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的中国,还在“叫号充电”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温莎)2025-10-30 22:26
“我们更关注的是速度和产品性能质量。通过更高的集成度、更高的规模化,我们为车企提供较好的产品,从而避免低价竞争。一旦只卷价格,不卷性能和质量,整个行业会进入恶性循环,变成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回归原点。”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在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接受了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
在吕鹏看来,如今的智能驾驶行业和造车一样倦,AI带来了行业重塑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用他的话说,“光快也不行”,“如果我们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堆没有用户价值的产品,即使再快也很难保证长期成功。”

因此,地平线要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力驱动。过去,智能驾驶行业创造了大量智驾新名词,但如今,是时候回归原点,回归产品力了。
“如果产品力够好,智能驾驶就相当于汽车新的自动挡,那每辆车都需要搭配,否则就会变成营销噱头。做产品也是一样,真正好的智驾产品其实比较无聊,就像打专车你不会在意司机怎么开,因为开得很平滑。好的智驾不应靠拼凑无数功能点,而在于底层技术突破,真正让用户觉得足够安心、丝滑、放心。地平线要做外卷型企业,我们要卷上限、卷用户体验、卷品质,卷边界。”
吕鹏说,“地平线将始终作为行业的赋能者,通过提供强大的技术基座和坚持开放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伙伴们共同向上突破,将竞争焦点从内耗转向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为行业开拓边疆。”
智驾出海,迈过几道坎
当全球汽车产业的目光聚焦于“新四化”的浪潮时,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凭借在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上的迅猛创新,已从昔日的追随者,成长为全球舞台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以地平线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技公司,正携其领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扬帆远航。
据吕鹏介绍,地平线正在积极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其中包括上汽、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岚图、蔚来等7家头部车企,共计超25款车型出海,覆盖亚洲、欧洲、中东、南美、澳洲等全球5大地区。
“我们的征程6B方案已经获得2家日本车企海外车型定点,全生命周期预计交付750万辆;支持包括大众汽车、日本最大汽车集团在内,在国内共有9家合资车企在中国的智驾落地,并达成30款车型定点合作,部分车型将于今年底开始量产。”

他表示,地平线还与博世、电装、大陆集团、大众CARIAD等Tier-1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构建面向全球的智驾产业生态,加速智驾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然而,航程的壮丽,并不意味着海面的平静。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的出海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挑战严峻而复杂,如何满足当地的法规与标准,保障数据的合规;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取得信任,每一道关卡都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时间与资源进行适配与认证。
吕鹏认为,智驾出海有三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维度:一是各区域的合规性,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特殊要求,必须符合当地规定才能出海;二是相比中国消费者,海外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是逐步提升的,整体感觉可能有3-5年的时间差。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中国消费者土壤下积累的产品和技术,为未来全球市场做好铺垫;三是不仅是中国汽车企业,所有企业出海都一样,我们要追求高质量的出海。
“例如,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多出一百万、两百万辆,对中国整体影响可能不大,但通过出海把产品、质量、口碑、品牌做好,将为未来消费者需求起来时建立巨大的红利和护城河。”
他说,地平线希望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把最好的产品出海,而不是以机会主义者的方式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很长期,需要我们稳扎稳打,把中国在全球的口碑建立起来”。
地平线能活到最后吗
2025年的智能驾驶赛道,正上演着一场惨烈的生存竞赛。佐思汽研数据显示,国内前 5名头部企业已垄断90%的市场订单,而超60家中小供应商陷入现金流告急的困境。一边是华为、Momenta 等企业订单排至次年,一边是企业的接连爆雷,至于淘汰赛要进行到什么时候,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预期。
吕鹏认为,智驾驾驶行业已经进入了比较尾声的淘汰赛。“回看五年前,做智驾的公司非常多,现在已经比较收敛,因为AI开发范式对人才、资金、商业闭环要求太高,投资比较重要。只有具备很好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同时又有良好商业闭环的企业才能持续滚动发展。”
他表示,现在新玩家已经很难有机会了,但淘汰赛具体什么时候结束还需要观察。“大家做这件事的终极目标是L4、L5,消费者建立明确认知需要花较大成本,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快速建立。到了L4、L5级别,乘用车市场会极度收敛,可能只剩两三家。”
智能驾驶行业的终局和手机行业有些类似。“手机在3G时代是选配,到了4G成为标配,所有人对视频流有强需求,这时差一点的视频卡顿大家就不会用。真正到了L4、L5级别的智能驾驶,行业就会非常收敛。一旦达到那个水平,首先投入很高,从用户体验来说,没有人愿意接受次一点的产品,基本上行业格局就确定了。”

吕鹏认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左右,这也是地平线对L4、L5节奏的判断。
“在这个阶段很难出现新玩家,因为整个市场对人才、资金和商业闭环的要求很高。但这个“卷”不是拼价格的“卷”,其实是拼产品力的“卷”,因为大家的终极目标是走到L4、L5,越接近那个点,产品性能优势就会越领先。”
智能驾驶的淘汰赛,本质是一场 “技术进化 + 商业务实” 的双重考验。那些沉迷概念炒作、缺乏核心壁垒的企业终将被淘汰,而真正掌握数据驱动逻辑、实现技术量产闭环的强者,将定义未来出行的版图。
吕鹏相信地平线能够走到最后,原因有三。“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地平线天然是一个AI基因很重的企业。其次,地平线已经实现了工程产品化。毕竟过去已经为超过一千万辆车交付了相关产品,这些经验都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苦努力沉淀下来的,融入到了公司的文化、流程和体系之中。第三是基于地平线的核心优势——软硬结合。通过软硬结合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相对更优的成本,以及更快的迭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