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日本卡车巨头诞生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莫莉)今天 11:30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当地时间2025年7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
这是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政策在意识形态层面的一次根本性转向,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国家资源和政策优先级的战略性重新分配,资金和政策支持被系统性地从绿色能源、社会福利以及高等教育等领域,转移到国防、边境安全和化石燃料生产。
法案系统性地废除或削减了大量IRA时代设立的绿色能源项目,包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清洁重型汽车信贷、低排放电力计划以及众多针对个人和企业的清洁能源税收抵免。同时为国防部、传统化石燃料开采以及国土安全领域注入了巨额的新拨款。
以“美国优先”之名,特朗普将拜登时代的清洁能源遗产彻底扔进回收站——提前7年终止电动车税收抵免,却为化石能源开出1570亿美元补贴支票。
该法案被视为美国新能源车政策的一次“急转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全球汽车业巨震由此开始。
一票之差改写的政经国策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推出的标志性立法议程,核心条款是降低企业税,通过税收政策重塑经济激励机制。
比如,将《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永久化,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更高的标准扣除额以及遗产和赠与税的更高免税额。同时,它也永久化了对合格商业收入(Qualified Business Income, QBI)的20%(法案中提升至23%)的税收减免。
法案还引入了多项新的税收优惠,旨在直接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这些措施包括对合格小费和加班费的税收减免、为老年人提供增强的标准扣除额,以及在一定限制下免除汽车贷款利息的税收。
再比如,为了激励企业资本投资,法案将100%的奖金折旧(bonus depreciation)政策延长至2030年,并暂停了对国内研发支出的摊销要求,实际上恢复了这些成本的即时费用化。
此外,它还延长了基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计算商业利息扣除上限的规则。
今年5月22日,众议院以1票优势通过初始版本;7月1日,在参议院展经激烈辩论后以50∶50平局,美国副总统万斯(J.D.Vance)在平票僵局中投下关键赞成票;7月3日,众议院二次表决通过;最终在7月4日,独立日当天,由特朗普亲自签署成法。
将近900页的法案将大规模、永久性的减税与巨额、前置性的政府支出相结合,而其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新增债务。《纽约时报》指出,这一法案使美国走上新的、更危险的财政道路。
初步分析显示,该法案不仅会在未来10年使美国赤字增加约3.3万亿美元,还会减少国家几十年内的税收收入。此种缺口可能会导致美国的财政轨迹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加剧债务危机的担忧。
当然,该法案不仅仅是一项国内经济政策,它通过将巨额资源投入到军事和关键国内产业,明确地将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战略付诸实施。法案中限制在清洁能源和国防供应链中使用来自“被禁止的外国实体”或“受关注的外国实体”的组件的条款,其目标直指推动关键产业与中国“脱钩”。
同时,它将税收和贸易政策工具化,标志着中美经济博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法案已进入执行准备阶段,财政部与国税局正制定细则,预计8月起分阶段公布具体操作指南;专业人士预计,首批车辆贷款扣除申请将于2026纳税季实现。
搅局美国汽车业
在“大而美”法案的影响下,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的美国,其汽车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美国将取消7500美元新车税收抵免。
法案规定,从2025年9月30日起,全面取消购买新电动汽车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这一政策比原计划(2032年底终止)提前了7年,直接削弱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经济动力。
实际上,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抵免将被终止,法案还取消了二手车最高4000美元以及商用车最高4万美元的购置税收抵免。
另一方面,新增了电动车注册费:新车250美元,混动车100美元。
这项政策直接冲击高度依赖补贴的细分市场,名义上为填补“公路基金缺口”,实则通过成本转嫁抑制电动车需求。
这一变化,一方面将打击新兴电动化玩家,依赖联邦补贴的车企将面临成本上升;另外一方面,将提振传统燃油车,在贷款扣除优惠与电动车附加费的双重作用下,燃油车竞争力短期内回升。
2024年,美国电动车销量占比仅8%,其中特斯拉Model 3、Model Y等车型在3万-6万美元价格段高度依赖补贴。
根据巴克莱银行预测,短期内可能出现“电动夏季”抢购潮,但10月后销量将断崖式下滑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领域的“降温”并非仅限于汽车行业,法案同时终止了新建节能住宅、节能家居改造、家用可再生能源设备等多项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清洁氢气生产抵免也被取消。
简单来说,就是打击清洁能源,让传统能源产业成为最大赢家。
对此,马斯克对此尖锐抨击,“法案保留了削减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激励措施的条款,却对石油和天然气补贴‘手下留情’”。
此外,法案提出,新车贷款利息最高1万元,年度扣除。
法案允许2025至2028年间,购买并在美国组装的新车买家,每年可就车贷利息支出扣除最高1万美元,扣除门槛随收入分段递减,单身年收入超10万美元(或联合报税超20万美元)将逐步淘汰。
这一举措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刺激内需,缓解高企的贷款利率下购车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拉动本土生产,仅限“美国组装”车辆,外资企业需加速本土化布局,否则难享此项福利的优惠。
当然,这一点明显利好燃油车,因电动车贷款期限普遍较短,扣除优惠时长差异进一步拉大两类车型成本差距。
全球车市的新阶段
随着“大而美”法案步入实操期,其影响并非仅限美国国境,全球汽车行业都将进入全新的阶段。
从车企层面来看,传统车企与新能源车企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
总体来看,新能源市场格局或许将出现重置,补贴取消、附加费上调使得此前凭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的电动车品牌利润受到挤压。
但从中长期看,传统燃油车与插混车型在过渡期间将迎来短暂黄金期,或推迟整体电动化进程。
根据专家预测,特斯拉凭借规模化优势计划降价5%-8%消化冲击,但利润率可能压缩至15%以下。而高度依赖补贴的初创企业如Rivian、Lucid则面临融资困境,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传统车企如福特、通用可能收缩电动皮卡产能,转向混动车型。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近期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电动汽车普及率到2040年将落后全球平均水平,并被挤出全球三大电动汽车市场。该机构去年的报告曾预测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从2029年起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在全球供应链方面,区域化趋势加剧。
美国正在试图通过“去政策化”倒逼企业提升自主能力,但电池原材料加工、电机电控等环节仍依赖进口。很多国家的车企在面临美国的关税威胁,可能被迫在美国设厂。
目前,韩国现代、日产等已宣布在美投资扩产,以保“美国组装”标签资格。
“大而美”法案自面世便引发激烈争论。
支持者认为,其在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为中产阶级提供了实惠、为传统车企输送了喘息空间;反对者则指其加剧财政赤字,扼杀清洁能源转型。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Alliance for Automotive Innovation)CEO约翰·博泽拉(John Bozzella)公开表示,贷款利息扣除与关税豁免的“双刃剑”虽能提振短期销量,但在投资本土化、提升产能方面,企业仍需付出更大成本与时间。
但他也曾指出,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将危及其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达到40%-50%的集体目标。
总体来看,多数观点均呈“利弊并存”态势:短期内为消费者与传统车企注入活力,中长期则带来财政可持续性及环保目标的双重考验。
不论如何,“大而美”法案都将成为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