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智驾朋友圈的30天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张南)23年12月1日 10:00
智能座舱再继续往前走,还面临哪些难点,又该如何克服?关于智能座舱的趋势,成为这几年的热门话题。
早期驾驶座舱主要是由机械式表盘及简单的信息娱乐系统构成,包括车载收音机、音乐播放功能,导航功能等。
但随着汽车芯片、人机交互、 汽车系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汽车座舱开始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智能硬件持续拓展及升级,液晶仪表开始取代机械仪表,中控大屏、多屏逐渐成为标配,HUD 加快推广,同时座舱娱乐系统不断丰富,导航、游戏、生活类等多个应用逐步搭载在车载系统上,逐渐从物理按键转向完全的触控,语音交互技术成熟发展,智能化座舱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的 一个延伸,一个可移动的生活空间。
智能座舱给用户的体验具有直观性,从内容、功能到交互方式,都提供了新的体验。尽管如此,随着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涌现,
2023年11月11日下午,昆山,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的第二天,进行了一场以“智能座舱的关键要素及未来竞争格局”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的主持下,深圳市锐思华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睿,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涛,蔚来汽车座舱交付一部高级总监张定勇,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EE架构平台开发高级主任张惠,银基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单宏寅,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蒋炳铭,合肥疆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康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为在汽车行业快30年的资深从业者,马钧在一开始便提出问题,未来的智能座舱将会什么样,他越来越不能确定。但他认为座舱内的人机交互中,自然交互是体验最好,却也是最有难度的,他并且期待未来座舱和智驾的融合。
卢睿认为,未来挡风玻璃一定能承载车内的主要交互体验,所有信息会虚拟地显示在车主周边或者在车上所能看到外部的空间上,玻璃一定是最终大屏的存在。
张涛认为,AR-HUD实现后,驾舱融合将会成为必选项,整车厂必须做到这一点,而不再是可做不可做的选择。因为当用户要知道远方障碍物是什么时,这些信息都来自驾驶域。
张定勇认为,在座舱上蔚来追求的是“less is more”,座舱功能应该做加法,交互上一定要做减法,在屏的数量上,蔚来比较克制。另外,他觉得AI将引领座舱的变革。
张惠认为,以后整个座舱的交互会更加拟人化,按照人的思路,先感知外界环境,之后思考、判断、决策,最后执行,这个跟智驾也相关,智能座舱以后的交互也是这样的。
单宏寅认为,用户体验是关键性因素,座舱里那些豪华大屏的体验与手机还是存在差距。
蒋炳铭认为,随着智能驾驶的进一步演进,以及随之座舱内部布局的变化,玻璃将有可能成为显示屏,具有智能功能。
康栋则认为,AR-HUD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它是另类的显示屏,需要内容,只有功能性的内容有了,才能形成用户需求。
以下是圆桌讨论实录,此处略有删节。
马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汽车行业的同仁,很高兴今天下午能够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智能座舱的一些思考。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同济大学的马钧,很多认识我的同事们、同志们都知道我从事汽车行业快30年了,很多同事都说马老师你做的行业、方向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我从最早1992年开始做自动驾驶,后来做到战略,再后来做到产品定义,从2009年我就开始做智能座舱了,所以我这次本来是想跟主办方讨论。
今天我带着题目围绕智能座舱本身跟大家探讨,在座的很多同事们有新老朋友,都可以讨论,里面有零部件企业包括整车厂,所以我待会儿会挑战他们一下,让他们之间吵吵架,看看他们对智能座舱各自的定义是不是一样?
关于智能座舱本身,我自己每年会总结叫十大趋势,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会在11月30日发布《2023的智能座舱十大趋势》,在做趋势之前我们碰到很多问题,坦率讲我自己也没想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条赛道很热、很火,接下来请各位来讨论。
大家不要那么严肃,不用都端着,大家轻松点,本身今天讨论的题目就没有标准答案。
第一个,请从卢总这里开始介绍自己,但是不要超过1分钟,讲一下公司干嘛的,你干嘛的,你跟智能座舱有啥关系?
