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贾可:应该抓住规范汽车秩序的牛鼻子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贾可)今天 09:51

撰文 / 贾 可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2025年以来,就中国汽车业反内卷,中央领导紧抓不放。有关部门则是一直在动作。

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未来三个月将集中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9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又联合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印发通知,推出《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以上最新的两个主管部门动作,跟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密切相关。

根据新华社报道,当天的会议,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中央要求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并提出具体要求,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反内卷动作必须行之有效。

兵贵神速,7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17家重点汽车企业负责人又一次被召集到一起,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目前开出的药方有四个:一是加强监督检查;二是健全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标准引领;四是加强行业自律。

我深以为然,特别是“加强监督检查”这一条,更是规范秩序的直接抓手,它要求深入推进产品价格监测、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缩短供应商货款账期等工作,开展网络乱象专项整治、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缺陷调查。

事实上,此前,相关工作已经在进行。

比如,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已经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

比如,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推动17家重点车企6月做出的“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落地。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文前提到的两个动作,这可谓落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最新措施。

有关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这是“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具体落实。对此,饱受其苦的厂家肯定拍手称快,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是,我们要打击的是乱象,不能一刀切,把正常的评论包括反内卷的言论,也当作乱象打击。这样可能会导致李鬼粉墨登场,李逵也奈何不得的尴尬场面。

倘若如此,就应该有效健全长效机制,强调法治,我始终认为,这是规范秩序的牛鼻子。

根据公开报道,有关部门提出的健全长效机制主要是指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汽车产业提质升级。与此同时,建立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交流会商机制,积极听取问题、建议和诉求反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这些措施对于规范秩序都很重要,但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规范秩序”作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目标,需以法治为核心抓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还有法律没有覆盖到的地方,那就完善法律,在完善法律之前,可以出台政策,但是政策需要一视同仁。

只有建立这样的长效机制,那么才能避免检查纠风之后的死灰复燃,也只有这样,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三个月之后,还依然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整治乱象。虽然总是有人会铤而走险,但是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它仍然能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三个月”这个时间限定就没有价值。我认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供一个样板,估计还会将取得的效果公布于众。而且,我也坚定相信,这次有关部门联合一致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一定会取得实际成效。

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其他加强了的监督检查也有完成的时间限定,同时还能将检查结果公布于众,那肯定是更好的效果。

比如,8月11日,工信部官网就发布了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和赛力斯这3家车企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的经验做法及成效。这里是把好的典型拿出来让大家学,把不守承诺最严重的三家公布于众,这样,或许起到的震慑作用将更大。

那么,怎么来解读《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整个方案,从着力扩大国内消费、持续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提升国际开放合作水平4大工作举措出发,提出15个方向,一共有46条具体措施。

对此,网络上已经有了一些解读,有些不免是荒腔走板。实际上,这是试图对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或者反内卷四个药方的系统性扩展。其中,前文“加强监督检查”里提到的几条全部包含在内,可惜,并没有看到更多新的对于反内卷或者规范秩序的实质性举措。

另外,整个工作方案的体系化更多的是所涉及的八大部门工作的叠加或汇总。可能,这跟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严峻形势有关。

我们看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主要目标是,2025 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 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 20%。

这跟有关各方年初预测相比已经减少。中企协当时预测,2025 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 3290 万辆,同比增长 4.7%;新能源汽车销量 1600 万辆,同比增长 24.4%。

“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这是工作方案开宗明义强调的,但是当下,中国汽车行业面临两大难题:

其一,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其二,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挑战仍然存在,行业稳增长任务依然艰巨。

由此,才有了现在包括46条具体措施的整体工作方案的诞生,体现了远近结合、综合施策的要求,而且,不少具体措施还是富有深刻含义和长远价值。

比如“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政策,逐步实现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这意味着限购城市可能要开始松动;

比如“有条件批准L3 级车型生产准入”,这意味着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要抢夺世界话语权;

再比如“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汽车等活动”,这肯定不是拘泥于特点的活动和项目,而是希望以此推动更多类似行动,形成强化全行业全球性沟通交流合作气氛。

解读《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我担心的是,“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只是这次工作方案的15个工作方向之一,具体措施还是先前的3条,如此,规范秩序的核心努力是否会被稀释?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反内卷这种规范秩序的行动在里面也有体现,但更多会让人感觉到,它似乎并不是重点,于是,很可能,一些刮骨疗伤的做法不会去尝试,一些短期效应又会不由自主地被追求。

另外,我还有一个困惑,这次联合推出工作方案的八部门里面怎么没有生态环境部?

