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概念车、越野车、轿跑到Robotaxi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温莎)21年12月4日 10:05
12月3日和4日,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六届铃轩奖盛典在武汉车谷隆重举行。
2天会议,27场演讲,4大圆桌讨论,1个“追芯人”和“被追人”的年度吐槽大会,将使得此次CASCS(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干货满满。
而一场盛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铃轩奖颁奖典礼,中国汽车主机厂采购、研发等方面的豪华评委阵容与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各种强势与新锐力量交相辉映。
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起源于201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年度贡献奖——铃轩奖盛典期间的零部件创新论坛,英文名CHINA AUTO SUPPLY CHAIN SUMMIT,简称CASCS, 每届会期两天,是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兄弟论坛。
该活动由汽车商业评论和轩辕之学主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主办,中国汽车电子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作为指导单位,推动力集团承办。
来自20多家主机厂的采购负责人作为铃轩奖评委,500余家零部件企业代表,与主机厂研发人员、各方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主流零部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
峰会第二天,北汽新能源青岛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何章翔发表了演讲。
尊敬的贾可博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行业大咖,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于北汽集团的何章翔。上个月我的身份是北汽新能源的常务副总,这个月我的身份有所改变。我们集团把我们纯电动的经济型车进行独立运营,成立C品牌事业部,现在我就是在做C品牌事业部的总经理。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武汉——中国车谷,与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个热得烫手的话题就是碳中和。大家应该还记得,在今年7月16日,国家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就在武汉,它的中枢系统,碳交易整个大数据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就落户在了武汉。
今天我们在中国车谷再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也是贾可博士精心策划的,这个话题今天讨论得非常有意义。
下面我从整个汽车产业的角度跟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一下我的思考,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碳中和目标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这不仅是政府的一次大考,实际也是我们所有企业家和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面临的一场大考,而且必须要考赢的大考。昨天何教授讲的很清楚,这场大考我们必须要交满意的答卷。
第二方面:碳中和的目标将为国内汽车行业环境带来几方面的重大变化。
变化1: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碳排放将成为重点治理板块。未来国家、地方政府会成为一个新常态,不停发布产业实施计划和工作指导方针。目前国家已经发布的十四五的规划和2035碳排放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8%,而且人均的碳化要降低13.5%。地方层面政策也出台很多,特别像北京、上海、四川已经发布了,上海已经把碳排放的配额纳入企业管理的名单里来了,现在上海有312家企业纳入碳配额管理里面来,未来这个地方我认为是新常态。
变化2:新能化继续加速,而且加速步伐会快。碳排放管理重心会转移,主要是在制造端和使用端,肯定是使用端向制造端转移。
从石化燃烧的角度来看整个碳排放的统计,目前电热水器生产的行业,碳排放占到46%,排第一,排第二的应该是制造业大概占了28%,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比大概是10%,采矿大概占了5%,生活和其他方面大概占11%。
我们看整个汽车产业,它跨了两个行业:制造业、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在交通运输行业,汽车这个碳排放是占主导的,它的占比大概达到83.4%。
从2008年到2018年10年时间,中国交通碳排放增加了5.8亿吨,这里贡献度最大的是汽车,汽车增加了5.1亿吨,占了接近90%,所以这是绝对的,这原因是保有量大幅度增长,保有量达到560%的增长幅度。
从全球统计,汽车产业占到整个碳排放的总量大概是在7.3%,在中国占比还大于这个数字,中国大概占到10%。所以从这个角度会加速新能源化的步伐。
有个数据跟大家分享,燃油车和纯电动车来对比碳排放,燃油车以百公里6升油耗油来计算,它的碳排放算下来大概是12.5千克;纯电动车如果以百公里耗电15度来计算,中国现在能源结构每产生一度电大概要排放565克的二氧化碳,这样的话以15度来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概是8.48千克。同样的100公里8.48千克和12.5千克,这里贡献度将会降低排放超过40%,所以这个数据也能证明新能源的产业会加速发展。
根据我们对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分析,我们发现行业里面整个原材料的获取和动力电池的回收占碳排放的90.8%,大概占91%,占绝对值。
特别是电力结构调整以后,将来我认为整个管理的重心肯定要向生产制造端和回收端转变,对我们汽车业行业来说,将来四个方面将会成为一个重点:第一,整车设计;第二,低碳材料的获取;第三,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第四,材料回收再利用。这将成为难题,也是汽车产业必须要攻克的四个方面。