卢睿(深圳市锐思华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家下午好,我是卢睿,我是锐思华创的董事长。我们公司主要从事光电解决方案的PGU的整体开发,我们是一家全球公司,在印度、台湾、美国、香港和中国大陆都是我们公司的分支机构,所以原则上我们不算一家本地企业,当然我可能跟张涛总有一点业务上协同部分。因为我们现阶段在量产的一部分产品是跟HUD有关,后面包括我们跟车灯、车内座舱应用解决方案以及交互解决方案都会有一些相应的产品的推出。
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应该算是标准的Tier2,我们不是Tier1。虽然我们的客户最终还是车厂,也是最终的消费者,但是我们的直接客户是包含大型的Tier1,包括美国的或德国的。我们整个锐思华创成立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今天非常有幸跟右边这一排的大拿们能坐在一起对座舱这一块进行一次交流是我的荣幸,谢谢大家!
马钧:谢谢卢总。江苏泽景的张总跟我们介绍一下。
张涛(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非常高兴,能够介绍一下自己。刚才在演讲的时候,我们比较守规矩,我们广告植入的比较少。讲一下泽景,我们这家公司的使命是用技术和创新让人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视觉交互科技企业。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完全把自己定义成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多的是一家视觉企业。
围绕这些正好在我们的座舱里面恰逢其时,HUD成为我们目前的一个主打产品。但是不瞒大家,我们联合创始人一起创业的时候,他同时还做了一家眼镜公司。我们更感兴趣的事是怎么样让大家能看到更有意思、更好玩、更便利、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同事们也一直都在为这个方向而努力,幸运的是我们的努力和市场的时间窗口结合在一起,在目前我们在国内的HUD市场上应该还是做的比较领先的一家企业。希望下一步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也能创造一个领先的业绩。
马钧:另一位张总。
张定勇(蔚来汽车座舱交付一部高级总监):我来自蔚来汽车的张定勇。在蔚来我的经历大概有四五年了,前面陆续做了一代平台、二代平台。今天比较高兴跟行业各位CEO还有主机厂的各位同仁我们一起来探讨,很高兴能参加今天这个盛会。
张惠(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EE架构平台开发高级主任):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圆桌讨论,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是来自一汽红旗智能网联开发院,我这边主要做智能座舱大交互设计,包括智驾、座舱,包括整个座舱内围、外围,都是我这边负责。谢谢大家!
单宏寅(银基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大家下午好!银基科技单宏寅,我们是做智能网联汽车的科技企业,我们做三件事情:安全、智能、连接。我们ToC的产品就是大家用手机控车的数字钥匙,ToB的产品就是车的安全。
蒋炳铭(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我来自福耀玻璃,我们是做传统的制造业,我们过去认为玻璃是建材领域的,现在随着新四化发展给我们也带来很多的机遇,我们怎么样把玻璃能变成属于高科技企业的配角。比如说做传感器、智能驾驶的要将传感器装在玻璃上,投影HUD要投在玻璃上,玻璃怎么样调节光线等烘托氛围,现在我们怎么样把玻璃变成智能化、电子化,所以玻璃的电子化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趋势。过去说玻璃建材行业,后来玻璃是零部件行业,现在我们说玻璃是电子行业,也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大咖一起探讨未来座舱的发展。
康栋(合肥疆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大家好,我是来自疆程技术的康栋,非常高兴与大咖们一起探讨智能座舱的发展。我们是做座舱显示的公司,核心产品包括AR-HUD、电子外后视镜、屏显系统等,希望今天能给各位分享和共享相关观点。
马钧:谢谢各位,大家很含蓄。智能座舱本身大家知道确实这几年很火,包括我们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终于也在去年成立了智能座舱的分委会,我正好是副组长,我们有大量时间跟大学、整车厂等讨论。
