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利润仅剩3.5%,博世都哭了,还卷个毛线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孟为)25年5月15日 22:52
4月21日,弋途科技发布了包括AI-MIND决策中枢核心层、AI-HMI与UI Agent能力构建的交互层、AI-L3智能体与生态共建的服务层,以及AIOA架构在内的心界AI全栈系统,希望用AI带来从“人适应车”到“车服务人”的智能座舱体验革命。
不久前,斑马智行联合智己汽车等发布“IM AIOS生态座舱”,首创“No Touch & No App”交互模式,也是强调以AI重塑座舱体验,用户无需触屏和下载APP,通过语音指令即可调用服务,如“AI外卖”功能可语音下单并智能推荐餐厅。
技术上整合大模型,提升推理效率,支持多模态交互。生态上接入阿里系服务,实现多Agent协同,覆盖导航、娱乐等场景。该模式将汽车座舱升级为“第三生活空间”,已搭载于智己的新车L6。
从弋途科技,到斑马智行,再到上海车展上各种AI故事的层出不穷,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性变革,从机械时代的精密仪器,到电气化时代的移动终端,如今正迈向AI驱动的智能生命体时代。
从早期的“功能满足”阶段,迈向对“智能陪伴”的追求。未来的智能座舱里,用户不再满足于“说一句话,车完成一个任务”,而是希望汽车能理解自己的隐性意图,洞察场景,并主动提供贴合需求的服务。
那么,从这些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智能座舱怎样的发展脉搏?
弋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盼指出,真正的“AI + 汽车”是对整车智能体系的深度重构,目标是构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移动智能体”。其弋途心界AI全栈系统便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践行,将车辆功能模块转化为可灵活调用的“智能积木”,打通智能驾驶、底盘控制等核心系统,形成智能神经网络。
从行业整体来看,深度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理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其理想L系列车型不断升级智能座舱系统,通过优化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出行偏好等信息,主动推荐导航路线、音乐歌单等。
例如,当系统识别到用户经常在周末前往某一特定商场时,会在临近周末时提前推送前往该商场的最佳路线以及商场内的热门活动信息。
智己汽车也在积极探索深度智能化路径,其智己IM AIOS生态座舱深度融合阿里前沿AI技术及生态资源,首创“No Touch & No App”的人车交互模式,让车辆能够深度理解用户意图,实现从“快速响应”到“深度思考”的跨越。
比如用户说“点一份昨天的果汁”,系统能自动调取历史订单,结合实时路况计算到家时间,并匹配餐厅出餐速度,确保餐品与用户同时抵达。
随着端侧AI大模型参数从10亿向70亿甚至百亿以上迈进,智能座舱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华为凭借其在通信和AI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为汽车智能座舱带来强大的智能交互能力。其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可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无缝协同,当用户携带华为手机、手表等智能设备进入车内,座舱系统能自动识别并同步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如音乐播放列表、导航目的地等。
小米汽车也在智能座舱深度智能化方面积极布局,利用小米生态链的优势,将智能家居与智能座舱相连接,用户在车内就能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实现出行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如在回家途中提前开启家中的空调、灯光等。
未来,智能座舱将如同一个贴心的私人助理,深度理解用户习惯与意图,提供个性化、主动式服务,真正成为用户出行生活的一部分。
以弋途科技的心界AI - HMI通过生成式HMI与无感交互技术为例,它为用户带来自然流畅的互动体验。用户无需复杂操作,即可实现与车辆的高效沟通。在行业范畴内,交互方式的自然化已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语音、手势、面部识别等多模态交互将进一步融合发展,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交互需求。
理想汽车的智能座舱支持语音控制多项功能,驾驶者在双手忙碌时,可通过清晰的语音指令完成导航设置、音乐播放切换、车窗升降等操作,大大提高了驾驶过程中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智己汽车的座舱不仅有语音交互功能,还在探索手势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方式,例如用户通过简单的手势就能切换不同的驾驶模式、调整座椅位置等。
华为的智能座舱同样注重多模态融合,其面部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驾驶者身份,快速调整座椅、后视镜等个性化设置,同时结合语音交互,实现更高效的人车互动。
小米汽车也在积极研发多模态交互技术,未来有望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自然的交互体验。
另一方面,无感交互将逐渐普及,车辆能够实时感知用户状态与环境变化,自动做出相应调整。
例如,当车内温度过高时,空调系统自动调节温度;当检测到驾驶者疲劳时,座椅自动按摩并播放提神音乐。理想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环境和用户状态,实现了部分功能的无感交互,如自动调节车内氛围灯亮度和颜色,以营造舒适的驾乘环境。
智己汽车也在不断优化无感交互体验,其车辆能够根据用户的日常习惯,在特定场景下自动执行相关操作,如进入地下停车场时自动开启车灯、调整驾驶模式以适应低能见度环境等。
