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个原生流式多模态座舱量产上车,商汤绝影“家庭新成员”迈出第一步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牛跟尚)21年4月30日 11:00
4月20日上午10时,在上海车展博世展台会客室,博世中国为2021年1月1日新成立的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举行一个小型媒体沟通会。
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介绍,行业在谈电子电气架构,引导未来从分布式的控制转为域控制,未来一台电脑控制车。
博世过去好几个域分布在不同的事业部,博世的汽车事业部有八个。动力控制域是在动力总成这块,车身域以前在博世汽车电子,智能座舱和娱乐系统在多媒体事业部,ADAS和自动驾驶在底盘控制事业部,不同的域有不同的事业部在做。
考虑了时代的变化,未来整个域控制器和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的布局会不一样,不统筹安排,无法应对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博世做了决定,将这几个域合在一起,在今年1月1日成立了这个事业部。未来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ADAS等方面会有一个统一的战略。
李胤作为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将担负起这样的职责。博世对这个部门的未来寄予巨大厚望。
李胤介绍,还差两周,他加入博世18年了。作为博世的老兵,他在博世经历过3、4个事业部,最早从汽车电子开始,之后在电机事业部,在博世德国工作了6年,负责销售与项目管理、工程开发相关的业务。
1、现在是交出“软硬分离”答卷的时候
2019年年初,李胤回到中国,接手了汽车多媒体事业部。现在,汽车多媒体整体并入到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
如今,汽车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是软件定义汽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李胤认为有三大趋势。
一是汽车电子在1960年代引入到汽车,汽车电子占整体价值越来越高。汽车电子的核心在软件,这就产生为什么叫“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
二是随着半导体事业的发展,汽车电子的电子电气架构,包括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的迭代。正由于迭代,现在产生了新的、以不同的功能域作为主导的电子电气架构。
三是随着硬件能力的加强、软件的复杂程度,传统以交钥匙工程作为软硬一体开发的趋势也已经被改变。在2018年产生了一个新的模式叫“软硬分离”。2018年的新项目开发,正好是在今年进行投产,在汽车电子行业,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人才来说,现在是交出“软硬分离”答卷的时候。
正是由于以上三大趋势,博世在今年1月1日成立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
从员工数量来看,博世全球有1.7万名员工,研发人员超过80%。在研发人员中,软件人才占到85%。在中国,博世目前有1100名员工,其中工程师占850位,超过700名工程师做软件。由此可以看到软件在这个事业部的重要程度。
李胤说,智能驾驶与控制在中国目前是三大域——自动驾驶域、信息娱乐域和车身智控域。车身智控域由联合电子进行运营,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沟通,有时候会涉及到跨域的合作、开发。
除了三大域外,在每个域里也有很多具体的产品,比如在ADAS有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自动驾驶有卫星定位、自动泊车和软件,也有激光雷达。
2、在中国已经做了超过40款以上的L2车型
早在10年前,博世就已经成立过早期智能驾驶与控制的形态,将所有在车载的操作系统叫AutoSAR,与AutoSAR有关的软件集成在一起,目前它也整体并入到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车内所有的感知和交互单元,车身控制域的零部件和动力总成域,这两个域在联合电子,其他的四块在苏州。
智能驾驶与控制中国区的总部在苏州,位于虹桥的博世中国总部有一些职能部门和销售。两年前,博世在张江开了一个未来驾舱的上海技术中心。现在这个研发中心有250人的规模,基本上都是以软件为主,主要是做驾舱。
在苏州,现在有近800名员工,博世中国内部开玩笑叫“两岸三地”。博世中国是第一批参加ADAS业务的。
目前在中国,传统的ADAS是指L3以下的,博世市场份额占到中国领先的位置。从2014年开始的L1,到2018年推出的L2,到2020年、2021年“脱手”的L2功能。
在未来2到3年内,博世会推出比较强大的域控制概念的L2+系统。博世在做ADAS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在中国已经做了超过40款以上的L2车型,这对整个中国特殊的路况包括交通习惯、人员、标志等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对博世的软件、算法的提升打下好的基础。
李胤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域控制器的核心技术,加上我们过去做项目当中积累的数据经验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在市场上具有领先性的L2+的系统。
3、2030年甚至更远的年代会形成整车的大融合
在博世看来,汽车大多数主机厂是按照三个域分辅助自动驾驶、车身和动态、信息联通。
谈到电子电气架构的演变,上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有域了,每个域之间有独立的控制单元,通过网关沟通。
目前新一代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同一个域里进行融合。所谓的座舱,就是将传统的仪表和导航融合起来,再加上DMS、OMS,包括后白屏融合起来。
展望未来,在2030年甚至更远的年代会形成整车的大融合。
这个大融合时间的到来,一是在成本上是不是经济的解决方案;二是所有的基础工业有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包括芯片;三是包括软件的行业分布。
融合越大,对芯片的挑战,对半导体和软件的挑战都是巨大的。
博世坚信这一天会到来,只是时间问题。所有在汽车行业辛勤工作的开发者们都是在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博世成立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也是在积极准备这一天的到来。
在中国接下来如何将业务做好?
