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发出千人失业预警,福特欧洲电动大撤退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今天 13:48

撰文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福特在欧洲又开始“瘦身”了。

2025年9月16日,福特确认将于明年1月起把德国科隆电动车工厂由两班制调整为单班制,并计划在该厂电动车相关岗位裁减最多1000人,主要通过自愿离职与买断方式执行。

这一决定延续了福特自2024年末启动的欧洲重组。该公司于2024年11月披露,至2027年优化约4000个岗位的计划,德国与英国成为重灾区。

福特官方声明表示:“在欧洲,电动车需求仍远低于行业预期。”公司将裁员归因于电动车需求疲软,必须“按需调整产能与人力”。

对于欧洲业务而言,科隆站在了福特电动化转型的十字路口。这次调整既是对市场现实的响应,也反映出其整体电动战略正在重新校准。

预期落空

这一收缩动作并非毫无预兆。

福特在宣布裁员时表示,两年前公司在科隆开设电动汽车中心时曾对欧洲市场销量做出预测,而如今欧洲消费者的实际销量未达预期。福特汽车将销量不及预期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充电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政府激励措施短缺。

其在官方声明中称:“自2026年1月起,福特将把科隆工厂的生产班次从两班制调整为单班制。”福特表示,其将向员工提供买断方案,并希望大部分裁员能通过员工自愿离职的方式完成。

科隆电动车工厂曾是是福特欧洲电动化的“样板工厂”。

2023年6月,福特宣布已向该厂投入约20亿美元完成改造,并正式启用这座以碳中和为目标的乘用车电动化基地。按照福特官方的说法,其为“通往更好之路”的关键里程碑,承担面向欧洲市场的新一代电动车生产任务。

目前,福特在科隆工厂生产多款纯电动车,包括探险者电动版(Explorer Electric)和Capri。2024年6月,科隆开始量产欧洲版探险者电动版,宣告该厂的电动车量产进入正轨。福特同时预告,同年内还会有一款运动跨界车型在此投产,这一车型后来以Capri之名亮相,成为科隆投产的第二款电动乘用车。

仅仅一年后,外部环境和内部节奏都变了。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动作延续了福特在欧洲的既定重组节奏。2024年11月,福特提出到2027年底在欧洲与英国合计优化约4000个岗位,占其欧洲员工总数的14%左右,其中德国约2900个,方案以与工会磋商、自愿离职和岗位流转为主。

战略转身

调整背后,也反映出福特整体电动车策略的转向。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今年科隆工厂还曾因劳资博弈出现过规模性停工,工人以24小时罢工方式表达诉求,导致生产中断。

作为福特在欧洲电动化的核心,科隆这次的动向极具指标意义。

科隆电动车工厂是福特在欧洲的核心电动化基地,在停产嘉年华(Fiesta)之后,福特斥巨资将该厂改造为电动车中心,围绕大众MEB平台投产探险者电动版与Capri电动跨界,并于2025年6月启用了电池包本地化装配,以缩短物流链条与稳定质量。

这些举措在当时被视作福特欧洲电动化路线的关键一环。

不过,随着欧洲市场补贴退坡、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拉长,加上新老车型切换与平台合作博弈,MEB平台两款新车的爬坡节奏未完全贴合最初设想。

2024年下半年起,福特根据订单情况阶段性收缩了探险者电动版与Capri的排产,并在随后将“到2030年在欧洲只售电动车”的早期口号,调整为“视需求灵活配置能源结构”,为燃油与混动车型保留空间。

科隆之外,产品线也在做“加减法”。

欧洲产品矩阵中,福特电马(Mustang Mach-E)仍在售,定位更偏向品牌与性能形象;而更走量的一侧,则由新近发布的Puma Gen-E与小型多功能电动车型补齐入门价位。

英国交通部在8月底公布的最新电动车购车补贴名单中,Puma Gen-E与e-Tourneo Courier拿到全额补贴名额,这为福特在英国市场的订单承接带来直接帮助。

从地区结构看,德国仍是电动车产销的重要阵地。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德国境内电动车产量创出新高。但从终端看,欧盟范围内电动车市占率虽提升至约15.6%,节奏仍低于此前乐观预测,结构性分化明显。这种“产强于销、增速放缓于预期”的错位,是车企调整班次与用工的重要推手之一。

增长下的车企“冷暖差”

尽管整体市场仍在增长,但车企个体的感受却冷暖不一。

虽然福特将裁员归咎于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但从欧洲整体数据看,今年1-7月,欧盟纯电乘用车注册量达101万余辆,份额提升至15.6%。只是这一增量并未传导至所有车企,补贴分化、充电网络不均与利率环境,都在影响“下订速度”。

回到福特本身,它的思路已明显调整。

对福特而言,是想通过更友好的自愿离职方案释放压力,是在稳现金、保主线的务实取舍。按照路透社的观点,这实际上为员工与企业提供了一个“缓冲垫”,但当产能再度下调、岗位继续收缩,新的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谈判达成。

另一方面,竞争格局也在重排。以紧凑与小型纯电为代表的细分市场,价格敏感度高、更新迭代快,更具性价比的车型重在加速推进,给跨国车企带来现实压力。

过去几年,福特欧洲曾提出“2030年乘用车实现全电动”的目标,如今官方口径已转向“视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保留混动与内燃机车型以覆盖不同价格带。

全球层面,福特管理层也多次强调“混动不是过渡方案”,并推动增程、混动技术在皮卡与中大型SUV上的应用。同时,福特在欧洲以MEB合作与自研并行、在罗马尼亚推进Puma Gen-E与Courier家族量产、在科隆本地化电池包装配,形成平台协作、入门走量和本地化制造的组合拳。

这些做法,核心都围绕一个目标——把现金流与产能利用率放在首位,再循序优化纯电产品的盈利模型。

这一次,福特在科隆的“减法”是被动与主动的叠加,在单一市场阶段性放缓导致既有投资短期难以饱和时,及时调整班次与用工,以维持开工率与现金流的安全边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科隆的单班制不一定是退步,有可能是一次必要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