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超过比亚迪?2025车市格局再生变](https://pic.inabr.com/content/2025-02-08/d615bc5d-ae6f-456c-9deb-232d3ec6af26.png)
吉利超过比亚迪?2025车市格局再生变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钱亚光)25年2月10日 10:00
2024年,中国的汽车出口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与第二名日本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出口量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日本2024年汽车出口量下降5%,为421万辆,乘用车出口量下降了4%,减至381万辆。
从燃料驱动形式来看,2024年,中国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2024年全年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前10国家是:俄罗斯1157988辆、墨西哥445006辆、阿联酋330569辆、比利时280011辆、沙特275779辆、巴西236789辆、英国194781辆、澳大利亚178078辆、菲律宾169179辆、土耳其134334辆。
2024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前10国家是:比利时263743辆、巴西152204辆、英国119436辆、泰国117165辆、菲律宾114457辆、墨西哥80552辆、印度77940辆、阿联酋76822辆、澳大利亚75374辆、以色列65373辆。
出口量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促进、技术领先、企业努力、多元发展。
首先是政策促进,国家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支持,让中国汽车产业链对于出口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其次是技术领先,新能源技术领先加之智能化优势凸显,使得新能源的出口贡献增大;第三是企业努力,自主品牌企业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成本,让产品更具竞争力;第四是多元发展,中国出口无论是在需求端还是在供给端都在多元化发展,更多国家、更多企业的参与,为出口量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尽管中汽协对2025年中国整车出口量的预期(700万辆)比较乐观,但从2024年的情况看,全球汽车市场今年仍会继续增长,但增速将逐步走低。另外,针对中国汽车的贸易保护,范围和手段是否还会扩大,也不乐观。
那么,在行业压力更大的2025年,中国汽车出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中国车企又应该如何破解存量市场竞争和进入汽车发达市场两大难题?
1月11日,在轩辕之学北京总部,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在名为《2025预判:全球政治经济汽车产业形势》的演讲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汽车出海的稳定性比较强,一方面是市场多元化,在亚洲、欧洲、俄罗斯、北美、南美各个大洲都有比较大的销量,做国际化链条企业,这是非常大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供给侧出口企业多元化,各大车企都在积极布局海外。
由于大批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低于3万美元,未来市场会有比较好的增长,而销量增长的市场恰恰是在新兴市场,而新兴市场中国的品牌竞争力最强,因此未来中国汽车出海前景依然广阔。
在国外消费者看来,中国电动汽车做得比较好,真的很棒,而中国的油车在发达国家市场确实竞争力不行,但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还是非常高的。
另外,国外市场比国内要复杂得多得多,现在出海需要大量的懂国际法律的机构、人才。在国外的汽车市场,要与当地企业既竞争又合作,而不是非得一下子就把别人全部干趴下,就剩自己。
首先,中国海外市场位势快速提高,经过连续四年高增长,中国汽车产量100辆里现在已经有20辆出口,前几年100辆车才有3辆出口。
这还体现在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上,2023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日本出口442万辆,中国出口491万辆。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中国的电动车加征关税,反向证明中国的竞争力强。
其次,中国汽车出海的稳定性比较强,一方面,体现在需求侧的市场多元化上,需求多元化意味着某个地区出问题,中国汽车出口也没问题,这体现了稳定性比较强。
中国汽车在亚洲、欧洲、俄罗斯、北美、南美各个大洲都有比较大的销量。在亚洲,前十个月中国销量达162万辆,在欧洲90万辆,在俄罗斯90多万辆,在北美还有60万辆,所以前十名国家是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比利时、沙特、巴西、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如果做国际化链条企业,这是非常大的机会。
对于出口的车企来说,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中只要抓住一个,都能生存得不错,抓住两个,既抓住国际化,又抓住电动化,那就更好一点,如果三个都能抓住,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一个都没抓住,那么车企能任由市场往下走。问界靠智能化、比亚迪靠电动化、奇瑞靠国际化,抓住一个都会比较好。
另一方面,体现在供给侧出口企业的多元化上。各类企业都有,它意味着某个企业出问题,中国汽车出口整体也没问题。
