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跌了5年,合资车企迎来拐点时刻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吴静)2025-07-24 09:36

撰文 / 吴    静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挣扎三年后,广汽菲克终究未能摆脱破产的命运。

2025年7月8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确认广汽菲克已无重整可能性,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也不具备重整、和解条件。当天,该公司管理人同日发布通报,表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已获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法院已于6月27日裁定认可该方案。

这标志国产Jeep品牌彻底退出中国。

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同时停止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标志着三菱汽车将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相关生产业务。

三菱与广菲克的退出,已然成为传统合资模式的时代缩影。当该退场的陆续离场,坚守者的生存法则又该是什么?

2020年—2024年,既是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黄金5年,也是合资车企面临严峻挑战的至暗时刻。期间,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从5.8%一路狂飙到56%,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却从60%跌至34.8%的水平。

但是,从2024年11月开始,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经开始止跌回升,10月为34.03%、11月为35.32%,12月为37.39%。

2025年上半年,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为36%,《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可以说已经基本守住了阵脚。

梳理合资车企2025年6月及上半年销量数据,头部阵营如南北大众、南北丰田和上汽通用等车企整体企稳;第二阵营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仍处于下滑通道;第三阵营悦达起亚、北京现代也出现回暖迹象;第四阵营长安马自达、长安福特、神龙汽车未公开销量数据。

"外方战略+中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

近年来,在合资车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其转型突围之路已成为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战略议题。

2024年年底,轩辕同学校长、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贾可博士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家合资车企的未来取决于外方的态度和中方的实力。简而言之,就是外方的战略决心和中方伙伴的体系能力。这为我们理解当前合资车企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清晰的评估框架。

《汽车商业评论》发现,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量回暖的合资车企,均呈现出以下共同特征:一方面,外方股东展现出坚定的电动化转型决心和持续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中方合作伙伴在核心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及市场响应等方面具备显著竞争优势。

这种"外方战略+中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成为决定合资车企能否突破困局的关键所在。

今年上半年,合资头部阵营中的5家车企均呈现回暖态势,其中头部阵营中包括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上汽通用。

合资车企回暖主要归结为三方面原因:

首先,守住了燃油车市场份额,这是合资车企基盘稳固的“压舱石”。

以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为例。

2025年上半年,上汽大众终端销量52.3万辆,同比增长2.3%。尤其在6月,单月销量突破9.6万辆,同比增长15.1%,这源于企业前瞻性的“油电同进”战略。

一汽-大众则累计销量436133辆,同比增长3.5%,燃油车市场份额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6月单月销售87,048辆,同比劲增12.5%,燃油车市场份额8.4%,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其次,彻底的本土化研发能力,这是合资车企破局的关键。

广汽丰田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更具里程碑意义——铂智3X 6月交付6030台,上市三个多月累计订单破3万台,累计交付车辆超2万台,连续多月蝉联合资纯电SUV销量冠军,这个成绩甚至能跟很多自主品牌“掰手腕”。

铂智3X是第一次针对中国市场由中国团队主导的车型,其成功的核心在于管理体制和研发体制上作出的重大转变,即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 RCE(Regional-Chief Engineer)体制,由中国人担任车辆总负责人,让更了解中国市场的工程师拥有更大的权限,用现地节奏打造适合本土的全新车型。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种开发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更可以借助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技术,车企在更快地完成产品迭代,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更可以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在营销层面的创新,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一口价”策略和一汽丰田推出“时光焕新计划”。

“一口价”策略,彻底消除终端价格乱象,提升消费者信心,而一汽丰田推出的“时光焕新计划”,也为这个传统而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革。

“时光焕新计划”自2025年3月1日正式启动,至5月5日结束,以其独特的“车龄增值补贴”机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更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汽车置换的传统认知,成功激活了市场的潜在需求。

东风日产改革而本田还未觉醒

尽管如此,2025年上半年,本田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正经历着入华以来最严峻的市场挑战。

2025年6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为58468辆,同比下滑17.9%,整个上半年,本田在华累计销量为31.5万辆,同比下滑24.2%。其中,广汽本田累计销量为15.5万辆,同比下滑25.63%;东风本田累计销量为14.9万辆,同比下滑37.4%。

本田销量在华为何下滑?

