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携手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大规模量产近在眼前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1年12月3日 12:27
12月3日,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六届铃轩奖盛典在武汉中国车谷开幕。
此次峰会将持续两天,包括27场演讲,4大圆桌讨论,1个年度吐槽大会,议题直击行业痛点、热点,嘉宾阵容囊括中国汽车供应链重要人物。
3日上午,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分布式能源发展与利用”课题主要负责人何继江带来《重要而紧急:汽车业直面碳中和时代》主题演讲。
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何继江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27年实现碳达峰,而且,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的行业现在开始就基本上已经实现碳达峰了。而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现在就必须大规模地减少碳排放。
“当前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换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的一次赶考。这次赶考对我们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非常大的一次机遇。中国汽车企业在这次赶考过程中有机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不仅会在欧洲打下很大的市场,全世界都会有中国电动汽车的身影。”何继江表示。
以下为演讲内容实录,由汽车商业评论记者编辑审核。
大家好!非常荣幸来参加这次盛典,也感谢贾可校长给我的报告出了这样一个有震撼性的题目,这不是对我的重视,是对碳中和这件事的重视。
上个月,联合国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召开了气侯大会,这次开会又明确了很多关于全球气侯变化谈判的重要的内容。这个材料是今年8月份联合国的IPCC,也就是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气侯变化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当中的内容的节选。
最重要的观点两个:第一,人类活动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气侯变化,温度上升已经超过1℃,PM2.5、二氧化碳的浓度410ppm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第二,我们需要尽快实现净零碳排放,也就是碳中和,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的碳中和,而且要在2045年减少45%的碳排放。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定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也就是说作为碳排放占全球28%的国家,中国如果不能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那么全世界是不能够实现碳中和的。
这里我有一个个人的观点,就是中国的碳中和进程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间可能还有加速的空间。
国际社会对中国说2030碳达峰,实际上是很期待中国更提前一点时间,提前到2025年。对国际社会这样的观点,中国有几个答复,第一个是在今年的4月份,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美国组织召开的领导人气侯峰会上说: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也就是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的煤炭所造成的碳排放将在2025年达峰。
今年9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文件叫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什么叫稳中有降呢?我理解是这样的,是要在2030年这一年就能够向国际社会宣布我们已经碳达峰,并且有所降低,就不可能是在2030年碳达峰,因为2030年达峰的话,要到2031年的数据出来才能够知道是不是有所降低,那就要等到2032年才能宣布,而现在我们要在2030年就要能够宣布二氧化碳达峰。那么推测就很有可能会在2027年实现碳达峰,2028年有所降低,2029年又降低了一点点,哪怕是这几年基本是降低得很少,这样才能在2030年的年终宣布过去两年已经有所降低。
这样一个2027年的时间,据我的推测几乎是最晚也就是有可能是2026年。这样意味着什么呢?
