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豪赌电动化的矿商们,2025会面临什么?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刘姗姗)20年11月27日 19:41
11月26日,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暨第五届铃轩奖典礼在武汉开幕。
在为期两天的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上,主机厂采购负责人将介绍企业采购的战略,主机厂研发负责人将介绍未来产品研发的思路。另外,专家学者和明星企业还将就零部件企业如何顺应行业趋势提升应变能力,供应链如何有前瞻性地转型、变革,进行专题讨论。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总经理闵龙发表了《打造一流供应体系,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主题演讲。他提到,在“四化”趋势下,动力电池、芯片、软件、大数据、高新材料等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领域。汽车产业链企业的之间合作模式和格局发生巨变,由传统竞争向生态圈竞争,由单一竞争向多元竞争演进。
而现状是,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组装和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对外依赖度较高,车用元器件、电容电阻、芯片、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于海外。
因此,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已经成为了从国家到企业的战略焦点。
以下为演讲实录。
首先感谢组委会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平台,可以与业界同仁们相聚武汉,我也有幸能够参加本次供应链峰会,与大家交流和探讨供应链管理的心得和体会,共谋供应链管理未来规划,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天,我想与各位同仁交流以下五方面内容。
目前,中国拥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1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3万家,年市场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为367.1亿美元,其中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五个国家零部件占据进口总额的80%,自动变速箱、发动机和相关零件、车身未列名零件等三类部件占比超过50%。
从中国汽车供应链整体情况来看,一级供应商外资份额50%、合资份额30%、自主份额20%。从进口零部件采购金额看,德国占比最大27.8%,其次日本26.3%,韩国9%,美国7.5%;其中进口零部件中变速器占60%,车身附件5.6%,制动器及部件5%,电动转向装置4.9%。
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来看,全球80%以上的零部件和中国制造相关。
目前中国以组装和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对上游依赖度较高,如车用的元器件、电容电阻、芯片、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于海外,一旦产业链上端停摆,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以汽车电子为例,外资供应商占据85%份额(江森自控45%,博世11.6%,大陆10.8%,电装9.8%,伟世通3.6%,法雷奥3.6%)。
(一)疫情叠加贸易战等因素,供应链经营风险剧增
由于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影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大面积中断,营收剧减,经营恶化。停工及资金链紧张,导致部分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出现涨价潮,如贵金属、电子芯片等。
贸易战造成部分企业被制裁,芯片、电容等卡脖子件存在断供风险,关键部件自主可控成为当务之急。
(二)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对供应链体系提升更高要求
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正催生“马路上的革命”。在“四化”趋势下,动力电池、芯片、软件、大数据、高新材料等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领域。
汽车产业链企业的之间合作模式和格局发生巨变,由传统竞争向生态圈竞争,由单一竞争向多元竞争演进。
技术更新迭代加快、市场存量竞争加速,整车与供应商合作与融合能力成为未来企业竞争的核心,对体系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
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组装和制造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对外依赖度较高,车用元器件、电容电阻、芯片、动力总成系统等核心二级件和原材料,90%以上受制于海外。
从本地采购对象看,汽车电子、发动机与控制系统、汽车主动安全等关键技术均被博世、德尔福、大陆电子、电装等垄断,以汽车电子为例,外资供应商占据85%份额,其中江森自控45%,博世11.6%,大陆10.8%。
(四)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供应链信息化程度亟待提升
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已经成为了从国家到企业的战略焦点。各行各业正在全速进行企业的数字化重构与转型。数字技术和创新正在推动供应链的巨大变革。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国内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的供需信息交流,主要还是以采购系统的订单信息为主,通过现场、邮件、电话等传统手段进行需求信息交互,如要应对疫情灾害等突发情况,信息化手段亟待提升。
(一)政企联手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实现快速产业化
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基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政企携手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突破产业基础性、前瞻性以及共性技术。辅之以创新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良性的政策引导,营造创新氛围,支撑整车企业培育产业链能力,培育国内创新成果,使其加速产业化,并尽快转化为能够支撑我们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二)跨界整合,技术创新,提升自我生存能力
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尤其是跨界联合,共同研发共性技术,攻坚短板问题,努力实现国产化。我们要抓住这一轮产业链结构性的重构机遇,通过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实现技术和工业突破,将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举足轻重零部件国产化。
(三)扩大开放,吸引优势资源,发挥集群优势
