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舱驾融合,百度汽车机器人的催化剂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钱亚光)22年8月29日 13:27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的代表,直接影响车主对汽车智能化的体验。智能座舱是汽车直接与用户沟通、交流的部分,体现的是人与车的交互;智能驾驶则发挥汽车最基本的功能,即行驶,体现的是车与环境的交互。

随着汽车技术竞争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技术在进步,算法在进步,算力在提升,座舱域和车身域、底盘域、自动驾驶域有了更多的融合,它们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将形成一个从底层回归本质的算力、算法和应用的平台。

前段时间,集度在发布首款汽车机器人ROBO-01的时候,提到了“舱驾融合”的概念。其实早在集度之前,上汽零束也提出过舱驾融合的概念,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舱驾融合,但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为舱驾融合的形态。

那么什么是舱驾融合?舱驾融合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舱驾融合之后会有什么新产品出来?



在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上,百度IDG智舱业务部&智驾融通创新部总经理苏坦,进行了以“舱驾融合,加速汽车机器人进化”为主题的演讲,对舱驾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百度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百度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坚决投入到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相关研发领域的公司,在进行这么多年研发以后,对于自动驾驶产生了更坚定的信心以及更清晰的认识。



百度发现,自动驾驶技术与各个特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有非常广阔的商业化前景。从2013年投入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相关研发至今,百度成立了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覆盖无人驾驶出行(Apollo Go)、智能汽车(ASD)、智能交通(ACE)三大业务线。其中,ASD业务的定位是以Tier1的身份向主机厂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技术、地图在内的全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百度在无人驾驶方面做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一个“汽车机器人”的梦想。

为了让汽车能够一步步进化成“汽车机器人”,百度认为,至少应该拥有一个更强的智能座舱,一个高水准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且结合汽车的使用场景,实现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良好融合。


舱驾融合大势所趋


在过去几年,汽车进行多域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

一是功能上的融合。整个车内相关大的功能被收敛到座舱域、车身域、自驾域等几个大的域控制器上,并从域控制器层面上开始出现集中化,很多功能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了,比如通过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之间的跨域资源调度,智能驾驶系统感知到的障碍物模型支持直接可视化融合显示在 3D 地图上,提供了还原现实的虚拟化驾驶体验。

二是算法上的融合。高度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是需要异构融合的。座舱安全等级越来越高,智驾安全等级也变得越来越高,相互之间的备份开始变得有可能了。比如当智驾域控失效时,智舱域控可以顺利接管车辆,起到冗余备份的作用,先把车身稳定住,恢复后让智驾域控重新完成接管。



苏坦在演讲中表示:“现在正是到了一个向前突破的时间点”。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车载座舱、自动驾驶平台中计算芯片的算力,第一次超过了同期手机所使用的芯片的算力,这在行业中是里程碑的事件,而下一代车机芯片性能会更优于手机芯片。

二是神经网络的本地化加速,随着过去手机芯片习惯的CPU、GPU之外,NPU针对AI进行定向加速的相关运算模块开始在车内广泛应用,舱驾开始具备了软件和硬件结合研发技术的基础,算法和算力平台的融合初具可能性。

三是更强的人机交互系统出现,以前AI公司似乎想拥抱硬件,但硬件基础也没有达到想要的状态。这个状态在去年和今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算法和算力平台的融合,开始变得有那样一些可能性,包括百度所提供的语音交互的能力、视觉感知交互能力以及其他多维的交互能力,已经到了向上突破的临界点。

百度认为,整个行业朝着汽车机器人的未来虚拟迁移,技术底层驱动力也快要具备了,下一代的产品及推动产品向前推进的原生动力也就出现了。


智舱智驾共同突破


在智能座舱方面,百度结合整个行业的需求,推出下一代软硬一体的智能座舱产品,命名叫Apollo Robo-Cabin。它是领先一代的软芯融合智舱计算平台,将百度的AI与核心SOC进行了深度的整合。

在其中百度将率先使用第四代智能座舱中最强的高通8295芯片,并在合作过程中将自己的AI技术和芯片里面的AI算子进行定向优化,包括语音座舱感知技术与高通芯片进行了充分的定向优化和深度整合,百度希望它可以成为高端智能汽车智舱的首选产品。