今年的碳排放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者是比较明显的增长,考虑到民生的碳排放的增长和一些特殊行业,特别是涉及到未来低碳发展的一些行业的发展所需要的碳排放指标,我可以大胆地预测或者判断,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的行业在现在开始就基本上已经碳达峰了,也就是说就要按照碳排放量不再增加的方式来做我们的工作了。
这是国家气象局发布的两张关于碳中和的照片,他说左边的这张是错误的,右边的才是对的。这是两个托盘,左边的托盘是各种化石能源的排放,右边的托盘说我们种了树,做了风电,这样来实现碳排放。
这里面有个问题,给大家看一个数据,我们2030年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2025年森林蓄积量180亿立方米,这是我们官方的目标,意味着2025年到2030年五年间森林蓄积量增加10亿立方米,每年2亿立方米,每立方米林木所增加的碳汇大约是1.8吨,也就意味着每年林木蓄积量所带来的平均碳汇大概是3.6亿吨。而我们国家去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是100亿吨,右边的碳汇目前能够可掌握的只有3.6亿吨,这两者之间是无法平衡的。
所以,我们要实现碳中和必须大规模地减少现有的碳排放。到2060年碳中和的时候我们人为排放和人为吸收平衡,人为排放大约要控制在人均1吨碳排放,中国14亿人的时候,全国的碳排放大约14亿吨。右边人要通过光伏和风电,通过智能电网大规模替代现有的各种化石能源,使我们碳排放大概到14亿吨,右边通过植树造林、海洋碳汇等等使我们的排放量的碳汇量保持在大约8到10亿吨。另外通过CCAS或者是直接的碳普及大约实现约5亿吨碳排放,使两者之间得到平衡。
但是左边的14亿吨碳排放不会全部给能源,因为我们的工业还有很多的碳排放,比如水泥行业,在从生石灰到熟石灰的烧制过程当中要产生二氧化碳,还有化学工业、钢铁行业以及能源行业,当中还有飞机和轮船,这些领域都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现在看来还很难处理,再把我们生活当中垃圾的处理、农业水稻田产生的温室气体等等因素考虑起来,到2060年碳中和的时候留给能源系统的碳排放,在14亿吨的碳排放当中的比例非常低。
这样的情景到了汽车工业就意味着汽车工业在碳中和的时代基本上要没有碳排放,接近于零碳排放,包括我的上游、下游、消费者的使用。
我们现在看看具体到欧洲有哪些政策跟这样的时代有关系。
第一、欧洲国家的碳税。现在瑞典的碳税是大约120美元一吨,芬兰、挪威等这些国家的碳税也很高,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瑞典和挪威它的汽油价格大约在去年、前年是合人民币12块钱,这是我去年考察的情况。中国现在的汽油价格还很低,也就是说中国未来汽柴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第二、欧洲的碳价。今年以来欧洲的碳价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从去年20、30欧元到今年40、50、60、70欧元,最近已经突破了70欧元。德国最近政策明确,德国的碳价不得低于60欧元,如果低于就要采取干预措施,将近500块钱人民币,中国现在碳价大概是50块钱,所以未来碳价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
第三、欧洲要推进碳边境调解机制。也就是说中国出口的产品到了欧洲,假定中国碳市场的碳价,碳管理体系跟欧洲有较大差异,这些含碳量较高的产品比如钢铁及钢铁制品出口到欧洲的时候,欧洲边境时要对它再征一次碳税,让它跟欧洲碳税负担大体相当。我们下一步大量电动汽车及零部件要卖到欧洲市场,这将带来巨大的挑战。
还有各种交通工具的碳足迹。上面的是碳足迹,下面是土地足迹。
燃油汽车一人开是碳足迹最多的,我们现在采取最重要的工作是电动化,电动化可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特别是我们的电动汽车用光电、风电等新能源电力供电的时候碳排放量会大幅度减少,减少接近到零。
但是下面的图大家也要特别注意,不管是燃油汽车还是用电网充电的电动汽车或者新能源充电的电动汽车,它所用的土地面积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城市的拥挤程度难以承担下这么高的土地要求。
现在全球的交通体系都在走一个重要的电动化的方向,虽然电动化不是交通的唯一方向,但是现在是非常主流的方向。包括了从铁路、地铁到自行车,也都在走电气化的方向。
介绍几个我在欧洲考察碰到的案例。这是大众汽车生产电动汽车的工厂,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个是它的停车场有大量的充电桩给员工充电;第二个是它的门口设立风电光伏充电一体化的充电站,来表明大众汽车为未来给汽车零碳充电的技术进行构想或者探索。