华为和小米汽车也在各自的智能座舱研发中融入无感交互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座舱将支持更多种类的自然交互方式,如眼动追踪、面部表情识别等,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交互感受。
在汽车出行复杂多样的场景中,单一智能体难以满足全部需求,多智能体协作成为必然趋势。
理想汽车通过整合多种智能体,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跨场景服务体系。在通勤场景中,导航智能体规划最优路线,同时音乐智能体根据交通状况和用户心情推荐合适的音乐,若用户途中需要加油,服务智能体可自动查找附近加油站并规划前往路线。
智己汽车与饿了么等生态伙伴合作,打造了“AI外卖”等功能,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实现了从用户语音下单到餐品送达的全流程服务闭环,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体验。
华为智能座舱与众多应用服务商合作,构建了丰富的智能体生态,不同智能体在出行、娱乐、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协同工作,如在旅行场景中,智能体可协同完成酒店预订、景点门票购买、行程规划等一系列任务。
小米汽车则依托小米生态的丰富资源,打造了智能家居与出行场景联动的智能体协作模式,用户在车内可通过智能体控制家中设备,同时在出行过程中,智能体根据用户家中设备状态和出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建议,如根据家中冰箱食材储备推荐附近的超市等。
未来,智能座舱内的智能体将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在导航、音乐、美食推荐、会议安排等不同领域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连贯的出行服务,提升出行效率与体验。
弋途科技发布的心界AI - L3智能体,也涵盖车载L3智能体生态接入框架、协作框架以及与头部生态伙伴打造的样板间,实现了跨场景服务的无缝衔接。
在行业层面,随着AI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入应用,智能座舱架构将持续升级,从“软件定义”到“AI驱动”的突破,为整车AI服务开发效率提升、场景与服务生成数量增长提供支撑。
一方面,硬件平台将向高算力、大带宽、高速传输方向发展,以满足端侧AI大模型、3D HMI、车载游戏等复杂功能需求。
理想汽车不断升级硬件配置,其新款车型搭载了高算力芯片,为智能座舱的高效运行和复杂功能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使得智能座舱能够流畅运行3D导航地图、高清视频播放等功能。
智己汽车同样注重硬件平台的升级,其车型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高性能芯片,以保障AI算法的快速运行和多模态交互的实时响应。
华为的智能座舱硬件平台采用了自研的高性能芯片,具备强大的AI算力,能够支持复杂的智能交互和场景服务生成。
小米汽车在硬件研发上也投入大量精力,未来有望推出高性能硬件平台,以提升智能座舱的整体性能。
另一方面,软件架构将更加注重AI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智能体协作标准协议完善以及多端统一AI架构构建,使智能座舱能够更好地适应以模型为驱动的开发模式,持续学习和进化,成为真正的智能生命体。
理想汽车在软件架构方面不断优化,增强AI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智能体协作协议,实现了不同智能体之间的高效协同。
智己汽车与斑马智行联合研发行业最大端上开放式语音大模型,构建了行业首个AI交互智能体,为智能座舱的软件架构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华为通过鸿蒙系统的统一架构,实现了多端设备之间的AI协同,为智能座舱的软件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米汽车也在积极构建多端统一的AI架构,将手机、智能家居与智能座舱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和智能服务的无缝衔接。
弋途科技与喜马拉雅、腾讯智慧出行等生态伙伴合作,打造L3内容助手、L3生活助手等,丰富了智能座舱的服务生态。
未来,汽车智能座舱行业将呈现更广泛、深入的生态融合趋势。
理想汽车与众多互联网企业、内容提供商展开合作,引入了丰富的娱乐内容和生活服务应用,如在线视频平台、在线音乐平台、生活缴费应用等,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选择。
智己汽车与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斑马智行等合作,将阿里生态服务以AI Agent形式落地智能座舱,开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
华为凭借其庞大的生态体系,将智能座舱与华为应用市场、华为云服务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和服务资源。
小米汽车以小米生态链的优势,与众多智能家居设备厂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实现了智能座舱与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深度融合,用户在车内即可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如远程控制家中智能设备、在线购物等。
通过这种跨界融合,智能座舱的服务边界将不断拓展,不仅局限于出行领域,还将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体验,构建起庞大的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
或许,这些趋势正如同一颗颗不断生长的智慧种子,正在车载智能的土壤中扎根发芽。通过持续迭代与进化,系统将突破物理空间的边界,构建“车即生命体”的终极形态——未来,车不仅是移动工具,更是具备情感共鸣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