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自动泊车渗透率96%的极越01又进化了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编辑)24年1月23日 22:33

PPA上海渗透率47.9%,全国30.7%,平均有超过3成的路段是由AI驾驶。点到点领航辅助PPA,已覆盖全国超400000公里道路,且均为真实有效数据。

自动泊车APA渗透率96%,成功率88%。平均减少泊车时间20-30%,断头路、极窄车位成功率提高25%。

语音日渗透率95%。电动开门渗透率85%、关门95%。

过去2个月,simo收到12584条吐槽反馈,1.3版本的OTA上采纳了很多用户反馈。有的吐槽可以直接推送给相关工程师。

这是极越01在1月15日首次大版本升级、向全量用户推送V1.3版本前一天,集度CEO、极越CEO夏一平在媒体沟通会上公开的部分数据。

本次OTA包含了OCC占用网络技术上车在内的通用视觉能力进化、SIMO完全融入文心一言4.0在内的通用语音能力进化、冬季模式等安全和生态服务等5大类、超400个功能点升级,包含智驾、智舱、整车、娱乐和安全等各方面。

当天的官方试驾直播中,夏一平从上海嘉定出发至极越杭州城西银泰体验店,全程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PPA,用真实的丝滑体验来展示相关重点功能。

自极越01上市交付以来,智能化功能极大方便了用户出行。夏一平举例介绍,95%的用户已经习惯用简单的一句话来代替复杂的按键,用户平均每天与SIMO的交互频率达63次,是行业友商的10倍。点到点领航辅助PPA已经覆盖全国超过40万公里道路。用户出行途中,PPA智驾里程占出行总里程比例是友商基础辅助智驾的2-4倍,其中上海市甚至高达47.9%。

凭借高效敏捷的AI能力,相当于每50分钟就能优化一个功能,本次V1.3版本升级共更新超过400个功能点。围绕智能驾驶、智能交互、安全性能、娱乐服务等5大层面新增多项功能,并对点到点领航辅助PPA、智能AI 伙伴SIMO等功能进行深度优化,为用户提供更丝滑、更简单、更沉浸、更安全的智能用车体验。

为了让智驾体验更为舒适便捷,进行了多项细节优化,包括“解锁”更高效的超车变道、自动变道提示、跨黄色虚线借用对向车道绕障、变道进入显示时段的公交车道等功能,同时智驾播报信息也会更加细致,极大提升城市日常通勤效率。在用户高频使用的停车场景,通过重构算法大幅优化了断头路泊车效率,进一步提升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泊车体验全面进化。

这次OTA升级后,文心一言大模型将从3.5升级为4.0,智能AI伙伴SIMO也将充分融合文心一言。用户无需“Hi SIMO,打开文心一言”,直接语音提问SIMO就能体验文心一言4.0的全部能力,并且在使用文心一言过程中依然支持其他功能指令(如“SIMO打开车窗”),优化此前不能兼容使用指令的情况。SIMO支持查询前方5公里红绿灯数量、离线查询车内温度/日期、询问当前歌手/歌曲名,并且可自定义开/关其他音区SIMO语音指令识别。

本次OTA围绕用户高频使用的细节场景进行大范围更新。新增远程方向盘加热、远程除雾除霜、雨天自动关窗、远程预约预设座舱环境、导航到快充站时的电池预加热、预约出发电池加热等一系列实用功能。

此外,还创新增设了自动熄灭转向灯功能,可在完成变道、转弯、并道等动作后自动熄灭转向灯,让用户无需手动关灯。雨天自动关窗、手机音频无感切换、盲区视频显示等实用性功能,也将大幅提升便捷性。同时,快速迭代优化了用户吐槽的问题,如导航定位优化、车位语音优化、行车记录仪优化、HMI优化等。

在未来的版本升级中,基于AI大模型重构的百度地图、小度也即将全面融入SIMO。比如,SIMO将与小度完全打通,实现对小度全屋智能设备的操控,并接入超1500+生态品牌,真正实现车家互控。

极越与百度联合研发了OCC占用网络技术,极越01也将通过V1.3版本陆续升级该技术,届时将形成以“BEV+OCC+Transformer”的高阶智驾的完整体系,大幅提升“纯视觉”智驾应对异形障碍物识别和场景泛化的能力。

极越将“BEV+OCC+Transformer”命名为“B.O.T 三向箔”,代表着机器人眼中的世界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让汽车机器人拥有了感知“直觉”。类比于《三体》中降维打击的二向箔,“B.O.T 三向箔”是为了安全而做出的“升维保护”。

首先,“B.O.T三向箔”有个“锁定技”,百分之百远离一些“常见障碍”,如遇到路肩、水马、绿化带花盆等,会偏离原本中心线10厘米左右,留出更多安全距离。

其次,“B.O.T三向箔”有个“触发技”,在遇到不期而至的施工场景,高精地图和实际路线不一致场景等突发“障碍”,通过减速、刹停或者绕行等动作进行避障,绕障丝滑程度就像赛车手一样的“脑直觉”。

相比激光雷达方案,纯视觉方案的难度更高,但上限也更高、模型迭代速度更快,且可以有效降低用户体验高阶智能驾驶的购车成本。相较于将硬件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激光雷达方案,纯视觉方案不仅对企业技术研发提出更高要求,背后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也意味着更多看不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