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为什么“车路云一体化”优于单车智能路线?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小宇)24年10月11日 23:27

当下内卷的大环境下,汽车厂家都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单车智能的研发。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把单车智能驾驶的体验以及安全性做到最佳是当下迫切的目标。车路协同或是“车路云一体化”似乎并不是车企重点考虑的研发方向。

“车路云一体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提出,2022年4月,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成立,这一中心也是李克强院士工作站,由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和李克强团队共同策划成立。西部智联的使命是推动网络汽车产业、攻克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10月10日,以“拥抱城市级商用新蓝海”为主题的2024车路云50人年度发展论坛在重庆科学城举行。这正是由西部智联主办、中国电信联合主办。

当天论坛上,国内首个“车路云一体化”创新发展指数研究在重庆启动。此外,由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简称“西部智联”)发起成立的“三商组织”正式成立。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的典型应用,将推动我们技术、产业新一轮历史性的转型升级。”李克强院士表示,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汽车智能和网联两化融合发展的理念,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是解决产业化问题的关键。

2024年7月,五部委已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重庆名列前茅,车路云正加速奔向规模商用的未来。

但有一个问题仍需要回答,就是和单车智能相比,“车路云一体化”究竟能带来多大的优势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论坛上解释说,单车智能是网联车里头一步,网联车的基础,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单车智能还是有很多不足。一是感知不准,复杂路口、恶劣的天气、密封场景感知受限。二是距离受限,雷达也好,摄像头都有一定的距离限制。三是受到建筑物以及其他车辆遮挡视觉有盲区,四是成本昂贵,五是缺大局观,难以准确获取其他车辆,行人非机动车等交通载体的动态数据。六是导航服务,虽然不联网也可使用预先下载的高精地图进行基本导航,但下载量太大,而且更新不及时。如果发展到车路云网融合,就可以得到全天候的车路感知,我们可以有比较广的覆盖,而且定位精度可以做到亚米级。云边端数据闭环获得全局认知,实时更新高清地图和准确导航,同时车路云网有利于城市的交管部门对整个全城交通的全局可控,可以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

李克强作为第二位讲演人,再次强调了车路云一体化的优势。他说:

对当前车路云一体化方案的三点误解,大家一说车路云一体化还是不理解,一是网络系统不可靠怎么办理?二是信息化建设太昂贵,车企出不起钱,三是单车智能好像也行,为什么还要用车路云一体化?实际这是一个误解。回答第一个问题,网络系统不行,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不足时,网络行驶不能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兼容了单车智能,可克服行业基础设施瓶颈并保障行驶安全。我们会采取一系列信息安全措施,保证使用信息的可靠性。回答第二个问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网联行驶难以扩大范围部署推广,仔细分析成本不贵,以高速公路为例,南方一公里是2亿人民币,河北是1亿人民币,通过新技术赋能,以小于传统基建1%的成本,有效实现交通系统智能化。单车智能吸收大量的冗余成本,以应对长尾场景挑战。第三个问题,据说单车智能就行了,如果没有L3就不是自动驾驶概念,我们要往上走,自然要看得更远,我们采用超视距协同感知+全局数据映射,感知更全面,克服感知盲区等瓶颈。我们还算得快,协同决策与协同控制,显著提升智能驾驶合理性,应对复杂工况更可靠。有了这两个要素以后,可以有一个本质上的提升。都说智能化时代是数据驱动,大模型不仅仅是算法、算力问题,还有数据问题,如果各家车企花一百亿美金建一个平台,他只是数据多,但是不全,我们的数据从哪里来?只有我们这套方案是最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数据底座,一家企业是单一的,如果各家企业汇聚,只有这样的数据才可能真正用到汽车大模型的训练,这三个问题回答了,第一是可行的,第二成本没有增加,第三做这个方案一定会有一个数量级别提升,这个方案肯定是可行的,是有用的。

当前单车智能到现在很多企业做车云协同,之间是一个升级版,最理想的就是车路云一体化,从成本可行性,到功能都有很好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当然有必要推动这个,尽管有人质疑。

为此,他建议要持续加强各方共识,统一系统架构、标准规范,推动跨产业协同。要加强车企需求研究,引导车企积极主动参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示范建设。平台公司要联动汽车、运输、出行、AI大数据和交通管理单位,创新设计商业模式,盘活数据资产,改善交通出行和车辆驾驶应用。此外,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形成工作专班,打通政策边界和藩篱,为“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建设和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当天还举办了多场分论坛,产业链上下游的数百位企业高管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蓝图,展开深度对话与广泛交流,共同探索“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前沿趋势与产业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