这是欧宝汽车总部,门口有非常大的光伏组件,至少我在国内汽车没有见到这样的摆放方法。欧宝汽车总部和周边有很多的充电桩,但是我都用不了,我是租了一辆电动汽车去考察,必须用卡,外面的电动汽车充不了电。我们考察欧宝所在城市居民,他们说没听说欧宝搞什么电动城市,所以欧洲汽车能源转型单点突破很多,但是进展至少在去年和前年不那么理想。
这是在瑞典拍到的照片,是一个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在楼顶上面装了光伏,东南面和西南面也装了光伏,都是用的中国浙江龙焱公司生产的碲化镉光伏,彩色的很漂亮,所以未来的停车场已经变成了充电和电动化汽车的一个主战场。
这是在意大利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每一个停车位上装了一个光伏,五块光伏组件形成的光伏,每个服务区都做了这样的光伏。
这是在德国科隆一个超市里面我们一次充电的体验,这个体验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快充,50千瓦;第二我们用的是清洁电力;第三个一个小时免费,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买东西花了40多分钟正好充电是不要钱的。这个公司说他们将在大概两三年的时间实现德国50公里范围之内一定会有一家有这种免费的充电站,这样这个汽车的充电服务和我们现在的能源服务之间已经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交互,行业的交叉。
这是在瑞典拍到的照片,瑞典的停车场几乎每一个停车位上都有一个插座,16安的,是用来加热用的,因为北方寒冷用它加热避免汽车发动不着。现在这样的一个充电设施就可以用来做慢充,而且瑞典有大量的停车场正在升级为32安的充电流,这样做慢充就没问题,大家可以用了。
还有一些创新,这是奥迪。奥迪的实践是用电解水制氢,再把这个氢气和二氧化碳化合生成甲烷,他们在探讨是用氢燃料还是用甲烷燃料的项目,这个项目是跟当地的沼气厂合作的。
还有在瑞典玛丽斯塔德一个2万人口的小城市,做了瑞典也是欧洲第一个光伏加氢站,直接用离网的光伏,现场电解水制氢,把氢气储存到了冬天,在冬天还用这个氢气继续给这个加氢站直接加氢,而且是无人职守的。这一点我非常地意外,因为在中国氢是一个危化品,安全防护级别非常高,但在瑞典他们竟然能够实现无人职守。
这是国内的案例,我去考察过几个供电公司,它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充电解决方案。比如说大同供电公司也做了风电光伏充电桩,跟大众汽车非常像。雄安供电公司不光做了充电桩,还做了V2G,要把汽车的电反供给电网。在雄安不但有V2G还有无人驾驶汽车和无线充电,这些都在做一些探索。在大同有一个加氢站,用电供电,这是2019年的项目。
下面再来看中共中央的两个重要文件,是关于交通运输的两个表述:第一要持续降低运输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第二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第三是加强自行车和公交系统的建设。这些文字写得比较稳健,所以有可能行业的人会感觉没有那么强的冲击力。
另外一个文件当中写得更明确一点,十大行动当中,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这是一个比较量化的数据,不过我个人认为40%在2030年来看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偏低的数据。
现在德国基本上已经明确是要在2035年就不再出售燃油汽车,海南已经确定2030年,我曾经跟当地交通能源处处长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计划2030年就不许燃油车上路,我说这有点夸张,不让卖车还不让上路?他说可以上路,可以把全岛加油站都关掉,愿意上路我也不反对。在中国政策下,各种可能性都有可能,所以这件事情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下一个地方是谁就说不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汽车公司这两年在加紧行动。刚才讲到了欧洲无论欧宝还是大众都意识到了风险来临,不过,过去几年其实欧洲汽车在面对碳中和时步伐并不快,我在欧洲开车感觉到欧洲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基础设施比中国要差,包括他们的充电桩是50千瓦的为主,我们国内高速公路都已经120千瓦了。
但是从去年到今年,欧洲的行动速度在加速,是因为欧洲在法律上通过了欧洲绿色协定,确定2050碳中和,德国5月份确定2045年碳中和目标,所以压力非常大。汽车公司在迅速转型,之前还有点应付,但去年到今年加快速度很大。
