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精灵5号超级电混版正式上市 16.99万元起布局20万级豪华插混市场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魏微)今天 15:15
作为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当红独角兽,年轻的Momenta已经被视作与华为并列的智驾方案供应商;车企发布新车时,“Momenta”的含金量也来越来越显性。
对于Momenta来说,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火热浪潮已然将企业从幕后推向台前,科技公司特有的创始人IP属性,也使得“理工男”曹旭东(Momenta CEO)需要越来越频繁的适应媒体的追逐与关注。
就像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亦庄举行期间,曹旭东作为受邀出席的嘉宾之一,与蔚来李斌、大众中国副总裁吴博锐等一同讨论当前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与发展话题;同时,他也接受了多家媒体访谈,围绕企业战略布局、行业发展趋势及技术突破方向展开深度对话。
曹旭东坦言:“很长一段时间里,Momenta几乎没有品牌或市场部,直到我们有了很多客户,这些客户在卖车过程中也需要Momenta品牌一起去赋能,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很容易预见,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Momenta未来会更多走到台前,分享其在智能驾驶落地中的实践心得,还有背后的深度思考。从它的发展路径里,也能清晰看到中国智能驾驶技术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方向。
“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升级
谈及Momenta的核心战略框架,曹旭东首先明确“一个飞轮、两条腿”的顶层设计——“飞轮”是贯穿技术与产品迭代的战略核心,“两条腿”分别指向量产自动驾驶(Mass Production)与完全无人驾驶(Scalable Robo)。
2025年,Momenta的这一战略迎来关键升级:技术重心已从量产飞轮转向L4飞轮。“我们办公室的入口门上就是一个‘L4飞轮’。”曹旭东透露。
作为L4飞轮落地的关键,Momenta今年年底的目标是实现Robotaxi“车端无人”,“但方案与传统Robotaxi公司有本质区别。”曹旭东强调。
Momenta摒弃了行业内部分企业依赖改装车、昂贵传感器及高成本算力的路径,选择与特斯拉相似的“量产化”路线:采用量产传感器,可复用海量量产车型积累的数据,精准识别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安全Corner case(边缘案例);搭配量产芯片与量产域控。
“一旦技术成熟,便能快速实现L4方案的规模化落地。”曹旭东对此充满信心。从中可以看出,Momenta想从根源上避免传统Robotaxi“技术昂贵难以量产”的行业痛点。
在技术研发活力维持上,从曹旭东的分享中,能够看出Momenta“先发优势+规模效应+技术信仰”的三重支撑。
规模效应方面,Momenta很强的先发优势,同时规模扩张速度也很快。曹旭东表示“在行业供应商里,我们应该会是最早达到千万台规模的企业。”更大规模意味着更多数据积累,数据反哺大模型可优化驾驶行为与体验,形成“数据-体验-规模”的正向闭环。同时,研发成本摊销至千万台车型后,单位成本大幅降低,构建成本端优势。
技术人才层面,曹旭东表示,公司创始团队80%具备技术背景,80%的技术背景是深度学习背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革命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冲在第一线,因为我们对技术有很强的信仰。”他说道。
曹旭东举例称,比如,“数据飞轮”概念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技术逻辑的具象化总结。更进一步,从2019年最早将Transformer应用于感知领域,2020年拓展至规划环节(planning),2023年推出量产版深度学习规划方案DLP(deep learning planning),到2025年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强化学习大模型(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量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始终是Momenta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对技术的热情和信仰,也成为Momenta获得BBA、丰田等国际车企青睐的关键原因。
“技术、产品、交付三点都非常重要。像我们国际客户周期都很长,之前说汽车行业是敲门敲三年,但国际客户周期可能敲门要敲五到七年,不是堵在门外不让你进去,而是他们有大量的验证工作,从技术模块的验证、技术原型的验证,再到量产方案的验证,到预量产的验证,到量产开发 ,最后到量产交付,整个周期非常长,对整个技术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功能安全的要求极其高。”曹旭东说道。
曹旭东介绍,Momenta构建了“多层护栏”机制:
第一步是FO自闭环,将安全场景拆解至具体团队与负责人,新模块、新算法需负责人完成集成测试并确认安全提升;第二步是组内与组间准出,通过双重验证确保算法安全;第三步是主线准出,将算法集成至芯片与整车做系统级测试;第四步是客户项目准出,通过路测、泛化测试验证;最后客户接收后,其品质部门还会开展大量路测,形成“企业-客户”双重保障。
