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携手安利捷开拓海外,“五年后中国汽车会铺满世界”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2年4月18日 16:53
撰文 / 涂彦平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玉超
传统民间技艺能穿越历史长河传承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更令人欣慰的是,它们中的一些还走进现代生活,积极与当下的时代发生联结。
2022年4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2020-2021年度非遗创新模式探究与实践项目结项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来自辽宁及湖北的六位非遗传承人完成各项探究与实践项目,顺利毕业。
这一切的发生要追溯到15年前。2007年,宝马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问题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宝马中国文化之旅。
在长期的项目实践中,宝马逐渐摸索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决心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搭建“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社会桥梁。
2016年,宝马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建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开启对非遗传承人的赋能实践。2019年,创新基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升级,开始与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合作,以一对一“做中学”的模式,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开发非遗文创品。
创新基地2020-2021年度项目由六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导师与六位非遗传承人一一结对。经过为期三个月的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及作品创作设计交流研讨,他们共同开发的非遗文创产品在2021年底发布。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从结项会现场了解到,这些文创品涉及锡雕、琥珀雕刻、松花石雕、玛瑙雕刻、漆器髹饰、斫琴等非遗传统技艺。
经过项目团队的巧妙构思,这些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思维发生碰撞之后,生成了兼具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气息的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琥珀雕刻项目传承人陈焕升合作《松鹤》,作品基于松和鹤的天然关系,将瑞鹤雕于琥珀之上,鹤的灵动与琥珀的沉静浑然结合,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人文趣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甲、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地斫琴技艺项目传承人万翔合作《白石秋园》,作品以齐白石画作中常见的元素芭蕉叶和柿子为题材,用浮雕造型语言以及器物造型的方法,制作了芭蕉叶挂件和柿子首饰盒,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一幅齐白石画作,在空间中营造出艺术家已经远去但精神与气质仍然在场的感觉。
马文甲在分享创作过程时表示:“非遗传承是我们民族文化识别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民间工艺美术和院校这种现代化的设计方式,把文化识别度重新引到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图片上来,而不是仅仅从视觉到视觉,这是我们特别注重的一点。”
因为说到底,让非遗通过设计语言走进现代生活,其目的还是希望塑造一些生活体验、生活模式乃至生活价值。
这些非遗文创品处处可见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佩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传承人邹传志合作的《对话》和《熊出没》,就是以楚式漆器为载体,将立体雕塑、壁饰及小摆件现代工艺与传统特色工艺相结合,将3D数字木工雕刻胎体与手工髹漆贴金、彩绘相结合,兼具应用性、功能性与艺术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宿志鹏、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阜新玛瑙雕技艺项目传承人杨帆合作《可能失落或未曾出现的文明》,用玛瑙材质打造出镙丝钉形象,将阜新作为东北工业城市的时代特征和传统玛瑙工艺品中多福多寿的吉祥寓意融合起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昕、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锡雕项目传承人石岩合作《流觞曲水》,运用符合当代审美的几何切面造型对传统锡器工艺进行当代转化和创新实践,使刻面宝石的造型形式美与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寻求传统锡器工艺向当代转化的创新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润福、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砚技艺项目传承人冯月婷合作的《蝶系列》从宝马LOGO中抽取扇形元素,对扇形进行重组和拼接,构成彩蝶飞舞的场景,并运用传统的镶嵌技法,对传统砚台装饰进行现代化演绎。《海蓉系列》则以海洋生物中草本植物为灵感,跳出传统的砚台造型形态,探索具有中国审美的当代松花石砚造型形式。
刘润福表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一个地方是,我们认为传统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有特质的形容词,它是贯穿始终的坚守和弘扬的东西。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去作了转变。”
在他看来,创作的最大困难其实是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面对当下的社会需求才是关键。
通过项目的开展,非遗传承人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
“我们把自己原来的那些思维和理念全都打碎,然后用一块硬硬的石头雕刻出一个软软的海洋生物。把一个具象的东西做成一个不太具象的东西,但又都明白这个东西是什么。”冯月在谈到《海蓉》的创作心得时表示,“理念的转变让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更有意味的是,清华美院老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不是单向的创意输出输入,而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
杨佩璋表示,自己通过项目的合作对工艺对历史对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益良多。
王晓昕表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美院老师和传承人之间并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大家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我带来了一些外部的现代的理念,他守住的是一些传统,这样共同促成非遗传承”。
他还把学生培养跟项目结合起来,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对一项工艺从了解到理解,真正认识到手工艺的价值,并自己的想法可以在项目实践中落地。
“设计就是‘做中学’的过程,美院老师和传承人是互相支撑和互相学习。当时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模式就是教授和工匠之间这样一种合作,我们其实也是这样一种过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青岛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超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宝马和清华美院的合作已经6年,第一个3年主要是面向非遗传承人进行现代设计思想的培训,第二个3年主要是美院老师和传承人进行作品共创。
作品有了,如何市场化?这正是双方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赵超表示,“下一个3年,双方要推进非遗文创品的市场化或者真正产业化的进程。我们希望能够上到新的台阶上,包括我们可以共创品牌。从协同设计到共创品牌,我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是一个设计全流程。”
他称,清华大学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的职能就是要推进清华和企业共创的成果面向市场需求进行转化。
在华晨宝马公共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杨新斌看来,非遗产品走入现代生活必须得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设计,一个翅膀是市场化。而非遗一直是一个受保护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远远不足。
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非遗走入市场的核心是知识产权,在宝马和清华美院第二阶段的合作中已经谈到了这个核心问题。“当时我们约定非遗创新基地导师、非遗传承人如何按自己知识产权的贡献度来去界定知识产权,光这一步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了。”
当然,市场化是大工程,需要非遗传承人、学术机构、政府等共同摸索发展路径,还需要引入资本等力量。“我两个月之前碰到一个专门做文创的老总,他就是我所说的投资者。我说我们缺的就是你这种人,就在等你这种人出现了。”杨新斌说道。
自2016年起,创新基地已经成功举办6场社会创新成果展,以及超过20场企业高管讲座和创意工作营,以社会创新思维和社会协作模式深化赋能近50位非遗传承人。
创新基地的项目实践,为非遗行业的创新发展创立了一种范式,同时也为非遗文创品的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2022年,创新基地的非遗创新项目又开启了,来自云南的五位非遗传承人和六位清华专家导师共同踏上新一轮的非遗共创之旅。
继承传统、联结当下、通向未来,这些非遗传承的实践者们,深知非遗传承是个大课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