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重磅|刚刚,汽车零部件行业发生一件大事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丁晶晶)今天 09:38

撰文 | 丁晶晶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2025年10月25日,苏州,第十届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铃轩奖线下终审会成功举行。

来自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奇瑞、江淮、蔚来、小鹏、理想、零跑、赛力斯、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29位国内主流整车企业一线采购、研发骨干作为铃轩奖评委代表,齐聚一堂。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经过为期3个月的申报和初审,第十届铃轩奖量产类和前瞻类各有十大类共101家企业的127个案例进入终审。

在铃轩奖评审团主席、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轩辕同学校长贾可博士主持下,评审团从技术先进性、适应性、可靠性等核心维度,对入围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后进行投票,最终评选出了各个类别金奖获得者,以及每个类别中投票最高案例进入全场大奖候选名单。

这场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评审,既是对过去一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成果的系统复盘,也更清晰折射出中国汽车供应链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进化方向。

终审会之后,第十届铃轩奖颁奖盛典将在12月5~6日于苏州举行的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交流会(WNAT-CES 2025)期间隆重举行。(详见《定了!中国新汽车CES官宣》)

十年铃轩奖,步履永不停

铃轩奖,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是由主流车企采购和研发负责人评选中国年度零部件。

不过,回溯2016年之前的中国汽车行业,零部件领域的专业评选尚处空白地带。

彼时本土零部件企业正加速成长,凭借成本优势成为外资车企在华采购的重要伙伴,“降本需求”同步推动着供应链端的资源整合。

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变革的隐忧渐显,“逆全球化”趋势更让行业开始警惕供应链安全,寻找本土替代方案的需求日渐迫切。

更关键的是,2015年,贾可博士提出的“汽车四化”浪潮正式袭来,行业从“旧汽车”向“新汽车”转型,智能网联技术催生大批新形态零部件,跨界企业纷纷涌入,供应链格局面临重构。

正是在这一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铃轩奖于2016年应运而生。

铃轩奖评审团名誉主席为黑龙江省原省长、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他说:“中国什么都多,但是铃轩奖和汽车其他的评奖不一样,是做汽车产业的战略、基础工作,不随波逐流。这个题目很重要,为了这个神圣的主题,我愿意为其摇旗呐喊,干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历经十年深耕,铃轩奖已经从填补行业空白的“开拓者”,逐步成长为各大主流整车厂商供应链选择的核心参考依据,更发展为独一无二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评价体系,以持续的价值输出锚定行业方向。

十年来,铃轩奖始终承载三大核心使命:发掘同等技术条件下成本优先的新供应链,为整车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方向;发掘逆全球化时代高科技供应链新力量,筑牢本土产业链安全屏障;发掘电动智能网联化时代供应链新势力,助推产业向“新汽车”转型。

铃轩奖申报案例分前瞻类和量产类两大类,分别有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热管理系统、车用软件、车用芯片、智能驾驶、座舱系统、轻量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与工艺10大类别。

截至目前,铃轩奖已累计评选出600余项标杆案例,成为连接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价值桥梁”,让优质创新成果更高效地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铃轩奖主办机构,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与轩辕同学始终以打造最强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圈为目标,而这一理念也贯穿铃轩奖发展全过程。

铃轩奖评委、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赵福全表示,关于供应链、零部件的论坛很多,但专门把零部件核心的技术、未来的技术、量产的技术放到一起来进行探讨的评奖却不多。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铃轩奖对完善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对铃轩奖给予高度的认可。”

铃轩奖评委、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林雷说:“贾可博士在行业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对行业动向的判断力。策划容易,执行难,坚持更难。我很钦佩贾老师数十年的探索和坚持,铃轩奖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顶级奖项,而且影响力日益深远。我愿意为铃轩奖的评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铃轩奖评审团主席贾可博士说:“一个企业想走得长、走得远、走得强,单打独斗难以为继,唯有开放、交流、合作,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份“协作共赢”的共识,正是铃轩奖十年长青的核心密码。

不止一场简单的终审会

“零部件是‘现在进行时’,不是‘过去完成时’。”贾可博士在回顾评审团组建历程时感慨:“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意识到必须让每天与零部件打交道的一线人员加入评审。只有采购、研发的一线骨干,才能精准判断技术的落地价值与产业适配性。”

在此认识下,自上一届铃轩奖起,终审便告别了传统“简单投票”模式,升级为沉浸式Workshop。

铃轩奖终审评委代表们按类别分为六个小组。为了使申报案例能够得到充分讨论,每个评审小组均衡分配采购和研发评委。

每个小组首先进行内部研讨,选出每个类别的前三名,然后由评委代表向所有评委公开阐述遴选理由和相关建议。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往往很难达成一致,需要求同存异,评委必须提出意见,供全体评委参考。

