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战开打:不卖了?不买了!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4年3月27日 09:29
谁能想到,电池不光是一个化学问题,还可以是一个哲学问题。
3月25日,智己汽车官宣了“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即将量产上车”的消息,引来各路网友高度关注。
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发微博表示此时“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让人感觉似有所指。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转发赵长江的微博并表示:“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唯有技术创新迭代才能推动时代进步,智己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赵长江很快就删除了那条微博。不过,仍有网友质疑智己是在玩文字游戏,“半固态就半固态,别打擦边球”。
到底是固态电池还是半固态电池,针对网友的疑问,智己小编回复道:“白马是不是马呢?”瞬间将一个化学问题升华为一个哲学问题。
3月26日晚,刘涛与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一起现身直播间,讲解固态电池。
李峥表示:10年前清陶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对其中的产业化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坚信一点,固态电池的创新一定是材料、设备、工艺的协同创新”。
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产业化分为三步:第一代固态电池,马上要在智己汽车上装车量产,也被称为半固态电池;明年会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最终实现的第三代固态电池,就是全固态电池。
他解释道,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三代固态电池的升级过程就是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设备创新,让电池的缺陷越来越少,导离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能量密度越来越高,同时,致密程度逐步提高,体积越来越紧凑。
智己L6上即将搭载的是清陶能源的第一代固态电池。李峥表示,第一代固态电池,跟传统电池相比,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正负极材料的致密程度远高于原来的传统电池。致密程度高了以后,会大幅度降低电池中液体的含量。
第二,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增加了电解质层。这个电解质层是附着在正极层的上面,这一层以无机材料为主,会大大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
第三,为了构建锂离子的传导通道,正极和负极材料体系内部都构建了固态的锂离子传输网络,所以又把它们称为复合正极和复合负极。
他在直播时展示了一张第一代固态电池的白色正极极片,上面就是固态电解质的涂层,厚度大概只有10个微米。因为这个涂层是无机涂层,受热的时候不会收缩,就减少了内部短路的可能,同时它具有对化学反应的隔绝作用,所以就对电池的安全性带来了根本提升。
李峥还展示了一瓶润湿剂,它是一种溶解了锂盐的有机溶剂,起的作用就是让电池材料界面还没有完全致密化的地方变得潮湿一些。润湿剂在电解质中的比例是10%,固态电解质和浸润液的结合,从电芯层面提高了安全性。
刘涛表示:“智己L6搭载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从电化学结构、材料学等方面进行了底层的重构,颠覆了以往的技术力度,所以它的性能、安全性、寿命都会大幅度提升,是革新性的创新。”
智己汽车搭载清陶能源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之后,四驱版车型可以做到续航超过1000公里。利用准900V高压平台,还可以带来10分钟补能400公里的快充体验。
至于用户最关心的固态电池的价格,李峥表示:“我们不是在做一个束之高阁的艺术品,我们在做的是一个真正能够造福人类的科技产品,相信一定是大家能够负担得起的。”
上汽与清陶能源2022年7月成立了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携手推动车用固态电池材料、电芯与系统的联合开发,并完成第一代固态电池装车试验。当时的报道就显示,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1083公里。
看完直播,可以确定的是,将在智己L6上量产搭车的电池是清陶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从本质上讲是半固态电池。
我们发现,不只一家车企在宣传中把半固态电池称作固态电池。这是能说得通的,还是确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半固态电池是不是固态电池,汽车商业评论就此询问了多位行业人士,发现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半固态是一半固态一半液态,其实准确叫混合固液电池更合理,也可以叫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没有液体。”
有人认为:“半固态电池就是使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的电池,固态电池是使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固态电解质就是完全没有液体。”
还有人意味深长地表示:“学术界根据各自的需求,发表定义。半固态,固态,全固态,请细品。”
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认知,大概也是因为关于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等相关联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书面定义。
比如,现行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就没有提及固态电池。
不过,今年年初征集企业意见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修订草稿中新增了对固态电池的产品性能要求:固态单体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26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但这也不是对固态电池的定义,而是对其提出了性能要求。
为了不至于让消费者误解,也为了让车企的宣传更加规范,我们认为,对固态电池作出确切的概念规范是有必要的。
说到底,消费者之所以对“固态”“半固态”这么在意,背后的心态也不难理解:消费者渴望真正的电池技术突破,渴望真正安全的电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