实际上现在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智能座舱的将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句号,不是一个问号。坦率说将来座舱之内的交互、模态会是怎么样?不清楚。L4时代到来了以后,还有没有驾驶员?不清楚,座舱以内的交互方式、数字化的方式是什么样?又是一个问号,我自己是带了一大堆疑问,今天在座的有两位整车厂的朋友也有Tier1。
我的问题是,在现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且前途坦率说不是很明朗,各位在自己公司的产品基础上是如何去思考我将来在智能座舱的定位和布局?不一定是按照顺序,但是都得讲,这实际是个广告时间,但是大家希望从自己的产品角度思考跟大家介绍。
单宏寅:跟大家分享一下银基的看法。说到智能座舱,银基的产品跟智能座舱紧密相关,因为我们是用手机去连接的座舱。最近我们发现有一些现象,疫情以后我到国外去跑了几个地方:德国、美国、日本都跑过了。
在美国租了丰田,在德国租了奔驰,但后来我发现智能座舱非常不好用,为什么不好用?到德国你会发现都是德文的,不像马老师精通德文,我是不会。在路边找朋友点击半天才转换成英文。
但后来你会发现德国的智能座舱要输入POI,你要导航,音乐其实不重要,导航很重要。后来发现POI我也搞不定,后来我用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了一根数据线把car play投上去。所以Mercedes引以为傲的智能座舱整个非常弧线的屏就被一根数据线打败了,在美国也一样,丰田的车一样不好用,一样用一根数据线用Carplay就把它解决了。
所以这是很有意思的讨论,用小屏打败大屏还是用大屏打败小屏?我们再看未来互动的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有机会。但是从一个智能化的时间来说,我们有很多主机厂的朋友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去做大屏,但后来发现干不过一个小屏,甚至干不过一个数据线。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蔚来开始打造自己的手机,打造蔚来整个生态链。
但实际上我觉得用户体验是个关键,真正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座舱?才是真正智能座舱革命的未来。我只是抛个砖,我本身做数字钥匙也是加强用户体验,我刚才也讲了银基做安全智能连接,我认为连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连接人和未来的生态包括连接所有的周边包括V2X和自动驾驶。
但是安全更重要,你进了座舱以后你会发现你所有的信息全部被监控和泄漏,再伟大的再智能化的平台你都不会很高兴。当然intelligent这是我们大家一起谈的,但我觉得这些在国内的intelligence做的非常好,这个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智能网联的一个未来。我先说这些,抛砖引玉一下。
马钧:下次论坛咱换一换,我觉得单总把我讲的都讲完,无论是生态的启动、数字化包括安全都是我们真正非常核心的关键词。接下来请蒋总跟我们分享一下,我跟曹先生本身也是经常接触,我觉得福耀在科技上走的是非常前沿的,无论现在的变色玻璃,我自己认为玻璃一定是车内交互的主战场。但具体怎么投上去,我们现在还有纷争,到底是用投影模式还是用其他的模式,光波导等等都可以,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布局和思考?
蒋炳铭:我们对玻璃未来怎么走向,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包括我们从去年开始提出来玻璃的电子化,这个只是从大层面上的电子化。怎么电子化?我们过去的玻璃起到什么作用?座舱是什么?座舱就好像一个房子。我们的玻璃过去最基本的功能是遮风挡雨,还有隔热、隔音,这是过去玻璃需要承担的,在整车上承担的东西。
因此基于此,我们更多的面对汽车厂的对象是车身部门。其实我们以前基本上不跟智能座舱部门打交道,我们只跟车身部门打交道。但是随着发展,我发现我们玻璃要搞电子化,我们要跟它的电子部门打交道,要跟它的座舱部门打交道。因为现在我觉得未来的整个的发展,天窗都是玻璃,整个水泻线以上全是玻璃。除了A柱、B柱、C柱这几个是金属以外,其他全是玻璃。
这么大面积在未来L4、L5的情况下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总结了两个大的方向,一个称为light,一个叫view视野,我认为至少玻璃可以起到这两大功能。对于light能做什么,调光,怎么改变光线?我需要它有光线就有光线,没有的时候没有,太阳晒了自动变成黑了,怎么样进行调光。第二个怎么烘托这种氛围?我的氛围灯怎么样能让大家感到心情更加愉悦?所以说做各种承载、各种氛围的灯。当然氛围灯可以做到座椅,但是玻璃这么大面积你不能浪费,所以做第一大块氛围方向。
