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世通携手高通,开启下一代智能座舱新纪元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林宇)23年6月18日 11:53
2023年6月15日,武汉,中国车谷,为期三天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盛大召开。6月17日下午,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造型设计院院长张铭院长发表了题为《中国设计,向内而生》的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未删减。
各位设计界老朋友、新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感谢蓝皮书论坛的邀请,这是我的人生第一次演讲献给了蓝皮书论坛,但是我心甘情愿,我和蓝皮书论坛还是有关系的,我是巨浪二期的学员,不仅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增长了见识,也交了很多新朋友。
刚才陈政总讲的大家非常关心的事儿就是提到中国设计,中国设计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座各位总监也都在探讨这个话题,因为中国汽车时代已经来了,所以我们更要静下心来反省如何做好设计。
我今天的话题叫做“中国设计,向内而生”,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是认认真真组织团队做了研讨,今天是来交作业的,以作业为主,广告不打太多。
2018年的时候法国艺术团体用AI算法做了这一幅肖像,在拍卖会上同时与毕加索的《快乐女人》一同拍卖,最终这两幅画的成交价均为42万美元。
仅仅过了4年,这是2022年,同样由AI创作的画作叫做《太空歌剧院》,获得了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金奖,短短4年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混乱,尤其是抄袭、版权等等问题,今天这里我们不说这个。
这样一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是设计思考?在我个人看来,苏州博物馆的项目就是有非常好的设计深度思考的案例,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这个图像一旦呈现在我面前,尤其是我们站在这个建筑面前,它一下子唤醒了我们内心对中式园林、白墙黑瓦、山水意境的记忆,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吴冠中的画作,他把传统山水与抽象画作进行了结合,展现了很好的文化思考。因此,我认为在未来,“有文化”“有意义”的原创性设计会显得愈加珍贵。
回到主题,我们在谈论设计,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经过研究发现,从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一直有设计存在,我们一直在通过设计改造自然,改造生活存在状态。
这是我们团队在红旗故宫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在学习间发现的案例,今天给大家分享,这是比较古老时期的陶罐,上面有非常漂亮的花纹和色彩,我们发现这些陶罐它的下部是没有纹理的,与后来的通体陶瓷器不同,我们向老师请教,我们通过学习发现,那个时代我们祖先们还没有桌椅,所以这些陶器都是放在地上用的,或许地上有一个坑方便它放进去,所以下部是没有纹饰的,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
这张图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最左边的罐子,这是祖先们打水用的水罐,两边有耳朵可以系上绳子,我相信绳子是为了挂在身上便于运输用。如果打完水之后怎么放,大家看到是非常坚硬的底部,祖先们稍微一用力往地上一扎它就稳了,所以这样就是由生活需求来开发出来的设计。从左到右容器的底部面积在不断变化,祖先们在生活实践中的发展过程越放越稳,因为我们后来有了桌子,当然功能上也有需求上的变化。
我们都是做汽车设计的,这张图讲的是车轮,车轮和地面的关系是我们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关系,这种面积大小变化也是因为我们有不同场景需求而通过实践探索而得出来的模式。
所以,当我们尝试回来什么是设计,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设计是我们人的生存实践过程中,我们参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设计无处不在。
这张图片分别左边是1912年下水的泰坦尼克号、中间是20世纪初期特别有名的福特T型车,右边是1956年首飞的歼5战斗机。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如今看到的这三幅图和上面三幅图属于同类工业产品,但是从外观上、性能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我们问,这些变化后面有哪些推动力?我相信大家能想到的,先是科学技术,我们看这张图左边,这是非常传统技艺牙雕套球,它是巅峰之作,用整块巨大骨头雕刻而成,层层相套,每一层都可以自由活动。右边是3D打印,由于有3D打印技术可以给设计师带来更多可能性,我们可以做非常复杂,以前看到的不可思议的形态设计,而且可以通过3D打印实现。
除了科学技术,对我们来说还有设计工具,设计工具进步对我们设计师的设计推进是非常直观和高效的,之前我们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创意、进行交流,就像前面领导说的,我们通过把信息写在纸面上来进行交流,现在我们有了AI、VR等工具,极大提升了我们的设计效率,当然今天我这块不对AI展开讲,或许会在后面探讨中会把这个作为热点来讨论。
除此之外是消费观念的变化,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消费主义带来的物质上浪费以及人们感受到的心灵上的空虚感,所以消费有一个趋势开始由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转变为小满既满足、小满既知足的状态。
用户需求由于疫情新的需求在不断涌现,改变着我们的设计,用户开始关注情感方面的疗愈,关注价值共鸣,同时关注文化认同等等,我们时时刻刻处在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大城市中,对于内卷的生活我们越来越无法忍受,人们开始向往大自然,向往感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也想去感受大西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时间、空间融为一体的生命律动,其实就是去感受生命的真实。