首先,没有守住燃油车的基盘。

长期以来,雅阁、思域等燃油车一直都是本田在华销售的主力。但在2025年,这些昔日的“神车”辉煌早已不再。2025年上半年,CR-V终端销量近9万辆,同比增长8.39%。几乎成了燃油车板块的唯一亮点,但这也难以扭转本田在华的整体颓势。

其次,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没有品牌溢价。

3月6日,东风本田的S7上市,新车指导价为25.99万~30.99万元。或许是因销量不理想,东风本田开始听劝“调整价格”,上市次月即全系直降6万元至19.99万元起。但未能扭转颓势。4月15日,汲取教训的广汽本田P7直接将价格拉到19.99万~24.99万元。

在当下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这样的定价策略显然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两款被本田寄予厚望的车型就这样错失了市场先机。

最后,没有建立相应的本土化研发能力。竞争对手广汽丰田铂智3X利用了合资公司中方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供应链生态也已经很大程度上开放,而东风本田S7还是骄傲的本田自己打造的平台,供应链生态相对还是比较保守。而这也注定了东风本田S7与广汽丰田铂智3X不同的结局。

相比本田的跌势,日产则相对乐观。

2025年6月,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4.9万辆。其中,日产N7以6189辆的月销量,斩获合资纯电车型销量榜首。自5月15日开启交付,截至6月30日,东风日产N7累计交付突破10000台。

东风日产N7的成功印证了中国本土研发团队的实力——这款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体现“中国速度”的纯电轿车,以11.99万-14.99万元的亲民价格,实现了对15万-20万元级别竞品的产品力超越,成功将20万元级的高端配置下沉至14万元区间。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也再次证明"外方战略+中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东风日产已经初步成功。 

第三阵营的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也展现了良好的回暖态势。

2025上半年,北京现代累计实现销售100016辆,整体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6月份的表现尤为亮眼,单月累计销售21713辆,相比上月增长达到66%。

这是企业深厚技术积淀、聚焦主力产品的定力、深耕用户服务和清晰战略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上半年,悦达起亚累计终端销量达124,027 辆,同比增长 13.2%。其中 6 月单月销量为 23,245 辆,同比提升 12.5%,延续了自 2025 年二季度以来的回暖趋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 SUV 与经济型家用轿车在二线及以下市场的价格穿透优势,以及金融方案调整、置换权益下探等市场策略的推动。 

但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未来,悦达起亚更多要依赖出口改变自己的局面,而北京现代则要坚定贯彻"外方战略+中方能力"驱动模式,才能真正重生。

消失的数据与边缘化存在

神龙汽车、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未公布2025年上半年销量数据,这大概率与市场表现不佳、企业战略调整有关。

2025年6月,神龙汽车销量仅3077辆,同比下滑约10.7%,若计入新能源品牌“示界”的134辆,整体仍下降9.1%。5月销量3445辆,同比暴跌43%。 

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都未出现在长安汽车6月份产、销快报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中。

不过,根据此前数据,进入2025年后,长安福特连续5个月销量下滑。这也使得长安福特今年1—5月整体销量也呈现下滑态势。今年前5个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仅有7.6万辆,同比下滑16.43%。

而长安马自达2025年4月的销量为6512辆,增长7.62%。今年1-4月,累计销量下降5.02%,为24075辆。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这三家企业的销量规模和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已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 

当前长安福特仍以燃油车为主导产品线,主力车型蒙迪欧、锐界、探险者等虽保持月销数千辆的基本盘,但较品牌巅峰时期的市场表现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目前仅依靠单一车型福特电马支撑新能源产品矩阵,反映出其电动化战略推进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马自达在电动化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其首款纯电车型EZ-6由长安汽车与马自达联合开发,实现了双方优势的深度整合:既融合了中方在电动化平台和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积累,又保留了马自达标志性的魂动设计和卓越的底盘调校功力。

然而,受制于品牌市场基础薄弱,EZ-6的市场表现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上市首月销量达2445辆,但仅两个月后就大幅回落至498辆。2025年3月销量小幅回升至1633辆。这一表现虽展现了电动化转型的初步成效,但相比主流新能源品牌仍显乏力。

长安马自达也已经在找新的出路。

今年上半年,长安马自达“双百翻番”战略计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未来长安马自达将在新能源领域投资百亿元、实现出口贸易额百亿元,并推动企业产值翻番。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输出与产能升级,将中国市场的制造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扩大出口。

神龙汽车的电动化转型步伐也在加快,今年推出了新品牌“示界”,但其市场表现乏力,2025年6月销量仅134辆,对整体销量贡献微乎其微。与此同时,传统燃油车业务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份额正持续下滑,呈现双线承压的困境。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大势之下,这三家合资企业,除了长安福特,另外两家都在积极变阵,也在采用"外方战略+中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模式,但是毕竟合资企业本身基础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要走出边缘化存在,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