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也有奥斯卡,2024年好于行业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吴静)23年10月12日 10:30
1896年,亨利·福特在麦克大道租用的厂房里制造出第一辆汽车,这成为底特律崛起的标志。1925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全部将总部设在底特律。高峰期,底特律汽车产量占到美国的80%、全球的25%,全城近200万人口中约有90%的人以汽车工业为生,有上万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集聚在这里。彼时的底特律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汽车城”。
汽车,之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美加边境、五大湖畔一座不太起眼的密歇根州首府城市,到成为世界汽车业最著名的地标城市,底特律是第一个被汽车改写命运的城市,即便当下的底特律已成为城市衰败的象征,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汽车的“眷顾”,底特律也曾有过其他城市不可触及的辉煌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能顺利实现产业迭代升级的城市几乎无法支撑城市的持久繁荣。比如,当底特律陷入衰落的窘境时,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逐渐崛起。这里诞生了美国苹果公司、微软、甲骨文、谷歌、Facebook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也诞生于此,其凭借IT理念造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制造思路从而收获一大批忠实拥趸。
被誉为“工业皇冠上明珠”的汽车制造业,近年来和科技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当新四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的城市也打响了新汽车争夺战。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俨然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相关数据显示,未来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规模将超10万亿美元。
这是一个万亿美元的产业与城市迭代“进化”的故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旦形成规模,不但可以促进当地就业,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增长态势,一座城市无疑会在区域经济格局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全国前十省市汽车产量排名分别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湖北、广西、安徽、陕西、浙江、山东。其中,汽车产量超200万辆有四个省市,分别是广东、上海、吉林、重庆。
201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随着“双碳”政策的落实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尤其2021年爆发式的增量更是让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接从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拉动。在此过程中,一个行业的共识也逐渐形成:燃油车时代的落幕只是时间问题。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26亿辆,其中汽车3.28亿辆,新能源汽车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259.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7.8%。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
面对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之势,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错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不会有未来。
在这场“新”与“旧”的时代转换中,中国汽车行业也迎来一场洗牌。在这背后,一场城市与城市间的较量早已打响。
随着国家层面日益加大对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对此的态度也开始明确,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被写入多省市的“十四五”规划中。
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年会上,有经济学家表示,当下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是未来最有希望、最具爆发力的领域。“从长远看,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虽然这一说法引起较大争议,但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无疑十分广阔。
新能源汽车,这一万亿美元级别市场,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赛道。眼看着一个新时代到来,没有一个城市不想抢得先机。而对各大城市而言,这更像是一场攸关前途命运的关键之战。
诸多城市伺机而动。
汽车商业评论整理2022年全国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Top10中发现,相比传统燃油车产量的增长乏力局面,Top10城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基本实现了1-3倍的同比增幅。
作为一座“黑马”城市,2022年,西安凭借10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实现277.7%的成绩,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超越上海。这其中99.5万辆为西安高新区的比亚迪生产基地所产,占比达97.9%。
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2022年,西安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2023年上半年,上海凭借61.15万辆,同比增长65.7%的成绩,超越陕西西安的43万辆,重新夺回“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称号。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上海手握长年在中国汽车市场稳坐头把交椅的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时代,上海再次赌对了新能源的领头羊特斯拉。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8.86万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超71万辆,占比超71%。这也让很多人认为,当下的西安上海的“新能源车第一城”之争,某种程度上是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的较量。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2022年,深圳市以84.99万辆的成绩,在2022年全国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中位列第三。争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深圳同样野心勃勃。
今年8月3日,深圳工信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全球汽车“含深量”显著提升,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
作为三线城市的柳州,2022年其新能源产量为66.7万辆,同比增长38.6%,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在2022年全国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中位列第四。今年9月初,柳州市委外宣办官方消息称,柳州目前正加快建设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设立 210 亿元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
官方称,柳州目前正推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建设,打造由8名院士领军、多名专家及产业研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已建成新能源汽车智造、控制器与芯片应用、金属材料成型、智慧语音、能源及关键材料5个子实验室。
2022年,长沙新能源车产量为44.7万辆,跻身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Top5。
长沙也是受益于比亚迪的城市之一。2009年,比亚迪落户长沙雨花经开区,2012年首次投产。2022年,比亚迪在湖南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3.39%。其中,比亚迪雨花工厂成为湖南首个产值过600亿元汽车项目。
“我们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9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零部件配套率达40%。”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袁钊表示,将矢志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产城一体格局中探索新路径,确立新优势。
排名第六的城市是重庆。2022年,重庆全市汽车产量209.2万辆,同比增长4.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6.5万辆,同比增长140%;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4514.6亿元,同比增长10.6%。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重庆全市新能源汽车对全市汽车产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5%。
常州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4万辆,在全国排名第七。作为一个地级市,常州新能源车产量就占全省75%。江苏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江苏省汽车产量为94.4万辆,增长10.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4.8万辆,增长93.2%。在产业规模方面,常州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0家,产业规模5000亿元左右。
2022年,广州以整车产量313.68万辆连续第四年成为国内第一,但在新能源车产量方面,广州去年全年仅生产31.37万辆。在新能源汽车的战场,广州显得有些乏力。对此,广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汽车产业支持措施,提出打造万亿“智车之城”的发展目标,还提出争取在2024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进入全国城市前5名,占全市汽车产能约20%。
2022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25.5万辆,在全国排名第九,同比增长133%。当前,合肥正在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超300万辆。
芜湖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第十。2022年,安徽芜湖整车产量在全省率先突破百万辆,达111.1万辆、同比增长36.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1.58万辆,同比增长125.8%。可以说,奇瑞凭借“一己之力”把芜湖送上中国汽车产业舞台。
除了上述城市,武汉、昆山等都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
武汉经开区是国内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不到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里集聚9个整车生产企业、13个整车工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工业产值超3200亿元,被称为“中国车谷”。
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在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武汉经开区的梦想是不但要当“中国车谷”,还要做“世界车谷”,未来将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成为比肩上海、广东的全国汽车强省前三强;力争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上进入第一方阵,用2到3年的时间,形成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
昆山是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昆山如今正在着力打造新汽车供应链高地,积极抢抓新机遇。截至目前,昆山已经集聚汽车行业优质企业超过了960家,形成的产值超过了1500亿元。
昆山市副市长陈钊明确表示,昆山将全力抢抓汽车电子转型机遇,发挥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链基础优势,构建以车型的形式,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实现电子信息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
可以看到,这是一场攸关城市未来的战争,没有城市愿意落后。但是到底谁能抓住机遇实现蜕变,这是对城市管理者的一场考验。
“新能源车第一城”之争日渐焦灼,您认为今年的冠军将花落谁家?未来,哪座城市还有潜力进入Top10?欢迎下方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