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奔驰CEO示警欧洲:“我们需要认清现实……”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魏微)今天 13:59

作者 / 魏    微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我们需要认清现实。否则,我们就会全速撞墙而行。我们必须脱碳,但必须以技术中立的方式进行,绝不能忽视经济。”

近日,奔驰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警告称,如果欧盟仍要在2035年全面禁售新燃油车,那欧洲汽车行业将会“崩溃”。

他还补充称,消费者会在禁令实施前急于购买汽油或柴油发动机汽车。

几年前还备受支持的欧盟2035“禁燃令”,在今天似乎已经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车企叫苦,另一方面转型进程缓慢。

今年年初在Deepseek火爆全球的时候,有一则“地狱”笑话嘲讽了当前欧洲对环保的执念:当中国和美国在进行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时候,欧洲在忙着研究瓶盖。

虽然是网友玩梗,但这背后也反映出欧洲近些年在环保方面“追求极致”,在AI技术方面进展缓慢的现实。

2035年的禁令尚未最终定案,未来数月欧盟将进行复审,奔驰CEO的这盆冷水来得十分及时。

电动化转型不顺,欧盟“禁燃令”好尴尬

2023年,欧盟要求自2035年起禁止销售所有新的汽油、柴油驱动的乘用车和总质量在3.5吨以下的轻型商用车。

政策推动、补贴激励,甚至公共舆论导向,都促使大众、宝马、奥迪、捷豹路虎、雷诺等品牌将电动车作为未来发展核心。

原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就曾坚定支持欧盟的决定,表示“欧盟的禁燃决定是‘不可逆转的进步’,将迫使行业集中资源突破电动车技术瓶颈”。在他的领导下, 大众计划到2030年在欧洲实现纯电动车占比70%,并投资200亿欧元建设6座电池工厂。

康林松曾要求欧盟 “将充电网络建设纳入禁燃令配套方案”。

宝马集团CEO奥利弗・齐普策(Oliver Zipse)也曾对“禁燃令”表达支持,认为“禁燃令为行业设定了清晰的脱碳路径” ,他当时也呼吁欧盟加快充电基建,“如果欧盟未能在2030年前建成300万个充电桩,那么政策目标将沦为‘一纸空谈’”。

“2035禁燃令”发布后不到两年,齐普策的担忧成为了现实。

车桩比最能够反映电动汽车使用便捷程度,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洲车桩比约为12:1(部分地区如德国高达23:1),作为对比,中国的这一数据是3:1。

即便如此,中国电动车主仍在吐槽“充电不方便”,可以想象在欧洲的公共充电桩条件下,喜欢出远门旅行的欧洲人开电动车有多不方便。

更令欧洲车企头疼的是,欧洲的充电桩分布也不够均匀,比如曾吸引众多造车新势力“出海”的北欧国家(如挪威、瑞典)充电设施较完善,而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充电桩覆盖率较低。这让车企的电动汽车渠道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此外,政策领域对电动汽车的支持也并不坚定,比如在经历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上涨压力的时期,瑞士等国家也曾考虑限制电动车上路。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曾警告称,强制纯电动化将导致欧洲汽车供应链 “空心化”,因为电动车零部件数量仅为燃油车的 1/6,可能直接冲击80万就业岗位。

此前大刀阔斧推进电动化改革的大众汽车集团掌门迪斯,就因改革过于激进致使工人失业而遭到工会反对。

更重要的是,电池技术仍是难题。欧洲的本土企业在固态电池、长续航方面投入巨大,但技术成熟度与中国企业的差距尚存,导致部分车型价格偏高,智能化水平不足,难以在价格战中占优。

充电又不方便,又会影响就业,技术还跟不上,欧洲全面电动化之路比欧盟想象的要坎坷许多。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坚持2035年“禁燃”,那么这一纸禁令的处境的确会越来越尴尬,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

中国市场失守,加速欧盟2035“禁燃令”瓦解?

“我们曾认为转型是未来的唯一道路,但现实告诉我们,电动车在欧洲还不成熟,市场表现远不及预期。”欧洲汽车业内人士对于全面电动化转型已经开始有些悲观。

汽车工业是欧洲经济根基,但近年来在电动车领域全面落后于中国。中国车企以价格优势、智能化水平、丰富的产品线迅速崛起,并意图冲进欧洲抢占市场份额。

与之相对应,欧洲品牌的电动车在中国的竞争力也处于落后的局面。

奔驰汽车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仅有2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61亿欧元。让奔驰难受的三大原因中,就包括美国关税、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电动车转型期过长这三点。

康林松还暗中批评中国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表示“通过大规模促销来维持高销量的定价策略是不应该的”。

不止奔驰,宝马、大众交出的最近财报显示,利润都大幅缩水。宝马第二季度利润同比暴跌三分之一,利润率仅为5.4%,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个百分点。大众上半年全球税前利润暴跌36%,税后利润重挫38%。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康林松会炮轰欧盟2035“禁燃令”,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加速失守中国市场,在大本营还会面临来自中国的电动车的进攻。

不止电动化转型不顺,智能化……也不太行

尽管欧盟官方并未就是否放宽或延期“禁燃令”发声,但无论从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层面看,欧盟不会也不敢一脚油门踩到底,切断自己的经济命脉。

从中国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在用实际行动践行“油电共进”、“油电共智”,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借助智能化提升燃油车的吸引力。

比如上汽奥迪在2025 年推出的全新 A5L Sportback,这款燃油车突破性地搭载了华为乾昆智能驾驶技术,成为全球首款实现高阶智驾功能的燃油车型。本土企业方面,吉利星越 L 燃油版已标配 NOA 高速领航辅助,长安 UNI-V 燃油版通过 OTA 升级实现智能泊车。

相比之下,欧洲本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更加暴露出其深层的结构性矛盾。首先,其传统燃油车架构难以适配智能化需求 —— 分散式电子电气架构导致数据传输效率低下,而重构架构需要巨额投入。

例如,奥迪为实现 “油电同智”,不得不重新设计PPC燃油平台和PPE纯电平台的底层架构,耗时长达5年。

其次,欧洲在 AI 算法、芯片等核心技术上目前并不处于领先水平,大众 CARIAD 的软件部门多次因技术瓶颈拖累产品上市。更关键的是,欧盟对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的严苛监管(如 GDPR),客观上延缓了智能化功能的落地速度。例如,特斯拉FSD系统在欧洲的推广因审批流程冗长而严重滞后。

康林松对欧盟 2035“禁燃令”的炮轰或许只是个新的开始。欧洲车企利润大幅缩水,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下滑,大本营又面临中国电动车的冲击,智能化转型还困难重重。

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警示欧盟,若一味坚持“禁燃令”而不结合实际调整,欧洲汽车工业或将遭受更沉重的打击,康林松的警告的确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