第二人机交互方向我们能做什么?因为假设真的到L4、L5了,有没有驾驶员?可能L5原则上不用驾驶员的,方向盘都没有了,整个布局都在变了。在这种情况下,玻璃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的信息就应该投在玻璃上。有可能仪表盘真的就没有了,也可能大屏也没了。比如像D公司推出的,当然也是我们公司研发的,把你想要的信息都投上去了,再结合AR-HUD、车窗投影,把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投上去。
当然投影是不是主方向?不一定,我还可以自显示LED都有可能。所以未来真的是诸侯战略时代,就看谁做得快,谁做得好,就像单总所说的客户体验最重要,你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带客户体验,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作为客户他是不管的,我买个车我才不管你是什么技术好用就好,能达到我的效果就行。所以我觉得应该玻璃在未来应该是能够做很多东西。
马钧:总结的特别好,将来玻璃真的是人机交互的主战场。坦率的说,我现在对于车内的智能座舱的小憩模式我认为是不满意的,热就热死,光线亮死,什么时候福耀帮我们把99%的那块玻璃快点做出来。我车展上看了深圳光一的那块玻璃,技术还是存在技术缺陷的,蓝色没有问题,但是黑色还是不是那么完美,这块有太多的问题可以探讨。接下来请康总、卢总、张总跟我们分享一下,因为都是属于汽车电子行业,而且又是跟视觉有关的,各位在各自的公司里面怎么布局占领汽车智能座舱交互的赛道的。
康栋:我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未来显示,卢总和张总都是做显示的,座舱显示,特别是抬头显示都是我们三家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的核心产品。刚刚蒋总讲到未来整个显示是如果在L4、L5的前提下,挡风玻璃承担更多显示业务的情况下,我们的主营业务未来是怎么走势,这是我们深思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警钟,很多年前也提出来了,从我们不仅抬头显示、座舱显示,抬头显示是我们公司核心的主营业务,其次,在2019年就布局了CMS产品,这个产品在去年已经是打包量产的状态了,今年是7月1日正式开始量产了,我们除了HUD布局了第二增长,就是显示上面的。
同时,我们公司是京东方集团的联营公司,他是我们的大股东,是我们的核心股东,我们屏显系统上做了很多布局,未来可能是MRED或者相关的技术,玻璃会紧密地契合在一起,怎么同车窗显示,现在是同集团联合开发一些车窗显示、高铁上相关的应用技术,未来有机会跟福耀一块探讨。CMS还可以拖动更多,通过座舱与域控器与更多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未来继续谈到,怎么把HUD、CMS、屏显联结在一线,从分布式变成集中式的架构发展,这是我们要探讨的。
马钧:高度融合、多模态的视觉方案。请卢总。
卢睿:今天还是非常高兴,大家提到,包括单总提到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包括蒋总提到说未来整个车上的玻璃是否能成为交互的整个窗口,我也是比较认可的,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大屏的支持者,虽然我自己也开奔驰S,我的S上面也有一个很大的屏,但是讲实话,如果不开自动驾驶的状态,我真的不会去看那个屏,使用它的的时候,基本上我连1%都没有,全都是Carplay,我完全不会用奔驰的整车系统去做任何动作,而且它经常无缘无故的跟我say hello,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从智能座舱,可能本人有一点点小的经验,因为我在华为之前就是负责座舱,从座舱这块,我们整个走向来看,人们的追求从刚开始说是希望它安全,输入输出两个点上,输入这一点上让驾驶者更不容易分散精力,包括HUD的诞生也是为了这一点,往后面走就出现了更多的交互性和娱乐性的东西,而以前讲的一个按钮一摸就到的体验慢慢都没有了,都到屏上找东西,屏上找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缪总说的那么多屏我以后会不会买不起来,也有很大的光污染。
从交互体验来讲,无论L4还是L5,人们坐车永远是有目的性的出行,而不是愿意坐在车上堵一堵,一定是有出行目的地,出行点对点的方式,不然的话,为什么不去打个滴滴就好了,一定要把车变成没有人驾驶的状态,你就坐在驾驶位上感受风险呢?
