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纳芯微,一个国产芯片崛起的缩影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3年5月10日 18:31

2013年5月成立的纳芯微是一家模拟和混合信号类的芯片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泛能源、消费电子三大领域。

今年5月,纳芯微迎来创立十周年。五一假期前夕,纳芯微在总部苏州召开媒体沟通会,向外界分享十年创业心路历程。

纳芯微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去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同年还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财报显示,纳芯微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6.70亿元,同比增长93.76%,净利润为2.51亿元,同比增长12.00%。

在汽车电子领域,2022年,纳芯微的发货规模超过1亿颗芯片,差不多覆盖了国内所有的新能源车型。当年汽车电子营收占公司总营收大约23%。

在汽车电子领域,纳芯微在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上均有产品搭载上车,此外,还有大量的新产品正在布局。

在传感器方面,纳芯微现在在做电流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还跟大陆集团合作开发轮速传感器。

在信号链方面,车上一些通用的信号调理、运放等产品在进一步丰富产品型号,不久前还发布了一个集成MCU和马达驱动的专用的SoC芯片。

在电源管理方面,纳芯微正在开发功能安全ASIL-D等级的电机驱动,也在关注BMS带来的新机会。

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透露,目前纳芯微在新能源车中单车模拟芯片价值能够做到400元,预计2025年单车模拟芯片价值可以超过2000元。

把更艰难的思考前置

回顾过去10年发展历程,王升杨表示,纳芯微做过两个关键决策。

纳芯微2013年成立的时候,国产半导体厂商基本上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去红海市场厮杀,要么选择一个细分的夹缝市场。

纳芯微选了后者,做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2014年发布首款三轴加速度计信号调理ASIC,2015年发布首款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就靠着这条窄路养活了团队,初步解决了生存问题。

接下来,就是思考怎么发展的问题。

“因为我和盛云原来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当时我们说要不然咱们去干一些愚公移山的事,去干一些凿山洞的事得了。怎么凿山洞?就是干一些比较难的东西、没人干的东西。”王升杨称,2015年,他们就做了一个决定,在原来做的消费类传感器的信号调理芯片之外,开始规划工业和汽车类的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同时进行产品的拓展,做隔离芯片。

回忆起来,王升杨感觉当时一定程度上是“无知者无畏”,当时觉得隔离芯片在技术上、产品上都有可行性,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做出来之后怎么卖。

他们运气不错,到了2018年,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芯片国产化的窗口打开了,纳芯微的隔离产品在市场上迅速铺开。

2020年,他们有了更大的野心,想要做更多的事情。这一年,他们把市场方向聚焦到汽车电子和泛能源两个领域。

一来,赶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期,二来,因为疫情,汽车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缺芯状况。纳芯微因此顺利完成了从工业市场到汽车市场的突破。

回顾相隔5年的两次战略决策,王升杨总结道:过去的十年,“我们一直在选择做一些艰难而正确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坚持吸纳和培养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除了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拓展,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要面向未来打造核心的能力”,“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纳芯微的十年创业历程听上去非常顺利,不过,王升杨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把一些更加艰难的思考前置到了创业初期。“我一直非常喜欢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大医治未病,在没有显露出症状的时候,我们就去思考未来有什么样的风险,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及时在这个点上去做一调整,做一些转变,然后做一些储备来应对未来挑战。”

未来十年,志在全球

“我们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参与全球化的竞争,能够真正地跟大家都熟知的海外巨头们去掰一掰手腕。”王升杨认为,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狂飙突进之后,国产半导体厂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完成关键的产品行业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聚集资源,真正地做大做强,变成一家在全球领域里面有竞争力的中国芯片厂商。

2022年,纳芯微做了战略目标的更新,明确制定了公司面向未来的两个战略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成为泛能源和汽车电子领域里面占据领导地位的IC供应商,第二个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模拟和混合信号的IC供应商。

纳芯微三位创始人:CTO 盛云,CEO 王升杨,COO 王一峰(从左到右)

围绕这样的战略目标,纳芯微已经做好了未来十年的布局,他们要在四个方向上着力。

第一,全球化的视野。

“芯片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全球领先的芯片企业没有一家是能够靠经营一个区域性市场获得成功的。无一例外,大家都是基于全球化市场。”王升杨表示,如果纳芯微把成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公司作为目标,全球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方向。

2022年,纳芯微已经开始进行全球化布局,在日本、韩国、德国设有销售渠道。他们还计划未来利用全球的研发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公司的全球化经营。

第二,精细化的经营。

王升杨表示,过去几年,国产半导体是狂飙突进的状态,大家更关心的是攻城略地,而未来要去构建长期的、核心的竞争力,“不仅仅是在前端的能力,很多时候公司的经营体系是不是稳健、是不是高效,会变得非常重要”。

纳芯微今年就升级了公司的运营生产计划系统,打造内部高效的、敏捷的运营生产体系。

第三,全产业链的能力。

王升杨表示,全产能力并不是说纳芯微要开始去做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即垂直整合制造模式)了,而是能力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设计这一端。“随着公司深入的发展,一定要把自己的能力边界拓展到全产业范围里面去。”

从2022年开始,纳芯微就已经跟产业链合作伙伴在做深入的合作,包括一些关键工艺平台在做联合开发。

第四,围绕应用创新。

王升杨认为,国产芯片公司能够给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在缺货的时候就是供应保障价值,但长期来看其实是“围绕着应用创新的能力”。“作为国产厂商,我们天然离我们的市场、离我们客户更近,离应用更近。我们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去深耕每一个行业应用,和客户一起去定义这个行业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并且通过我们一些前瞻性的产品来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不惧与国际大厂竞争

中国现在有2000-3000家IC设计公司,那么,要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国产芯片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纳芯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CTO盛云表示,纳芯微从两个方面大打造差异化优势。

一是从芯片整个产业链条着手。半导体产业链条很长,很多环节还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比如从工艺到工艺器件,再到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整个环节里有大量的供应商分别具备在该领域特定的专业知识。纳芯微现在在做平台化建设,跟供应链一起紧密合作,把这种知识边界打破,从中寻找可以实现差异化的能够优化的点。盛云将这种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向称作组合式的创新。

一是从客户端着手。纳芯微认为,未来模拟芯片长期价值的挖掘,更重要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跟行业头部客户一起定义未来应用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2023年2月,纳芯微与大陆集团子公司陆博汽车电子(曲阜)有限公司宣布产品合作,双方就乘用车关键零部件轮速传感器本土化项目签署产品合作协议,开拓在技术与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跟客户学到了很多关于未来需求的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从应用聚焦的角度跟客户一起紧密合作,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盛云表示。

过去两年,缺芯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期,让国产模拟半导体厂商得以导入客户供应链。2023年,芯片缺货的情况已经大大缓解,国产芯片厂商将怎样直面与国际大厂的竞争呢?

纳芯微电子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COO王一峰分析,在过去两年窗口期内,客户通过大量的产品使用会发现国产产品不比头部外商的产品差,所以,“即使今天缺货缓解国际厂商重回市场,客户也会基于供应安全性的考虑继续选择国产产品”。

另外,以前市场上只有国际厂商可以选择,客户在价格和获得服务上很难与之谈判,但今天有了中国本土的模拟芯片厂商,会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王一峰认为,这一点对客户有利,对本土芯片厂商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纳芯微已经在做供应链、工程等层面的成本优化工作,并在很多应用领域做面向未来的产品定义和开发,以此规避纯粹的价格竞争。王升杨表示,纳芯微会勇敢地直面挑战,“坚决地守住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