同时,国家还在进行智驾强标制定,这些标准源于过往人驾、智驾事故总结,覆盖大雾天进出隧道、隧道口事故车等复杂场景,“若‘强标’落地执行,中国智驾标准将成全球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曹旭东说道。
此外,Momenta内部组建“狗粮团”,鼓励员工购买搭载自家方案的车型,日常驾驶中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将员工、用户、客户利益高度绑定,确保产品始终围绕“安全、效率、舒适”的核心价值迭代。
上半场格局将定,下半场或出“超级玩家”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智驾的“摩尔定律”是曹旭东多次提及的概念。
对于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是否会成为新车标配的问题,曹旭东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在于智驾的“摩尔定律”。他进一步解释道,硬件成本每两年减半,驾驶体验每两年提升10倍,头部企业甚至能达到更快的提升速度。
“产品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自然会从‘可选配置’变成‘标配’。”但他强调,智驾并非车企竞争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类似电动汽车,有一块好的电池(续航长、安全性高、成本低)是必要条件,但不是能够赢得竞争的充分条件。
行业格局方面,曹旭东给出明确预判:“到2026年,智驾上半场的格局就定了。”这里的“上半场”指城市辅助驾驶领域,“中国可能只剩两三家企业,全球也就三四家”。但这并非行业终局,“上半场是高阶辅助驾驶、城市辅助驾驶,下半场是无人驾驶。
他认为,无人驾驶甚至还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是现有玩家竞争,下半场可能迎来新的“超级玩家”。“因为这个市场能创造价值,回报丰厚,是一个非常巨大而极具挑战的市场。”
那么,作为智能驾驶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才能穿越周期?
曹旭东对《汽车商业评论》说道:“要穿越周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
他眼中的客户不光是OEM(主机厂),更重要的是用户。他举例道:“我们内部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狗粮团’,都是内部用户,我们鼓励员工去买自己量产的这款车,天天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能立刻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公司员工的利益、用户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高度对齐 ,去推动整个公司去给客户和用户更好地创造价值。”
在曹旭东看来,自动驾驶很重要的是安全、效率和舒适,Momenta整个公司的技术体系也是围绕着这些产品的价值去构建其技术、产品、组织和文化。如此,可以让这家企业去穿越周期。
智能驾驶体验会走向同质化吗?
Momenta已从传统“供应商”升级为“供应商+战略伙伴”。
曹旭东表示,智能化是车企战略级议题,这让企业有更多机会与车企在技术、产品及整车战略层面深度沟通。合作不仅涵盖当前一代产品架构设计、方案选择及系统级开发交付,还会提前布局“规划一代、预研一代”,共同探讨新功能亮点、用户体验升级方向及成本结构。
谈及与合资品牌、中国品牌合作的异同,曹旭东给出的答案是“殊途同归”。
比如,四五年前,合资品牌倾向“想清楚再干”,决策严谨但节奏慢,中国品牌偏好“边干边想”,试错成本高但洞察快。在曹旭东的观察中,随着行业成熟,两者逐渐趋同,中国品牌的规划变得更周全,合资品牌也在加快决策节奏,“殊途同归”适配市场需求。
目前,Momenta的客户已覆盖全球主流车企,合资品牌包括BBA、丰田、本田、日产、通用等,中国品牌则有上汽、广汽、一汽等。
当Momenta、华为的智驾方案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智能驾驶的体验是否会走向同质化?
“我们不追求‘一刀切’的技术方案,而是在统一安全标准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体验,这才是技术服务于市场的本质。”曹旭东说道。
安全的统一标准方面,他以动力电池进行类比,比如对安全的追求肯定是一致的、同质的。但在其他方面肯定有差异化。像驾驶的体验上,奶爸车和运动型跑车不一样。
比如有Momenta赋能的奥迪E5 Sportback,这款车的智驾体验就带有奥迪驾控的基因在里面。“这是我们在技术的研发上既有底层大模型的安全能力,同时在上层上又可以一定参数化的适配不同驾驶风格去实现的。”曹旭东进一步解释道。
他同时表示,当前体验不统一主要因软件版本、硬件配置不同,企业正重点推进“硬件有差异,安全体验同水平”的优化,同时通过配置化实现体验差异——大模型可输出多条安全轨迹,仅驾驶风格不同,上层筛选即可满足车企个性化需求。
在回答《汽车商业评论》提问时,曹旭东提到:“借此打个广告,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会有5到10倍的提升。”
从“飞轮+两条腿”的战略设计,到智驾“摩尔定律”下的行业判断,再到“L4飞轮”的技术路径,Momenta的崛起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全力推动技术量产、快速上规模,方能推动智能驾驶从技术概念走向现实应用,从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