在不断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凸显劳动力成本,供应链成本,营商环境等优势,一方面使已经入驻国内的国际优秀零部件供应商长期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吸引更多优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尤其是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以此提高中国汽车产业抵抗风险能力。
(一)供应链管理总体情况
长安汽车供应链管理以效率、效益、规范为核心,发挥集团资源优势,围绕供应资源、成本分析构建采购关键竞争能力,建设价值共享、高效协同的供应生态,构建厂商利益共同体。
通过建立高层互访交流平台,建立厂商直通车,加强听取供应商之声,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借助QCA认证体系对供应商实施专项帮扶,全面提升供应商体系能力。与供应商建立联合实验室,建立优势互补、协同研发的专业技术团队,支撑产品提速。
(二)长安供应链管理要素
我们以“把效益打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指导,围绕价值创造,建立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商所有供货产品成本最优的成本控制模式;并与供应商建立融合、互助、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质量优秀、成本领先,绿色环保、交付准时,快速反应、诚信阳光的供应体系。
1.通过项目矩阵管理,助推新品开发提速
强化项目矩阵式管理,通过组织机构调整,建立强矩阵管理架构,由采购经理专职进行项目拉动,强化专业团队纵深能力;实行项目采购经理和采购总师进行项目现场办公,推动支撑公司新品项目开发效率提升。
2.开展专项认证(QCA2.0),提升供应商质量体系能力
对标领先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第一个零部件质量认证标准QCA,235家供应商已认证,37家通过。2019年获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建立自主汽车企业首个供应商质量提升流程CA-QIP,零部件PPM总体提升52.9%。联合质量部、长安汽车大学向供应商导入6sigma,提升供应商体系能力。推行长安供应商实验室认可体系“CA-SLA“,提升零部件开发效率,降低供应商开发成本。
3.推进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践行全价值链最优成本
以全价值链成本最低为原则,建立了供应商的成本诊断模型,并成立供应商成本帮扶专家团队,提升一级和关键二级供应商成本管理能力,实现全价值链的的成本最优。
在设计开发阶段,通过目标成本设计(DFC)、原价分析、平台化、模块化等进行成本控制。量产阶段,制定3-5年的降本计划,通过全价值链精益控制,如VA/VE、量价分析、联合采购等每年降低3-5%采购成本。
4.转变物流模式,提升产品交付效率
推进循环取货、干线运输的综合物流模式:将供应商取货、干线运输、仓储配送整合由一个物流公司一体化操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物流成本。
建立产品规划和生产计划发布机制,指导供应商提前进行产能建设。新品,按产品市场规划,按节点进行节拍验证、产能评估、产能签署,确保供应商产能满足量产要求。量产品,严格控制计划的变更,并监控每一个零部件的交付情况,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
5.融合共享,打造供应链合作发展生态圈
在新能源领域,长安与一汽、东风、蔚来等车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创共享技术、平台和资源。动力电池领域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保障核心资源供应。充电领域与国家电网、特来电联合,共同布局未来充电生态;充分整合中国中车、斯达半导体、法拉电子等核心器件供应商,实现和推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核心功率器件的国产化。
在智能网联领域,长安汽车与科大讯飞、蔚来、英特尔、恩智浦、阿里巴巴、中国移动、中移物联、腾讯及百度等企业跨界联合,构建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立体交通三大产业生态联盟,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三)建立数字运营机制,构建供应链新型竞争力
一是,推进“数字经营”工程,建立以DDM为核心的采购数字化管理系统。包含从采购需求申请提出,到合同落地的全过程,实现了采购信息化一站式管理。围绕成本、质量、交付、体系等业务板块,搭建从供应商准入到淘汰全生命周期的采购一体化管理流程体系,确保管理过程合规。
二是,持续推广运营长安汽车电子采购平台,打造采购与供应协同生态圈。电子平台包含电子招投标、询价采购、电商采购以及废旧物资处置等功能,为优质潜在供应商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电子招投标、询价采购以及电商采购三个板块均已上线并正常运营。平台上线至今,已拥有包含工程建设、广告、IT、咨询服务等领域供应商2000余家,资深评委专家1000余人。
(一)支持完善汽车产业链布局
未来三年,是中国品牌生存关键期。汽车产业在“四化”趋势下加速转型,疫情和全球经济危机将冲击全球汽车产业链分工和布局,中国将迎来汽车制造业发展新机遇。建议国家层面积极调整政策、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做强汽车产业链,完善核心零部件布局。各企业充分利用产业竞合,融合优势资源,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熬过冬天,迎接新时代。
(二)降低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
一是,主动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在固链、补链、强链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以品牌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链,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国产化布局,弥补产业短板,鼓励中国汽车企业加大核心控制器、零部件研发。建议国家加大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性、前沿性和基础性技术的投入。围绕“卡脖子”(视频接口芯片、音频接口芯片、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控制器)技术攻关和核心技术创新,按照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给予定向支持,将核心控制器、零部件的研发提升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
(三)企业联合式发展,加快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
建议政企联合,在新产品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产品等方面达成共识,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各种手段,建立健全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和促进汽车行业创新,同时建立好监管体系,通过不断培育“强链”,进而实现“强国”战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让我们秉持开放融合理念,砺新图强、变革破局,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品牌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早日成长为世界一流!
科技长安,智慧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