这是企业,不一定是汽车公司,有一些公司像宜家这样的共已经确定2030年之前碳中和,宜家把它大量的房顶都装了光伏,据我看到的是它安装光伏的发电量要达到它的自用电量30%。
具体来说,我们未来任何想要实现碳中和的公司,都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实现温室气体的碳中和。注意,这个碳中和的简称是二氧化碳,但广义上来讲,包括六种温室气体,这六种温室气体都可以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所以我们一般简称还是叫碳中和,但实际上是六种温室气体。
范围1:企业自身的锅炉用了多少能源,这个企业自己的汽车用了多少的汽油,这是第一个部分。
范围2:我用的电我买的电里面有多少的二氧化碳?因为买的电在中国当然以煤电为主,这个煤电就有二氧化碳。
范围3:这有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是供应链,我买的原材料他们的上游用了多少的能源,买了多少的电,这个电里面有多少的二氧化碳。还包括我们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比如说大家来参加这次会议,是坐飞机来的还是坐火车来的,还是开汽车来的,这都产生了碳排放,尤其是坐飞机来的。类似这样的活动都要管理,包括食堂餐厨垃圾的处理。第三个是对我们行业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产品在消费者使用过程当中要产生的碳排放也要算在企业头上。这样就意味着如果是燃油汽车,你卖的车辆被消费者不停地去加油,所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算你的头上,那你这个企业就不可能碳中和。在这种情况下来看,一个企业要实现碳中和几乎就必须要抛弃掉燃油汽车乃至燃气汽车的技术方案,不得不走向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或者其他完全零碳排放的技术方案。
简单地过一下,现在有很多的汽车公司已经给出了碳中和目标,主要是这两年(去年到今年)做出来的。奥迪说2025年碳足迹减少30%;保时捷说2030年就碳中和;宝马汽车说中国的工厂2021年底碳中和,2023年生产环节减排80%,车辆使用环节减排40%。也就是说大家不是笼统地规定2050年碳中和就完了,必须要制定阶段性目标,2025、2030年等等。
下面看一下中国的企业怎么办。
第一、在供应链环节要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尽可能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第二、在内部生产过程当中,要用尽可能多的清洁能源,尽可能多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三、在车辆使用阶段。1.能耗很高,所以用尽可能少的能源;2.电动汽车充电尽可能充绿色电力,不能用煤电。这对我们挑战很大,汽车业以往不管这个环节,现在要管消费者怎么能充到绿色电力,乃至汽车回收等等。
比如北京奔驰在四个方面都开始做一些工作,包括在自己的屋顶上装光伏和去买绿色的电力。大众汽车也在做这样的一些工作,自己装光伏,自己去减少碳排放,同时购买绿色电力,这是大众汽车的探索。大家看两个柱状图,表明他们在做比较细致的工作方案。
包括博世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博世在绿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博世做燃料电池,博世在欧洲市场上卖3000欧元左右的电助力自行车,博世是一个高端品牌。做汽车配件的为什么做电助力自行车呢?这件事情值得我们在座各位做一下思考。
这是我们团队为汽车企业的碳中和做的路线图:
第一、供应链环节。首先要对供应链碳认证做工作,搞清供应链企业究竟有多少碳排放,然后采取一套措施有效降低它的碳排放。
第二、内部生产。从建筑节能到生产流水线到运输等尽可能减少内部碳排放,并且用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第三、使用环节。为消费者提供绿电选项,卖了电动汽车给消费者,要让消费者购买到绿色的电力证明他用的不是煤电;
第四、回收。电池的拆解、垃圾的处理等等环节都要尽可能做到碳排放的降低。
把以上四个环节都做到了,用几十年时间来表明我们是碳中和的企业。
这是英利把光伏组件做到了车顶上,这是小鹏汽车在屋顶上装的光伏,这是换电站和光伏装机,未来所有汽车行业车牌、屋顶至少要装上光伏,还有光伏车棚、光伏充电站。这是光伏储能充电结合,北京集美大红门直流光储充电站项目更有名,是因为它爆炸了,是因为电池着火燃烧,燃烧之后气体到了密闭空间里发生的爆炸。
这是一个工业园区,我们分析它的光伏和它的零碳交通,给员工的车辆充电等都会一体化,在园区给电动汽车充电,加上光伏充电方案会成为未来所有工业园区的标配方案,也包括供应链的企业。
