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和特朗普闹翻了,马斯克搭上莫迪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张霖郁)今天 10:24

记者 / 张霖郁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来源 / Reuters,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Times

特斯拉正式进入印度市场。

首家展厅将于当地时间7月15日开业,地址位于孟买核心商务区Bandra Kurla Complex(简称BKC),这里紧挨孟买交通枢纽和高端商业中心。

首批进入印度市场的车型为特斯拉Model Y,初期共引入6辆,均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进口。

根据进口成本计算,每辆Model Y的报关价格为32,500美元,再加上高达70%的进口关税,每辆车最终售价预计超过55,000美元(不含税及保险)。

此外特斯拉还进口了充电设备以及有关零配件,总成本在1百万美元。

特斯拉计划在展厅开业后同步建设超充设施和零部件仓库,并计划陆续在德里和海得拉巴等城市建设更多零售及服务网络。

马斯克(Elon Musk)尚未在印度建厂,印度政府仍对其征收70%的关税。对进口纯电车型,印度整车关税最高可达110%。

尽管当前进口成本高,特斯拉仍希望通过品牌影响力打开印度高端电动车市场。

印度政府此前已明确目标,到2030年全国新售车辆中电动车占比要达到30%,这为特斯拉在印度提供了无限商机。

8年博弈

首家印度展厅开幕,距离马斯克最初表示要进入印度市场,已过去整整八年。

八年间,马斯克与印度政府多轮博弈,并隔空喊话数次。

故事始于2017年,当时特斯拉Model 3刚上市,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很快将进入印度市场。”

这条推文让印度的消费者兴奋不已,纷纷表达希望特斯拉能尽快登陆印度。但没过多久,这个承诺因印度高达100%的整车进口关税而被迫搁置。

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印度的关税政策让特斯拉难以进入,他呼吁印度政府降低关税,并明确表示,特斯拉只有在能够确定市场需求后才可能考虑在印度设厂。

然而,印度政府对此始终坚持:若要享受优惠政策,特斯拉需承诺先在印度本地生产。

双方长达数年的僵持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期间,马斯克曾公开抱怨:“印度的进口关税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让特斯拉难以负担。”这引发印度政府强烈反应,有官员直言:“若特斯拉想享受低税率,就必须真正为印度创造就业机会。”

直到2024年,双方终于出现转机。

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资政策上有所松动,向特斯拉提出了新的方案:允许特斯拉以进口整车方式先试探市场,但前提是特斯拉需在未来明确本地化生产的路线图。

这一折中方案促成了特斯拉最终同意以进口方式进入印度市场。

马斯克在2025年初对媒体表示:“印度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我们希望逐步了解这个市场,并在合适的时机开始本地生产。”而此次孟买BKC展厅的开业,成为特斯拉入印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马斯克与印度政府之间漫长拉锯战阶段性地结束。

尽管特斯拉现阶段仍未正式承诺在印度设厂,但马斯克的印度战略明显更加务实。

马斯克的顾虑

马斯克与印度市场的故事虽几经波折,但最终仍走到了现实的落地阶段。未来特斯拉能否真正实现印度制造,仍将持续考验着马斯克的智慧和决心。

马斯克曾多次推迟甚至取消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的计划,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印度对进口汽车尤其纯电车型征收高关税,这是马斯克反复强调的最大障碍。

根据印度政策,进口电动车的关税通常高达60%-100%,极端情况甚至达110%。这意味着一辆在中国或美国生产的特斯拉Model Y进入印度后售价将飙升至原价的两倍。

其次,马斯克对印度市场的充电基础设施表示担忧。

他认为,印度的电动车充电网络尚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充电桩布局,这将直接影响特斯拉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特斯拉在全球的品牌和定价策略倾向于中高端车型,而印度市场对价格极为敏感,Model 3和Model Y等主力产品在印度的售价若超过5万或6万美元,或许难以获得大规模销量。

此外,行政流程缓慢也是马斯克多次表达不满的原因之一。

虽然多个印度地方政府曾主动与特斯拉接洽,邀请建厂并提供土地和政策优惠,但在中央层面上始终未能形成统一和高效的决策。马斯克曾私下批评印度市场“官僚主义严重”,这加剧了特斯拉的顾虑。

总的来看,马斯克之所以曾经决定取消特斯拉在印度的建厂计划,是因为高关税、政策立场不一致、市场基础设施不成熟,以及行政效率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

直到2024年,印度政府放宽部分条件,允许特斯拉以进口方式入市,并承诺若未来建立本地生产线可享关税优惠,这才促使特斯拉重新考虑印度市场。

莫迪与马斯克

马斯克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之间的交往,是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过程中一条关键的外交与商业线索。