变化3:供应链竞争格局面临重塑。未来碳中和认证肯定是我们企业想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入场券,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格局会快速改变。
变化4:现在我们很热的四化,我认为共享化在逐步弱化。随着共享汽车实施遇到的阻力,逐渐会弱化,我认为低碳化和零碳化将会代替共享化,所以我认为将来汽车行业新四化一定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零碳化,将会形成这个格局。
第三方面:我们整个行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有三个方面,挑战有三个方面。
机遇一:汽车行业新能源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机遇二:以低碳为核心技术的新兴企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机遇三:以循环经济为主体业务的企业将扩充到汽车产业链。
挑战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相对薄弱。中国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比欧盟高12%,我们现在的一台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是高于欧盟的。随着欧洲的绿色新政及低碳战略实施我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欧盟正在做的电池法案、循环经济的行动计划和智慧交通将来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
挑战二:汽车行业供应链面对未来国际竞争,时间更加紧迫。我们不能2060年再做碳中和,否则将会失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挑战三:汽车及其产业链将整体面临低碳化转型,碳排放管控能力将成为制约车企发展壮大的核心能力。整个碳排放的管理能力大家都刚开始,很多企业都在探讨,包含今天的研讨,很多企业在组织架构各方面,在管理体系方面还没有起步,所以将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第四方面:汽车供应商碳管理应对的思考,这是我个人之见,供大家参考。
思考1:看似遥远,但已迫在眉睫。不多说了。
思考2:积极迎变,打造低碳品牌。我们所有企业的品牌理念和品牌重塑,碳中和将会影响到品牌理念,很多品牌要重新梳理,要对品牌内涵做新诠释,跟企业长远发展相关。
思考3:企业发展战略,做好规划、整合资源。我认为我们从组织架构设计上就应该考虑如何做到碳中和,如何来减碳。从管理体系上要进入这套体系,实际我们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做。最近我们在思考,我们本身也在做,未来组织架构包含企业管理体系应该导入这个,这个必须要做。
实际上,大家应该感受到了像奔驰、宝马、丰田已经把对供应商的碳管理作为企业战略来做了,他们已经发布了碳排放战略和目标。特别像丰田和宝马,不仅发布自己的,对供应链也提出了要求。
丰田汽车要求今年年底,所有主要供应商要同步降碳3%;宝马要求到今年年底相对于2019年供应商碳减排要降低20%,大的品牌、大的企业已经开始对供应链提出了很强的要求了。
思考4:做到三个全覆盖和三个精准。
从广度上面来说应该是三个全覆盖:上下游整个供应链要全覆盖,因为汽车产业链非常长,我们有90%以上的不在主机厂,整个产业链要全覆盖;从生产制造流程必须是全覆盖;生命周期的全覆盖。
从深度来说要做好三个精准:精准识别,必须要识别清楚,如果识别不了,你就无法做数字,所有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我觉得这是精准挖掘碳排放的最佳时机,要用数据链来跟踪进度;精准实施,识别了必须要精准实施;精准优化,在这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要不停的优化碳排放,要跟踪全球的趋势。
思考5:先进技术赋能碳管理。对企业和技术创新要提出新的挑战。
这两天会场上各个企业也发布了很多这方面先进的技术,我跟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案例1:低碳材料使用。大家听到轻量化的材料,我今天介绍生物基材料,未来生物基材料大有前途,是应用非常广阔的,是一个大趋势。生物基材料优点很多,它的性能和轻量化都非常好,汽车材料都可以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做好以后,它的外观有智能的效果,非常好。
案例2:低能耗创新技术。在使用端,我们要降低能耗。在这方面像北汽新能源,北汽集团也开展了课题研究,整车能耗优化及智能控制技术专项课题研究,我们从智能控制方面着手。能耗优化控制算法加四轮驱动协调再加自动回收,在这三个方面我们来实现智能控制再来降低使用能耗,目前我们这个技术已经应用到吉普车上来了,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案例3:低碳生产技术。这也是我们在工艺方面要进行研究的,有很多这些方面的工艺可以优化改进。这次我们跟贾博士在评铃轩奖的时候,有一个企业,扎制钢工艺,这个是典型的案例,这个工艺把传统的圆柱加热以及制扎工艺组合起来,效能就提升了,节能环保,效果非常好,降低能耗降低70%左右,未来在工艺技术方面要持续创新开发。
案例4:物流仓储系统优化。昨天我们有这个话题在探讨,这个地方也是大有启迪的。整个未来的循环、可利用的包装以及更节能的物流运输方式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案例5:清洁能源的使用。我们北汽蓝谷的大楼就是使用清洁能源的。这座大楼在2012年被美国评为全球八大会呼吸的建筑之一,当时全球只有八个,这座大楼就是其中之一。
大楼有什么特点?大楼使用了12.1%的再生材料,其中它的施工垃圾有78%循环再利用又盖在大楼上面,楼内77.4%的区域采用自然照明,外墙由中空双层的布里构成,双层布里可以让整个大楼的采暖降低能耗14%,所以2012年时是非常先进的,被评为会呼吸的绿色大楼,将来建筑行业各方面都应该以此为启发去做。
万科前董事长王石今年5月专门来看了一次,跟我们进行了探讨。昨天在圆桌讨论时也在说,未来整个中国在建筑领域会带来新的革命,这也需要我们去注重的。
最后我想针对整体形势发表看法,我认为中国真的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形成了很多慢变量和长赛道,这是非常好的机遇。碳中和就是慢变量和长赛道,是既重要又紧急的,所以也给我们在座企业家机会,慢变量和长赛道是创业者的天堂,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大家都应该赶快躬身入局,所有人要立即行动,要顺势而动,拥抱变革,共同迎接碳中和目标下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