述高管辞职后接任者大部分由宝能派驻,也有个别岗位由观致内部接任。
该人士称此前加盟宝能汽车的李峰已经在观致代行董事长职责,例如董事长签字等事务,但还没有正式任命董事长或CEO,李峰也并不总在公司,有时来、有时不来。“我估计李峰有可能跟各业务线负责人开过会,了解摸排公司的销售、产品规划等等,但应该也仅限于了解情况,并没有公开讲话。”
对于有媒体猜测李峰接任CEO,观致内部并不确定。另一个观致员工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个人感觉李峰有点像临时帮忙性质,帮观致把这个特殊时刻度过去。还有一点,从李峰之前的经历和职务看,他要来也至少应该是董事长,不太可能做CEO。”
无论观致新CEO是谁、李峰会不会任观致董事长或CEO,都要在春节后水落石出。
《汽车商业评论》问到的几位内部人士都对刚刚辞职的前CEO刘良印象良好:“有魄力,敢做敢说,敢担当”,“对工作很有热情,早出晚归,很多事都亲力亲为”,“人品很好,善良,关心人,刘总人很好的”……
但现实是,刘良任职后的观致确实没有太大转机。这也很好理解,鉴于汽车业的长周期属性,他只是入职观致一年半、就任CEO不到一年的短暂掌舵者,哪怕换了亨利·福特、艾克卡、皮耶希、艾隆·马斯克可能也无力回天。
刘良给员工的邮件中说,他和他的团队守住了上甘岭,并且把一个完整的、正在恢复元气的观致交给了新的股东。是观致最困难时期的坚守着。受访员工也认为:“刘总最大的成绩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守住了观致的阵地,否则公司就散架了,哪还会有人出价65亿元收购。”
湖南人刘良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并工作,之后赴美国加入福特汽车公司,2005年赴欧洲加入威伯科,负责重型卡车和客车业务。2016年回到上海。
中国—日本—美国—欧洲,这是刘良闯世界的路线图,大学毕业后他在海外的时间远超国内。求学和从业经历显示这是一个教科书般的国际化人才,问题不在于“不好”,而在于“不合适”。
《汽车商业评论》斗胆认为,刘良有两点不合适观致,一是没有乘用车整车企业一把手经历;二是缺少在本土乘用车市场摸爬滚打的一线实战经验。
第二点对低谷期的观致尤其重要。2017年3月31日,《汽车商业评论》采访履新刚10天的刘良时抛出的问题是“您吃中餐多还是西餐多?”,即有这方面的疑虑。
刘良当时的回答是“1/3中餐,1/3日餐,1/3西餐。”
事实上这不是刘良的问题,而且观致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一个基因。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副高鼻子、蓝眼睛的面孔,来自大众、宝马、捷豹路虎、沃尔沃、萨博、欧宝、菲亚特、通用的专业人士,联合国般的核心高管团队,从最早的副董事长石清仁(Volker Steinwascher),到后来的CEO墨菲(Phil Murtaugh),洋面孔占据了观致团队的绝大多数。
研发、设计还好,但在销售、市场、营销方面,外国人怎么可能比中国人更懂得中国、懂得中国市场、懂得中国消费者?
2014年8月,观致北京4S店开业仪式后,《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曾当着时任观致汽车市场及销售执行总监卫思梵(Stefano Villanti)的面问时任观致董事长郭谦,为什么让一个外国人做销售负责人而丝毫不觉得失礼,因为没有翻译,卫思梵根本听不懂记者在质疑他。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毫无疑问,观致还需要做彻底的变革,走很长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并且这个窗口期已经很短,市场留给观致的时间不多了。记者接触到的观致内部人士几乎一致认为公司最大的问题在销售。
“一月份卖了1200台,这月看看能否卖600台。”不远透露姓名的观致员工说,“销售负责人计划全年卖10万台,完全活在幻想中。”
从这个角度看,观致缺少的就是李峰这种干过自主也干过合资,负责过销售也担任过一把手,一路摸爬滚打打硬仗出身的领导人。
但李峰能否掌舵观致,还要看宝能对汽车业的整体布局和各版块分工,以及宝能还能吸引到什么样的汽车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