这件事情说的是绿电,因为一个汽车的工厂或者零配件企业,它的屋顶上、园区里面充分装了光伏,大概能够发的电,一般来讲可能会达到20%-30%。但是还有很多的电无法来自于屋顶的光伏,就需要去采购绿电,去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委托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开始搞绿电交易工作,在今年9月份组织第一批试点,第一批试点做了70多亿的绿电,这是当时的相关政策,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
当时的交易在去年9月份交易了79亿千瓦时的电量,最积极的是一些外资企业如巴斯夫、施奈德等等,我们国内汽车企业还没有在这方面马上行动,但是最近已经有很多企业讨论这件事儿,包括我也参与其中几个项目的讨论。现在的难点是并没有那么多马上可以卖的绿电,因为还有很多、很多的难点还没有解决,包括化石的问题等等。
这张图展示的是未来的电力市场。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可能注意到电力的价格在发生变化,特别峰谷电价发生很大的变化。未来随着风电光伏数量增多,峰谷电价会发生变化,中午电价会越来越低,傍晚电价会越来越上升,特别晚上7点到9点时间,因为光伏晚上不发电,这时用电高峰期缺口比较大,这时电价比较高。给电动汽车带来可能的机遇就是V2G,大量电动汽车白天充电好以后,回到小区里接上小区的充放电桩,给小区晚上7点到9点高峰负荷用电动汽车保供电。
未来中国汽车所用的电要来自于绿电,这里最明显的、最直接的是光伏,因为光伏可以建在所有建筑的表面上。我提出每人一千瓦光伏倡议,一年就可以发大概1000度电,中国的人均消费用电大概是这个水平。到中国碳中和的时候,人均的光伏装机大概在7千瓦的水平或者6到8千瓦,这是我的估算。中国的全部光伏装机量可能会达到100亿千瓦,电动汽车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消费者。
这是著名的美国专家里夫金所说的能源互联网,第四条指的是新能源汽车接入电网。
这个材料是2016年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工信部三部委发布的文件,我参与了这个文件的起草。那是在5年多之前了,当时我们就提出来这样的构想,也不叫构想是文件,发展储能网络化管理运营模式,因为电动汽车都带着电池,这个电池是要有一个网络化运营的;第二,发展车网协同的智能充放电模式,基于电网、储能、分布式用电等元素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平台;还有一个是发展新能源加电动汽车的运行新模式,要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把光伏与电动汽车与充放电业务结合在一起。
五年过去了,这个领域不断发酵,今年、明年可能迎来爆发时代。到下一步我们的汽车不光是能源使用方式变成了电动化,而且随着无人驾驶的发展,能源共享与交通共享就会结合在一起,这样会出现的场景是车辆是无人驾驶的,你上班车把你送到单位门口,你就下车它自己开车走了,拉活去了,拉了活送人去机场,到了机场再去充电等等,等你下班时再到单位门口把你接了送回家。你回家了,它说你回家休息,我再去拉活去。这样的一种电动汽车与我们的能源交通共享的方式,可能会是下一步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应用情景。
这张照片是我2019年在西柏坡拍的,毛主席说我们是进京赶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不能做李自成。今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次大考。”
所以,当前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转换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的一次赶考。这次赶考对我们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非常大的一次机遇。中国汽车企业在这次赶考过程中有机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不仅会在欧洲打下很大的市场,全世界都会有中国电动汽车的身影。
今天在座各位坐在一起来探讨碳中和,不仅仅是挑战而且是机遇。我们共同来赶考,共同考出好成绩,为人类贡献一个好的成绩。
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照片,是我本人,过去两年多来,我已经不开车了,我驾驶的是这辆电助力自行车,它既是电动化的又是低碳的,最近我还在我们办公室楼顶上装了一点光伏,用我的自己行动实现碳中和。我上班开会都骑自行车。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