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战开打:不卖了?不买了!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刘宝华)24年12月1日 15:42
商汤绝影王晓刚:今天之所以会成本高,在于机制上大家合作的模式
谁更接近数据,谁就能够占据主动
11月27日,2024“绝影实力AI DAY”在上海举办,商汤绝影首发智能座舱大模型创新产品“A New Member For U”(你的家庭新成员),让汽车拥有“有趣的灵魂”。面向智能驾驶,商汤绝影构建了“车云一体”的产品矩阵,发布涵盖高速、城区以及泊车等全场景的高阶智驾、端到端智驾等绝影量产智驾产品体系,同时全新升级行业标杆级别的“开悟”世界模型,以此打造坚实的数据基础设施。
发布会后,商汤绝影CEO、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接受媒体采访,对发布的产品和技术答疑和深度解读,以下是专访实录干货整理。
问:绝影作为新型Tier-1是如何与客户研发部门协同的?双方各自的技术边界是什么?具体到本次绝影和大卓的合作,两者是如何分工的?
王晓刚:传统的是模块化分工,Tier-1负责集成,作为整体黑盒标准化的交付,但是未来在端到端自动驾驶到来的时候,更多是要依赖数据的驱动,数据就在主机厂手里,所以谁能够更接近数据,谁就能够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主动。
以前模块化的分工,将来就不太存在了,因为端到端一个模型把原来的模块统一在一起,它的协作和分工模式就会发生比较重要的变化。比如我们跟主机厂和自研团队的协同,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提供基础算力和数据平台化能力,包括工具链,我们要能够去对齐数据生产的标准和算法的架构,如果这些东西对不齐的话,在不同车型上采集的数据是没有办法进行兼容的。
这些东西做好之后,相当于我们给数据石油搭了一个非常坚实的、高质量的数据生产管线,有价值高质量的数据就会从这个“油田”里面源源不断地输出出来,最后为它的产品形成提供很强的动力。
在产品层面,大家采取的模式就是比较灵活的模式,像类似奇瑞这样的主机厂,量产车的数量非常多,每年车型也是非常多,整个交付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跟主机厂自研团队在数据、工具链、算法架构上对齐以后,当涉及到具体交付车型的时候,大家就会比较灵活,有的时候你可以多做一点,有的时候我来多做一点。原来大家设想的是,项目少、车型少,大家可能会有竞争关系,我觉得未来几年,尤其是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主机厂不是这个局面,而是有大量要量产交付的车型,你又没有足够多的交付资源,又没有更好的交付效率。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驾驶整体上离盈利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在交付过程当中,如果大家各方面资源和数据工具链没有对齐,往往会造成重复的投入,谁将来能够提升我的效率,有高性价比的交付,谁就能够走得更远,所以我们跟大卓的合作就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也是按这种方式进行推进的。
问:商汤绝影对竞争的定位和生态位到底是怎么看的?国内除了整机商,还有比如华为、百度、小米、蔚小理这些新势力,作为绝影的定位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何能够实现突破?
王晓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今天虽然竞争很激烈,实际上我们看到智能化、自动驾驶的投入还是巨大的;同时看到一个问题,大家很多是重复性的投入,这就在于基础的设施数据,大家没有进行对齐,今天之所以会出现成本高的问题,在于机制上大家合作的模式。
大家本身是互相竞争、互相取代的关系,如果是现在这种模式未来也是不可持续的。像有些新势力全栈自研,我们知道像大模型,商汤在这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00个亿,后面还会持续在这方面投入,那任何一家公司在这里面,如果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入的话也是难以承受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大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比较有效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和取代的关系,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共赢共生,长久持续的发展。
问:去年智驾圈子里面传出头部四家“地大华魔”这样的说法,这个格局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技术层面理解原因是什么样?今年商汤绝影以纯粹的一段式或者纯血端到端技术进入智驾供应商行业,我们现在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王晓刚:我觉得过去形成的局面,也是由于我们历史上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而且过去自动驾驶交付模式还是标准化的交付模式,当然你说“地大华魔”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我只能说今天当端到端到来的时候,刚才我也提到,你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数据。
以前大家关注的,谁的算法比较先进或者有没有芯片,能不能进行垂直的整合,你提到这四家可能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特点。但是接下来端到端最核心的点,不一定是软硬一体或者进行垂直整合,而是数据,谁离数据最近,谁的数据基础设施最强,谁能把这些数据基础设施铺到主机厂,谁在未来发展和竞争当中就有主动权。
今天毕竟还是技术驱动的行业,当技术发生变革的时候,这里面生产力核心要素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给市场上竞争的态势带来新的变化。
问:您提到智能驾驶距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大概会有多长?我们跟合资主机厂这块的合作怎么样?双方打交道的时候有什么区别没有?
王晓刚:未来自动驾驶实现盈亏平衡还需要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这里面取决于自动驾驶的量,要有足够多的量,百万级的量去支撑业务的发展。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合作的模式,能够以更高的性价比的方式去完成交付,实际上还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您提到海外的车型,其实现在我们在智能座舱领域跟全球的品牌是有量产的项目,这些都在推进过程当中。特别是ENCAP2026普及以后,对于座舱里面的各项功能要求配置率也会显著提升,这是比较好的市场机会吧。
问:前一阵有消息咱们在智驾战略和组织架构方面有些调整,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问题,咱们的方案是以纯视觉为主,您怎么分析纯视觉和带激光雷达的,今后会是什么态势?
王晓刚:组织架构现在更加的聚焦,之前项目相对来说分散一些,今天比较明确的像J6E和J6M的平台,还有端到端自动驾驶,客户也会更加聚焦,所以做了这方面的调整,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产品和客户需求更加清晰了,更加聚焦在量产方面。
关于纯视觉和激光雷达,这是由现阶段所积累的数据体量所决定的,视觉我觉得还是有更高的天花板,但这里面需要有更多的数据,随着数据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基础设施建立好,这样能够有比较长久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