最后,全体评委再进行一轮投票,投票结果结合初审全体评委的评审结果,决出金奖和优秀奖名单。

铃轩奖颁奖典礼上,铃轩奖全场大奖候选案例的申报企业代表通过现场演讲,阐明案例亮点,出席嘉宾根据演讲者表现进行现场投票,前瞻类和量产类中,每大类得票最高者获得铃轩奖全场大奖。

当然,为了鼓励更多零部件企业申报,铃轩奖颁奖典礼前夕,铃轩奖执委会将对所有入围案例发起网络投票,前瞻类和量产类票数最高者将分别获得人气大奖,每类各一个。

与此同时,为确保评审视角始终贴近产业实践,规模近百位的铃轩奖评委库实行年度动态调整。

也正因如此,铃轩奖线下终审会早已超越“评选”本身,成为主机厂、行业专家、零部件企业深度交流的核心平台。

有评委代表说:“这是个非常开放的平台,有老朋友重逢,也有新朋友相识。大家评审时都很认真投入,过程中交流对某个领域的理解、互通有无,体验特别好。”

有评委代表表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熟悉领域的评委可充分分享观点,恰好弥补了自己的短板”。

有评委代表则更看重平台的非功利性:“能尽己所能为行业做些贡献就好,不存在‘一定要评上谁’的功利心,整体是很自由的风格”。

亦有评委代表说:“终审会不只是能看到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到什么程度,更难得的是能接触到众多研发领域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平日里很难有机会聆听他们对行业的洞察与技术深耕故事,这份交流价值比评选本身更珍贵。”

即便对未能获奖的产品,评委代表们也常抱有期待,直言“想看看下一代迭代成果”:“很多企业认为‘不获奖就没必要参评’,但进入铃轩奖评审视野、纳入案例库,本身就是获得行业关注的重要机会。”

“正是这种‘贴近实践’的评审逻辑和友好自由的交流氛围,让铃轩奖打破了双重边界。”铃轩奖评审团主席贾可博士说:“首先打破了不同车企间的信息壁垒,其次打破了研发与采购的职能隔阂,实现了思想碰撞与资源链接的双重价值,这在当前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多维评选标准和趋势明晰

在终审会对127个案例的深度研判与评委间的思想碰撞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未来航向愈发清晰可见。

这场扎根产业实践的第十届铃轩奖评审,既是对当下创新成果的全面检阅,更透射出四大核心趋势:

1、智能化下半场“软件定义汽车”特征愈发鲜明;

2、新兴企业成为供应链破局新动能;

3、成本、安全、出海“硬需求”向体系化升级;

4、“情绪价值”开辟用户体验新维度。

从终审案例数据来看,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用软件、车用芯片四大领域合计占比达58%,且前瞻类技术案例占比高达61%,这一数据有力印证了“软件定义汽车”的产业转向。

另外,在这场持续数小时的沉浸式评审中,“成本控制”、“情绪价值”、“安全保障”、“出海适配能力”成为高频词,精准映射了当下行业的真实需求。

铃轩奖评审团一致认为,这与市场时代发展紧密贴合,反映的都是当下最迫切的产业需求。

行业内卷加剧背景下,“成本”成为评委评审量产产品的首要标尺。

“当前产品竞争激烈,对于量产产品而言,成本必然排在首位。”铃轩奖评委代表、东风奕派项目管理总师赵宁说道。

他进一步补充道:“当前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架构级集成——只有整合多硬件模块、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降本的同时兼顾智能化需求。”

铃轩奖评委代表、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助理副总裁辜向利则以遴选供应链伙伴的思路参与评审。他指出,供应链选择的核心“不是选产品,而是选合作伙伴”,即“要看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生产规模,还要看其是否愿意在赛道上持续投入、与主机厂同频合作”。

产品安全上,行业教训成为警惕重点。新造车企业有时把安全考虑得太浅,这让评委在评审时更看重申报案例“技术落地的安全性”,而非单纯追求创新。

除成本、安全等“硬需求”外,“情绪价值”正成为评审的重要考量维度。“智能化并非目的,而是提升用户舒适度的手段。”赵宁说。

不过,赵宁同时强调,“情绪价值”的落地需兼顾体验与隐私的平衡:“情绪价值的核心是‘千人千面’,但绝不能触碰隐私红线,这是未来技术开发必须守住的重要边界。”

第十届铃轩奖终审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参评的新兴企业案例占比超20%。这些企业虽入局时间短,却在智能座舱、AI交互系统、轻量化与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展现出突破性技术成果,为本土供应链注入鲜活动能。

所有这些恰好符合铃轩奖创立时所提出的三大使命:发掘同等技术条件下成本优先的新供应链;发掘逆全球化时代高科技供应链新力量;发掘电动智能网联化时代供应链新势力。

从十年前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行业标杆”,铃轩奖早已超越“评选”本身,成为中国汽车供应链自我审视、协同进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