以上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设计的外延,那么我们人这种动物,生命虽然短暂,八九十年就是一瞬间,但是我们总是追究永恒,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中不变的内核是什么呢?这几张图相信大家不陌生,分别是大众的高尔夫、手机、宜家茶几盒、索尼沃克曼,这些产品他们都曾拥有众多粉丝,而且都是各自品类的领导者,从设计角度来说这些产品非常经典,甚至有些产品成为了传奇,比如说大众高尔夫,它叫大众设计皇冠上的明珠,是大众品牌最热爱的产品。
我们会问,我们为什么会被这些产品所打动?我们追溯一下根源,这些产品背后是什么,这些成功的产品背后和品牌背后有一个共性,源于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德国是严谨而简洁的,美国是非常个性但创新,北欧是人文与现代,日本是极简与共鸣,非常讲究底蕴。
在《情感化设计》这本书中,我们都知道,设计有三个层面,有本能、行为和反思,本能层面重视视觉感受,行为层面重视体验,反思层面是重视情感表达以及是否引起了共鸣。
回到今天主题叫做设计逻辑变了吗?借用设计三个层次分析一下我的理解,从本能和行为层面来讲,由于我们消费者审美及需求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有了更多出行场景,各种新功能需求,人们的审美也更加多元化,这些方面都会持续不断变化,它会引起我们设计师的变化,不变的是什么?从反思层面来看,不变的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千百年来在人们认知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核。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红旗造型设计始终是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跟,从浩瀚的东方美学中汲取营养。过去几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并将很多研究成果注入到产品之中,下面我分享几个案例,这个不算广告。
我们红旗和故宫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在2020-2023年之间累计做了12期专题论坛,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也有很多设计师参与进去,这些成果都在我们的两个定制版上,红旗H9+的太和版以及商用车红旗HQ9太和版上都有应用和体现。
这是我们设计师在故宫学习研究的场景,那么现在挑一些点来分享一下。大家了解这条线,这是贯穿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造就了故宫和北京城的雄伟气魄,中轴线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这是我们设计师画的草图,我们在北京故宫待的时间比较长,每月都去,每天都待很长时间,我们发现故宫的中轴线不是简单一条线,每一块主砖的两侧都配有辅砖,它的线条数始终保持奇数,后来我们请教故宫专家,为什么是奇数,奇数为阳,现在的道叫正道或者叫阳道,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阳光大道听起来好一些,所以它始终是奇数。这里再分享一个背景故事,故宫的专家并不知道故宫的中轴线有不同的制式,这是我们红旗团队发现的。
三大殿前的中轴线是等级最高的,它一共有11条线,是最高规格,这是太和殿前面的这条线,这和太和殿的殿是一样的,也是最高规格的,穿过文华殿和武英殿就两侧的中轴线数量明显大量,有的仅保留了一条,就是汉白玉的一条主道,还有位于后宫的道路我们也去研究了,道路已经不用汉白玉铺了,有非常明显的等级之分。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故宫御道不止一级,还有非常严格的等级之分。
我们红旗汽车已经盖上了冠状细标,相信对各位来说这几年已经有比较好的了解了,这个冠状细标既是对红旗传统创造性的传承,也是用工业设计方式对中轴线具有建筑和文化双重意义符号性的中轴线的设计表达,它已经成为红旗非常显性的基因。这条中轴线贯穿整个座舱,形成了红旗设计,我们叫由外及内的自寻感和延伸感,这是故宫的午门,故宫的建筑都呈现出一种非常肃穆、非常庄严的感觉,其本源是中式建筑独有呈现的千年范式。
我们来看,这是圆方图和方圆图,这是我们中式比例的两种使用方式,这两个图体现了古人,因为中国建筑是以木为主,所以木材作为原材料是圆的,我们做梁可以直接用,要做其他的可以做成方形或者矩形,所以这是体现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是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它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重要传统。
这个比例在故宫的应用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几乎看到所有图形全是满足这种比例设计的,这个比例我们和故宫专家一起命名叫做“中和比例”,这是在红旗汽车上的应用,显得车前脸非常端庄和稳重的气质。另外一个细节是在故宫门窗上的三交六椀菱花纹,它是故宫建筑门窗的最高等级,在我们车上应用,我们把菱花纹进行设计之后使得它更有现代化气息,在汽车上的前格栅、旋钮、踏板上都有应用,整体显得非常高压端庄,它还有很好的寓意,它的寓意是祥和和欣欣向荣。
这是我们刚刚说的,我们在故宫合作的时候开发了太和版,它非常有设计感、人文感、豪华感,它是我们的一个高端定制产品,这款产品获得了2021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传统与创新大赛的特等奖。
红旗一直致力于在设计中融入优秀的现代艺术,下面分享两个案例,我简单说一下,第一个是与国家画院郭老师做的合作,这部作品叫做《马蹄莲》,中国国画非常丰富,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但是在车上的表现我们尝试很多次都失败了,后来我们通过对图形进行解构,重新设计找到了方法,然后在我们车上成功把它画上去了,这是中间制作过程,这是做完的车。还有一辆艺术车,是我们和央美的陈琦老师做的合作,把他的艺术符号进行了转化,陈齐老师的艺术符号是《时间简谱》,非常抽象,我们在汽车内外饰中用大漆、发廊等工艺还原了陈老师的符号,他对时间沉淀与生命不息的哲学思考,这是这辆车,这是内饰,可以看到非常高档的是大漆,全是非常好的工艺。
终于到了广告时间,我们第三届红旗新高尚美学艺术展,以这两辆车为主角,加上两位艺术家作品以及其他受邀艺术家作品,我们会7月份分别在南京现代艺术馆和成都红艺术馆进行展览,如果大家方便可以去进行观展。这是我今天的分享“中国设计,向内而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