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万亿“黄金氢”飘出地面,丰田章男“逆转”马斯克?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温莎)23年7月25日 13:20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来源 / energyportal,Forbes

这或许是条丰田章男喜闻乐道的消息。

天然氢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却并未被人类充分利用,成立于2021年的Koloma将有极大概率改变这一局面。不久前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Koloma秘密筹备了两年的事业逐渐浮出水面。

这家公司正在美国中西部钻探第一口井,在哥伦布实验室测试岩石和气体样本,以确定氢气体积和纯度最好的地点。

根据监管文件,Koloma自2022年8月以来已通过两轮融资,共筹集了9100万美元,堪称哥伦比亚实验室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之一。一旦成功,Koloma将加速清洁能源革命,并开拓出价值万亿美元的市场。

基于颇具潜力的前景,Koloma网站上列出的投资者,包括亿万富翁比尔·盖茨2015年创立的Breakthrough Energy。名单上的其他基金公司也都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董事会成员则包括能源、工程和勘探行业的资深人士。

首席技术官汤姆·达拉(Tom Darrah)正是其中一员。他原本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终身教授,拥有 16 项涉及氢气提取的专利,发现了寻找地质氢地下沉积物以及获取的方法。

首席执行官是皮特·约翰逊(Pete Johnson)此前是美国氢气制造商Monolith Materials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绿氢工厂,采用甲烷热解方法生产氢气,几乎不产生任何排放。

首席运营官卡里·胡达克(Carrie Hudak)是一位地质学家,曾在石油和能源公司担任管理职务。

Koloma公司网站上的一份声明称:“我们致力于以清洁、可持续和低成本的方式获取氢气,以消除其广泛应用的障碍。”

天然氢可行吗?

氢被视为一种可再生燃料,因为燃烧氢只会产生水作为排放物。然而氢的制造过程通常都需要大量能源,有些方法还要消耗水。

天然氢,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被称为金氢或白氢。地幔深处,渗出的地下水与某些富含铁的岩石相互作用,不断产生氢气,属于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与天然气或电解制氢不同,开发自然氢不需要水或者只需要很少的能源,且占用很少的土地。

“每个大陆都有天然氢,存储量是巨大的。”达拉说。他相信地表下蕴藏着大量清洁、可再生的天然氢,其开采和应用将有助于能源革命。

Koloma表示,公司可以利用地下蛇纹石化过程不断产生再生氢。在石化过程中,地下的铁和镁基矿物在水中分解,产生富氢流体和其他矿物,这一过程可满足全球30%的氢气需求。

目前,全球氢市场价值超过1200亿美元,年消费量达1亿吨。行业专家认为,自然产生的地质氢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高盛称,到 2030 年,该市场将增长一倍多,达到 2500 亿美元,到2050年将价值万亿美元。

然而,天然氢也不全是优点,美国地质调查局今年春天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反方观点认为天然氢储藏太深且获取成本太高。当天然氢地冒出地表时,很快就会消失在大气之中。

Koloma没有透露其油井的确切位置以及商业化的具体日期,但这个消息已经足够令汽车行业振奋了。

日本车企重注氢能

在汽车领域,关于氢能汽车的争论一直存在。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看衰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之称为“智商税”,表示氢气更适合用来做火箭燃料而不是车用动力。

他的反面阵营也不乏名人,比尔·盖茨是氢能的推动者,他将氢称为可再生能源的“瑞士军刀”,并投资了多家与氢能相关的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前任社长丰田章男也不止一次地提出纯电动汽车并不是汽车环保的唯一答案,氢能是理想的方案之一。

丰田认为,发展纯电动汽车有一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电池材料的稀缺性,这会限制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同时,当前的电力还在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并非完全的清洁能源,因此需要其他动力解决办法,比如氢燃料电池和合成燃料来减少或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

为了推动氢能汽车的发展,5月,包括丰田、本田、川崎在内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东京召开会议。他们最终达成共识,氢能源汽车有潜力成为日本减少碳排放努力的主要贡献者。几家公司承诺共同努力,加快氢能源汽车的发展,制造出让消费者买得起用的起的新能源汽车

本田汽车宣布,计划从2024年开始,在日本和北美推出一款新型氢能燃料电池乘用车,新车将配备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的下一代燃料电池系统。

7月11日,丰田汽车CTO中岛裕树公开表示,该公司将专注于在中国和欧洲销售氢动力卡车和乘用车,并计划到2030年销售20万辆此类汽车。丰田在7月成立独立的氢能部门以后进行了首次战略调整,这个新部门致力于将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工业发电和商用卡车。

大洋彼岸Koloma公司扇了扇翅膀,能否引发一场汽车行业的革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