为了长远发展,各大车企都在积极布局海外,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做调控了,否则到国外打价格战,也是个问题。
车企最集中的市场在东盟,东盟最集中的是在泰国,海外价格站第一站在泰国打起来了,泰国政府已经开始找中国汽车企业谈话了,这一降价,车企资产就很不好看,现在降价就不值那么多钱了,他们意见很大。
第三,未来汽车出海前景依然广阔。为什么说广阔?下面这个图表中,横向代表人均GDP,纵向的代表千人汽车保有量,人均GDP高,千人汽车保有量就高,但它有个拐点,在3万美元,3万美元意味着家家都有车,再高千人保有量跟它就没有关系了。
人均GDP从1千美元到1万美元,千人汽车保有量提速最快;人均GDP1万美元到2万美元,千人汽车保有量提升得也比较快;人均GDP2万美元到3万美元,千人汽车保有量增速就变缓了;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千人汽车保有量就没什么增长了。
现在还有大量国家人均GDP在1千美元以上,1万美元以下,还有不到1千美元的国家,只要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千人汽车保有量就会提高。
东盟中印尼2.8亿人,菲律宾1.1亿,越南1亿人,都加一块是6.8亿人,差不多相当于我国人口的一半,但销量只有300万辆。
中国汽车年销量现在是2300万辆,东盟的销量是中国的零头,只要它的人均GDP往上走,千人汽车保有量就会涨,每年就会有销售的增量。
还有非洲,也是未来的潜在市场,尼日利亚2.2亿人,埃及1.1亿,刚果1亿人,都是人口大国,人均GDP都在几百美元到2000-3000美元,如果经济顺差,就正好是汽车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进家庭是从人均GDP1千美元开始,其他国家也基本1千美元开始,只要他们的经济能发展就行。这些国家的经济还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所以未来全球的车市判断,销量还会增长。
而增长的市场恰恰是新兴市场,而在新兴市场中国品牌竞争力最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每卖一百辆油车,有中国4辆,每卖100万电车,有中国的13辆,中国汽车在新兴市场表现比较好,而且在全球都在快速提升。
再拆分看一下,电动车在成熟汽车市场每卖100辆,有中国7辆,在新兴市场每卖100辆,有中国的47辆,中国车在新兴市场竞争力是非常强的,而新兴市场是未来主要增长点。
今年国家信息中心对16个国家的消费者做了深访,调查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
泰国消费者认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安全系统做得比较好,真的很棒,比如自动跟车、跟车距离、刹车、还有防撞等这些,安全系统几乎都覆盖了。
还有泰国本田HR-V用户说:“以后要购买电车会买中国品牌:在泰国市场电车以中国品牌为主,在纯电里面排名第一,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泰国今年电车卖了8.9万辆,6.6万辆是中国的,中国电动车在泰国电动市场占74%,影响力非常大。
再看看中国的油车,在发达市场竞争力确实不行,现在每卖100辆只有1辆是中国的。在新兴市场里不一样,中国的油车销量大概占9.6%,总得来讲,不管油车还是电车,在新兴市场竞争都很激烈。
智利的一个奇瑞用户和一个哈弗用户,对中国汽车评价都很高,中国汽车在智利市场油车销量里占27.5%,市场占有率相当高。
虽然海外市场非常大,但做好国内市场还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个超大型汽车市场,全球总量里面28.7%在中国,电动车里面59%在中国,在这边做不好,还想跑出去在别的国家做?有一个专家认不,如果在中国国内做不下去,去国外更难。
因为国外市场比国内要复杂得多得多,而且在国外发展,中国企业需要大量的懂国际法律的机构、人才,非常的稀缺,没有经验做不了出口。
一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到国外不行。在国内做生意要打通政府关系,到国外这么做不行,即使把政府摆平了,也不一定能摆得平老百姓。
首先,坚持油电并行,不能都用电动车出海。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为31%,去年到40%以上,欧洲是20%,其他地区都比较低。就按国家算,国家渗透率前20名的都是小国,北欧在前面,中国在中间位置,其他都很小,所以这些国家下一步的电动化没有这么快,所以中国油车出海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一定要考虑盈利性。中国车企不能够靠国内输血给国外,这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也是国民的损失。中国国内电动车享受那么多政策,如果车企在国外打价格战,就意味着中国老百姓掏钱,到国外降低价格,价格战不应该是这样的打法,应该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好,让中国消费者认为,中国的汽车比丰田、大众还要好,能追上BBA,那才是本事。
不断降价就意味着产品质量一定是不行的。供应商价格本来100元,三年时间降到50元,怎么可能用原来的材料?车企和供应商一定会想办法以次充好。
比亚迪对供应商压价的事虽然是惯例,但供应商说受不了了,不能这么降价。在国外这么做更不行,供应商一定要有盈利。丰田、大众早期在中国都是赚大钱返回本国的。中国车企不能在国际上也这么打,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车企至少要自律。
第三,进行产品竞争,而不是做价格竞争。
第四,平衡竞合关系。既要竞争又要合作,不是非得一下子就把别人全部干趴下,就剩自己,这个思路不行。
日系车在美国,特别丰田,要按真实竞争力,美国三大公司根本不是对手,早就死了,但是它认为不能这么做,现在日系做的是轿车、小型车更多,把大皮卡、SUV市场让给了美国车企,如果日系丰田大皮卡、SUV比卖得比美系还好,美国肯定制裁它。
中国车企到别的国家也是一样的,得给大家留一点空间。中国人太勤奋了,对996没啥意见,人家受不了,他们早晨9点上班,5点下班,周日商场不开门。中国汽车行业做出海,就要重视与当地车企、供应商、员工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交流,适应当地的工作环境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