2025 年 5 月 2 日,生态环境部还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其中还提到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完善机动车 OBD 系统功能,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支持老旧机动车报废更新。

显然,生态环境部对于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对于汽车行业稳增长也是至关重要,一些汽车行业反内卷争议也需要它来深度参与。

总之,虽然《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涉及的时期很短,但它列出的需要去解决的应该是重要而紧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参与部门都应该与之紧密相关,紧紧抓住规范秩序的牛鼻子,否则到最后不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4大纬度15个方向46条具体措施

2025年9月12日推出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工作举措一共4大纬度15个方向46条具体措施。

一、着力扩大国内消费

1.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

1)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25 个试点城市新增推广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70 万辆以上。

2)持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提升乡村居民用车电动化水平。

3)积极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

4)制定促进换电模式发展指导意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5)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

6)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保障平稳有序过渡。

2.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

7)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 2025 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13号)等文件要求,支持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

8)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消费。

9)鼓励汽车限购地区优化限购政策,逐步实现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10)落实二手车销售“反向开票”、异地交易登记等便利化措施,探索建立线上交易管理制度,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开放,提升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准确性和权威性,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

3.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11)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前装 V2X、5G 等高性能通信模块,加快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促进物流、环卫、出行服务等多场景应用,鼓励重点地区逐步拓展跨区域协同应用。

12)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 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支持汽车、信息通信、交通等行业企业以数据为纽带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多元化价值链培育。

二、持续提升供给质量

4.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13)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开源优势,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产品经济性、耐久性、舒适性等性能,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14)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5.以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质量提升。

15)贯彻落实《以标准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文件部署,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重点急需标准研制任务。

16)加强行业监管,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力度,提高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效能,推动企业持续提升汽车产品安全、节能、低温适应等性能。

6.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17)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8)持续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培育一批汽车产业链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稳定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19)发挥汽车产业链安全监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动态监测链上企业供应变化趋势,及早识别安全风险。

7.加快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应用,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和推广工作,支持企业分级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

21)构建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培育面向场景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健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规范标准研制与应用推广,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商。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8.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22)优化完善城市、乡镇、公路沿线及居住区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推动高速公路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配电网改造,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23)深入开展县乡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活动,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鼓励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光储充放”一体站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车网互动技术研发应用。

9.优化行业管理政策。

24)推进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改革,结合新技术发展修订准入审查技术要求,制定新能源汽车产品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编制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政策文件,开展产品自我检验、货车产品上装委托加装管理。

25)研究推动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

26)加强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智能网联汽车管理,规范汽车企业OTA升级活动。

27)推动加快《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10.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28)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29)发挥“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建议)反映窗口”作用,受理供应商相关问题反映并协调推动解决,指导行业机构制定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

30)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规范行业数据信息发布,依法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坚决维护健康有序、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11.加强报废和回收利用管理。

31)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标准,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

32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可再生资源应用比例,推动形成“精细化拆解+回用件高效流通”的发展模式。

四.提升国际开放合作水平

12.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

33)鼓励汽车及供应链企业研发生产适用目的国市场的产品,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34)发挥行业机构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作用,建设汽车产业国际化公共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重点国家和地区汽车市场需求、标准法规、管理政策等咨询服务。

35)引导整车企业稳妥有序开展海外布局,因地制宜、共建共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面提高合规经营能力。

13.提升汽车出口金融服务水平。

36)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经营性、投资性融资的信贷产品支持,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

37)支持金融机构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提供全球资金管理产品。

38)鼓励保险机构优化汽车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和服务,为汽车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国别风险研究服务,有效应对汇率变动等风险。

14.完善物流运输体系。

39)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物流服务保障措施,印发实施动力电池铁路运输工作指导意见。

40)优化多元运输供给,加强供需信息对接,推动港口、滚装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运保障能力。

41)引导汽车企业与运输企业通过交叉持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42)鼓励建立多品牌、高质量、可复制的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海外备件仓,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15.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

43)深度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工作,牵头起草更多汽车、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法规,提高国际标准法规的影响力。

44)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推动核算方法、核算结果国际互认。

45)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驻华使节走进中国汽车等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46)贯彻落实《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完善政策和要素支持,提振汽车行业外商投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