李胤认为,有两个定位:一是深化本土创新研发,最新推出的座舱产品,100%由博世中国团队进行研发,这里面大量的工作都在软件,整个研发周期小于一年。
二是人才战略。博世作为传统的汽车Tier 1,这些最新的人才,比如软件、深度学习、Cloud、Database。李胤说,不得不承认,博世也缺乏这些人才。这些人才从何而来?要从市场上去吸引。
一是吸引这些人才,二是留住这些人才,这都是李胤需要思考的问题。人才是流动的,特别是软件人才。李胤透露,去年有些软件人才,早上在人事部进行了登记,领了工作证,下午就开始Debug了,不需要进行任何培训。
“如果你到博世开发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电机,需要3到6年的培训才可以正式上手,软件是下午就可以工作。这也有好处,人才可以流通。挑战是如何留住这些人才,这就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李胤说。
为了加强软件,博世中国将所有和汽车相关的软件集成在一起。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的软件人才是更面向智能驾驶与控制的产品。通用的软件则放到博世中国的软件中心,总部在无锡,现在在苏州、上海都有人。
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与李胤的交流实录,标题和小标题为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所加。
1、“我刚进博世的前三天都想过要离开”
汽车商业评论:看您的简历,在博世18年,不可思议,一个人怎么能在一个企业待这么长?这期间您有没有三年之痒、五年之痒?你怎么渡过的?第二个问题,刚才说到很缺软件人才,我不知道博世选人有什么价值观、原则或者是标准?
李胤:原来问我的人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人问我了。不是“三年之痒”,三天之痒都有过,我刚进博世的前三天都想过要离开。但是我在博世那么多年,觉得这个公司在不断的升级,越来越多本土可以做的事情。
到今天为止,我们最新一代的产品开发出来,百分之百在中国做,我们已经不是博世中国,个人认为是中国博世,已经是完全本土的企业了。
选人标准方面,我的直接汇报的下属,很多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根本不知道。
我们选人的标准,我需要这个人做什么事情,他要有这个能力,必须得做过什么事情。软件是一代一代做出来的,就像玩windows,从3.1开始玩到今天,不可能一天就玩到最新的版本。我要知道你过去做过什么事情,我才能判断你有没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
到底你读什么学校?这个不重要,关键是你做过什么事情。现在我们张江有超过200位软件工程师,都是在过去一年半加入博世的,这些人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的,我从来不会看他们是什么学校的。
2、“新的游戏开始,我感到兴奋”
汽车商业评论:博世也是一个百年企业,从传统车、燃油车做,到现在往电动化转。目前的状态,是困惑、焦虑、纠结?还是兴奋?还是被动的?心情是怎样的转变?
李胤:这个问题,你问博世所有的人,答案可能都是不一样。我个人认为是兴奋。很简单,这个(智能电动)车里面,博世可以贡献的价值要比原来大多了。
传统的技术下,一代代迭代,到最后有很多产品就是单纯的价格比拼。大家都做得差不多,差异化很少。新的游戏开始,价值还高,正常情况而言应该是兴奋。
3、“10多年前博世就说过不造车”
汽车商业评论:博世中国的老总曾经说过一句话,将来挣钱的是其他的,不是我们搞Tier 1,Tier 2、Tier 3会很挣钱,您怎么看?将来谁是利润蛋糕的最大受益者?
李胤:我没听过这句话的原话,我相信原话可能有一些背景,比如现在芯片厂商短缺等等。
我们这种传统车企,你去看博世过去10年的报表,利润差不多都是几个点,我们比较稳定。芯片厂商,包括英伟达等,高研发投入,风险也比较大,没有一个肯定能赚钱的业务或者是产品。不要看到短时间或者人家现在成功了,你就觉得是好的、就要加入。
博世还有一个优势,我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认识非常清晰。很多人造车,1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采访我们CEO,当时就说我们不造车。为什么?我们要做我们专长的。
汽车商业评论:博世会不会也是像华为那样三年内不造车?
李胤:博世不造车,我们CEO在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就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