两人多年来保持着互动,虽历经波折,最终促成了特斯拉此次正式登陆印度。

早在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就曾访问特斯拉当时位于美国加州总部,与马斯克进行首次会面。

那次访问期间,马斯克向莫迪展示了特斯拉的电动车产品和能源存储技术,还特别介绍了太阳能和Powerwall解决方案。

当时莫迪正在推进“清洁印度”“数字印度”等国家战略,对新能源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

尽管当时双方未能达成具体合作,但此后马斯克始终对印度市场保持关注。

2017年,他首次在推特上透露“特斯拉即将进入印度”时,不是没有根据。然而,由于印度高额进口关税、缺乏明确政策支持,以及特斯拉不愿立即在印设厂,马斯克与印度政府的合作多次陷入僵局。

两人关系真正回暖发生在2023年。

那年6月,莫迪访美期间专程会见了马斯克,两人在纽约进行了面对面的闭门交流。会后,马斯克对媒体表示:“我非常看好印度,我们正在积极评估在印度的投资机会。”他还称莫迪是一位“注重推动发展、非常坚定的领导人”。

这次会面被视为特斯拉重启印度计划的关键转折点。

随后,印度政府推出“特别电动车进口政策”,为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提供关税优惠,前提是承诺在印度本地投资建厂。这一政策调整显然回应了特斯拉的诉求。

2024年,马斯克原计划访问印度,与莫迪再次会面并宣布建厂计划,尽管访问因行程原因延期,但特斯拉进入印度的战略已全面启动。马斯克公开表示:“我们尊重莫迪总理的远见与承诺,也相信印度将在电动化时代扮演重要角色。”

印度市场潜力

印度汽车市场是当前全球增长潜力最为突出的新兴市场之一。

随着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政策支持和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叠加,印度正成为全球车企竞争的焦点。

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印度已于2023年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14亿人口意味着庞大的潜在消费基础。尤其是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增长,年轻人口比例高,对新技术和汽车消费具有天然接受度,为汽车市场提供了持续的消费动力。

其次,印度目前的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30至40辆,远低于中国200辆和美国800辆的水平。

这意味着印度市场尚未饱和,未来数十年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汽车金融体系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首次购车,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第三,政府政策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日益增强。

印度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化目标,计划到2030年实现电动车占新车销量的30%。为此,政府通过“FAME计划”(Faster Adoption and Manufacturing of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提供电动车购车补贴,同时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并向外国电动车企业提供准入便利和税收激励。对于外资车企而言,这构成了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

此外,印度本土汽车工业体系已具备一定基础。

塔塔、马恒达、马鲁蒂铃木等本土品牌拥有完整的生产、研发与销售网络,也为外资品牌在地化发展提供了产业配套。与此同时,随着特斯拉、比亚迪、现代、丰田等企业加快布局,印度正成为全球电动车战略的重要战场。

当然,印度市场也存在挑战,包括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管理混乱、区域发展不平衡、价格敏感度高等问题。特别是在电动车推广方面,充电网络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便捷性仍需时间培育。

总的来看,印度汽车市场具有极强的成长性,正在从“潜力市场”迈向“主战场”。对于全球车企而言,谁能更早适应本地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并建立高效渠道,谁就能在这个未来十年最具爆发力的市场中占得先机。

对于特斯拉等高端电动车品牌而言,印度不仅是挑战,也可能成为决定全球版图的关键拼图。

特斯拉业绩下滑

从2024年到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三大核心市场的表现出现显著分化。

中国市场,特斯拉维持了相对较强的交付能力。

2024年全年,特斯拉在中国共交付约65.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近9%,占全球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交付约19.7万辆,表现稳健。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保持增长势头,单季注册车辆超过13.7万辆,同比略增1.8%。不过,随着小米、蔚来乐道等推出Model Y竞争车型,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逐步缩小。

欧洲市场,特斯拉则面临更大挑战。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欧洲的电动车注册量同比下降近50%,市场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1.6%降至不足1%。

销量下滑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和挪威等传统电动车高渗透市场。马斯克本人在社交平台上承认,欧洲目前是特斯拉“最弱势的区域市场”,部分原因是政策环境趋于复杂、电动车补贴退坡,以及本土品牌如大众、雷诺、沃尔沃等加快电动化进程,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美国仍是特斯拉最大的单一市场。

2024年全年,美国市场贡献了约48%的全球销售额。虽然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降至约33.7万辆,同比下降13%,创下2022年以来单季最低水平,但在美国市场,新款Model Y的推出帮助销量逐步企稳。

4月以来,特斯拉在美销量出现环比回升。尽管整体需求趋缓,但由于特斯拉在美国拥有完善的产能、充电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其在本土市场的地位仍较为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