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突发换帅!采埃孚巨轮紧急调航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杜咏芳)今天 14:15

作者 / 杜咏芳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董事会下台!董事会下台!” 在7月的采埃孚员工大规模示威游行中,采埃孚员工大声高呼。

呼声变为了现实。2025年9月11日,采埃孚集团监事会在特别会议上宣布了集团的高层人事变动:“在今天的特别会议上,采埃孚股份公司监事会决定经双方协商,终止与现任首席执行官柯皓哲博士(Dr Holger Klein)的现有合同关系。他将于2025年9月30日离开执行董事会。”

柯皓哲博士的职务将由担任董事会成员并主管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的马蒂亚斯·米德莱希(Mathias Miedreich)接替。与此同时,采埃孚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负责人彼得·莱尔(Peter Laier)也被终止董事会成员职务。

在几天前慕尼黑车展上,柯皓哲博士还以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出席,而马蒂亚斯·米德莱希以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出席。可以说,此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此次人事变动有可能发生。如此令人猝不及防换帅,透出采埃孚集团内部进行紧急调整的意味。

对于新任CEO马蒂亚斯·米德莱希,采埃孚的首席监事罗尔夫·布雷登巴赫(Rolf Breidenbach)表示,“他不仅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包括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经验),更兼具果断决策与卓越沟通能力。自加入采埃孚董事会以来,他还显著推进了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的重组,我们祝愿他在新的岗位上一切顺利。”

艰难重组中的采埃孚

采埃孚,这家曾被誉为拥有全球顶尖变速箱和底盘技术的企业正处在漩涡之中。

除了承受国际贸易政策、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欧盟日益严苛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监管要求之外,采埃孚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需求疲软、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以及电动化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压力等。

根据数据显示,采埃孚去年两次下调了年度销售预期,销售额下降约11%,至414亿欧元,部分原因是其车桥组件业务的剥离;其销售回报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至3.6%。

2025 年上半年,采埃孚销售额为197亿欧元(225.4亿美元),低于去年的220亿欧元,调整后营业利润 (EBIT) 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5%上升至4.4%。利润率小幅度回升显示出采埃孚部分成本控制或业务调整的初步效果,但挑战仍然存在。

面向未来,采埃孚不得不启动规模重组计划,并拨出数亿欧元专项资金推进相关措施。然而,采埃孚的战略重组之路走的并不是那么顺利。

通过大规模裁员来削减控制成本,是规模重组工作的一部分,目标是为了提升竞争力,应对出行领域,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变化,但这却导致采埃孚内部劳资矛盾急剧升级。

自2024年初以来,采埃孚已经裁减了11200名全职员工,另有4700人签署了部分退休协议或将进入正常退休状态。7月29日,因采埃孚抗议计划在2028年底前在德国裁员约1.4万人(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以及削减福利等措施,采埃孚的上万名员工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

即便面对如此大的内部阻力,采埃孚进行战略重组的决心依旧十分坚定。7月31日,采埃孚就紧接着宣布,公司正在加大重组措施力度,不再排除强制裁员的可能性。同时,其还会针对每个产品组是否能够收回成本进行评估,以此为依据推进对产品计划的调整。

高层震荡的背后

柯皓哲博士从2014年以来就在采埃孚工作,他担任过多个管理职位,并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就任首席执行官。他的离任,是采埃孚监事会在面临巨大压力下做出的决定。

采埃孚集团工会主席阿奇姆·迪特里希(Achim Dietrich)曾直接公开对柯皓哲博士表示过不满,“现任CEO曾在麦肯锡工作,他委托管理咨询公司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有观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柯皓哲博士没有展现出一名CEO在内部协调与战略传达上所应具备的超绝沟通力,他已经不再是能够凝聚员工和管理层,使集团内部达成统一共识的领导者。

针对此次卸任,柯皓哲博士表示,“我坚信我们正走在复兴采埃孚成功历程并保障就业的正确道路上。”

他进一步补充采埃孚的确需要一个新的领导者,“当前十分的关键是,我们与员工代表一起迅速做出实施决策,因为采埃孚已无暇再等待。有鉴于此,我认为此刻正是移交董事长职务的最佳时机。”

并且,此次高层更迭很可能还反映了集团的战略方向上的深刻分歧以及执行董事会内部的紧张关系,这在莱尔教授的辞职事件上恰恰有所展现。

莱尔教授的辞别辞写道:“公司监事会和股东对他的离职深感遗憾,并对他出色的合作表示感谢。”但公司官网在宣布人事调整时,特别声明莱尔教授辞职的原因在于“对公司未来战略方向存在不同观点”。

集团新舵手的特质

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是采埃孚推动战略重组的重心所在。

该部门涵盖采埃孚所有乘用车驱动系统,从内燃机到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驱动,为集团贡献了总销售额四分之一。对此部门业务的“剥离”(将该部门从集团其他部门剥离,向合作伙伴开放)甚至“缩减”(即有针对性地逐步淘汰该业务)都是巨大的挑战。

米德莱希于2024年10月主管电驱传动技术事业部,2025年1月进入董事会,虽然在采埃孚待的时间不长,但因其深厚的背景被视为推进电驱动战略重组的核心人物。

米德莱希拥有20多年的汽车行业经验。他曾在西门子、大陆集团和佛吉亚集团担任过多个管理职位,2021年,米德莱希加入优美科并担任了三年首席执行官。

在任期间,他推动优美科在电池材料领域获得了规模可观且多元化的订单,促成了优美科与大众、ACC等关键客户的电池材料合作项目,主导优美科开发高性能阴极材料用于固态电池,增强了优美科在创新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这些举措表明他具备敏锐把握行业趋势、布局未来赛道,促成企业转型的能力,而这恰恰契合了采埃孚的迫切需求。

上一任首席监事海因里希·希辛格(Heinrich Hiesinger)曾表示:“米德莱希的加入,将有力地增强我们管理委员会的实力。在当前形势下,董事会团队在重组采埃孚并提升公司竞争力方面表现出色。”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此次换帅事件,董事会称赞新任CEO米德莱希时,还特别强调了他所具备的一项关键特质,即“卓越的沟通能力”。

在采埃孚当前面临深度重组、大规模裁员引发内部动荡的复杂时期,这一特质可能绝非泛泛的褒奖,而恰恰是集团当下最迫切需要领导者具备的核心能力。

毕竟,在电驱动业务拆分、重组的重大决策中,如何以有效沟通减少内耗必然会成为之后董事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止于一次人事变动

此次高层地震,绝不仅仅只是一场人事变动,还是采埃孚关于生存路线的一次战略调整和重置,旨在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持续实施、保持公司经济稳定,更是采埃孚作为一家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汽车行业大变局中艰难求存的缩影。

柯皓哲的离任象征着传统机械技术在采埃孚的悄然落幕,而米德莱希的上任则标志着集团更加坚定不移地朝向电气化的方向前进。

摆在米德莱希这位“新舵手”面前的,是集团业绩的显著下滑带来的巨大的财务压力、业务重组步伐未能跟上行业变革节奏、内部的管理矛盾等重重困难。

能否在调整舵手后真正调整航向?属于采埃孚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这艘拥有百年传承的大船能否在新舵手的带领下熬过转型的阵痛,真正驶向美好的未来仍存在着不少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