据苏坦介绍,Apollo Robo-Cabin可以提供强大的人机语音交互系统,每个位置的用户可以同时和车进行交互,端到端响应时间可缩短至800毫秒,是目前行业内响应时间一半不到。

可能通过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进行游戏级体感交互,意味着在车内玩体感游戏变得容易。更大算法以及百度渲染引擎的加入,车内交互的屏幕也会完全不一样,会进化到全三维类似于元宇宙概念的下一代的交互,还能用Carlife产品让手机和汽车无缝整合,提供更好的体验。

在智能驾驶方面,百度改变了前期的“跨越式”路线,开始“降维”做L2辅助驾驶,面向主机厂提供量产解决方案。



苏坦表示,明年这个时间点,在中国绝大部分主流城市的道路上,进行点对点的高等级自动驾驶产品Apollo ANP3.0将量产面市。Apollo ANP 3.0搭载了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平台算力达508 TOPS,传感器包括12颗摄像头+2个激光雷达,能解决点到点的绝大部分场景。

百度坚持软硬一体思路,在架构上同时关注了城市域、高速域以及泊车域,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算法和计算平台ACU全栈自研,确保端到端效率最大化,同时,百度在系统里面做了感知、智驾系统的多套安全冗余备份,安全上保证最高等级。



至此,百度形成了完整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包括专门面向泊车域的AVP产品,以高速和封闭道路驾驶为主的行泊一体的ANP2产品,以及面向城市进行高等级自动驾驶的三域融通的ANP3方案。

据了解,百度AVP方案已从2021年起逐步在威马、长城哈弗神兽、广汽埃安全系车型上量产使用。后续,具备高速行车域、城市行车域能力的ANP智驾产品也将陆续在比亚迪、长城、广汽、东风等多家品牌量产车型上量产。



此外,百度高精地图也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共同孵化出全新的产品——人机共驾平台。其数据基础来自于高精地图,不但导航地图的能力获得极大增强,在定位感知、显示上又大量引入了自动驾驶相关的感知决策规控以及决策结果。这使得下一代的地图是一个三图合一的完整产品,并且是舱驾完整结合最好产物。

 

不同场景下的汽车机器人 


随着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相关算法越来越先进,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基于下一代高安全等级的座舱芯片,可以实现舱驾行泊一体的产品;一系列监控摄像头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提供SOA化底层基础设施;而多模态融合的智驾计算,可以提供更好的人机协同体验。苏坦认为,舱驾融合趋势将是未来几年重要的趋势。



针对智驾融合,百度从两个维度推出了集自己技术于大成的汽车产品,以展示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在To B的Robotaxi方面,在今年7月百度发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计划2023年在萝卜快跑上投入使用,初期将生产万辆规模。苏坦表示,预计2023、2024年左右,全无人的、直接面向出行场景的无人车服务,在中国的场景将变得习以为常。

苏坦强调,RT6一是考量无人驾驶技术有多高,二是要考量运营成本能降到多低,百度选择自己打造深入的端到端整合的产品,目的就是要在无限接近全无人的场景下,还能提供高效的、具有盈利可能性的运营成本。



在To C的乘用车方面,百度和吉利合作,将推出面向私人消费,具有高等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好用的乘用车——集度。集度造车定义非常清楚,是一台具有高等级自动驾驶,最好用的智能座舱的一台乘用车,让普通消费者想要买,也买得起,买到以后觉得好用。

6月,集度发布了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 ROBO-01。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集度将推出首款汽车机器人量产车型的限定版。除了智能座舱产品以外,它还有百度的看家本领,也是百度最希望给行业提供的产品——智能驾驶产品。2023年,集度首款量产车将实现上市交付。

RT6和集度在造车方面,并不存在赛马机制,百度希望在各自细分场景里面,把两者尽可能做好。

苏坦认为,至少在未来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多域控时代舱驾的功能融合是一个蛮有前途的方向,会出现大量让大家惊喜的应用。再往后走,可能会出现集中化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同时能够支持座舱、车身、自动驾驶,并能很好地兼容,也具备较高的安全等级,座舱的驾驶功能将走向更深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