所有的交互一定会跟外部的场景融合,所以我们才会产生这么多HUD的形态出来,而这个产品出来之后,确实是在座舱的升级状态之下,让这个产品在这几年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而这个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最早的开发或者最早的产品落地,实际上是在美国,但是快速发展就是这几年。
这几年我们结合来看,就是座舱的提升。我觉得这个产品,或者说这个形态,因为有可能产生PHUD、CHUD,或者说未来更奇怪的HUD的诞生,因为它就是抬头显示的模式,所以挡风玻璃一定能成长,车商的玻璃一定能承载非常大的交互体验,而我们说的那个大屏会虚拟地存在以我们身边的或者在车上看到外部的空间里面,所以玻璃一定是最终最大屏的存在。
我小小的打个广告,刚才我为什么说我是绝对的上游呢,因为我们是支持HUD的厂商,我们是PGU的厂商,我们明年Q1会推出一款最新的激光Memos方案,我们从海外开发了一套,最近刚刚封装完,正在过AEC-Q100的测试,新的这款PGU和传统的DLP、TFT的方案不一太一样,体积做的非常小,在后续我相信可以把价格做得更低。
在我们不断地技术创新的情况下,确实是朝着降本的方向去做的,我一直也坚信认为技术的创新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而不是纯粹的把屏卷到更大,卷到更多的应用化的范围之内,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所以我还是坚信的认为说做到更新新的下一代技术的创新,是有机会能够带来不同的体验感的。
马钧:谢谢卢总,我们也希望低成本方出来,天天都在说钱都被Tier2赚光了。
张涛:谈起座舱我不敢多讲,因为我们更多是从视觉这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但是在我这儿我觉得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用户体验和技术进步的矛盾,第二件事情是梦想和现实,或者说诗和远方和眼前商业化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会把整个座舱视觉这部分有一个限定。具体怎么讲呢?第一件事情,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客户需求,围绕客户需求做产品,这个非常赞成,有各种各样的场景,但是大家想过另外一个问题没有,就是经常说的一件事,如果你去问18世纪的乘客们,你说想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他很有可能告诉你的是我想要一跑得更快的马车,不会告诉你说要汽车,汽车的出现就是典型的技术推动需求的进步。为什么说这件事呢?其实谈到AR-HUD,其实在我们行业都知道做AR非常难,不管是整车厂还是同行们,但是为什么这么坚持做AR,甚至说实话,现在整车厂聊的时候,比较实际的客户都说AR的高频场景在哪里?为什么坚持做AR,我们相信AR是技术上的进步,它的出现一定会推动需求的升级,这是我们谈另外一方面,围绕客户讲的已经很多了,我就不讲了。
影响我们座舱视觉里有几个因素非常重要,第一个因素就是自动驾驶,我们简单的分一分,从人类驾驶到人机共驾,再到机器自动驾驶,每个阶段的场景是不一样的,就意味着我们的显示方式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方面是什么技术呢?是AR技术大模型,旁边如果都是机械的,或者大模型一来,相当于旁边坐一个智能助理帮你在操作,你的场景需求肯定不一样。
第三个就是我们正在做的技术,那两个技术会影响,但是视觉上对我们的技术就是AR这个技术,我们团队十几年前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团队就相信有一天AR技术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现在我们仍然这样坚信,所以我们希望AR技术也能够给我们的座舱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大家一方面说是友商,另外一方面是共同的努力推动更大的梦想,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诗和远方和眼前的成本,这两位都是我的客户,我们经常聊的时候,除了聊体验以外,更多的是聊怎么把成本做的低一点。
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未来了不起要出现的产品,大家仔细想想看,真正能够商业化推出的产品没有那么多,如果从三四年、四五年以前的时候就讲智能座舱,到今天配置率开始往上走的产品,大家数一数,其实没有多少的。
我们想象无数中的场景,但是最后客户的支付能力、工程的实现能力和技术的结合有一个曲线,我们必须要遵守这个规律。所以在我看来,大家可以大胆畅想,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demo和模型,但是有些东西是现在成熟的,我们的布局,比如说把HUD一定要做稳定,今天没有仪表厂商,我们就替代仪表,这个事是马上就要做的知,这几年就把这个事就要做掉,做完以后可能市场就起来了,哪怕用TFT,激光可能是下一步,我们把它做得更好。图像做稳定,产品做的成本更低,把这个替代市场做好。
从将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想可能是要等自动驾驶、人机共驾更高一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硬件趋同之后,我们的整车OS能够平台化之后,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那时候不需要这么多人设想,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平台化的东西,我们做我们的事,有些场景就可以开放给全部的开发者,开放给我们的友商,开放给整车厂,大家一起完成这个生态。
所以下一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生态又会完全不一样。基于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也在做,在我们核心的技术方面,怎么把AR做成功,这里面不管是我们自己来做,还是跟友商合作,还是跟整车厂合作,这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先把体验做出来,先把蛋糕做出来,之后再谈怎么分蛋糕,在目前产品里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CMS做好,让更多的用户体会到科技带来的价值和乐趣。
这是我的想法。
马钧:谢谢张总,到这一轮,大家广告就越做越顺了。接下来整车厂的同事不要被迷惑,他们都在迷惑你说将来视觉,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天的题目是智能座舱的关键要素,你们是做整车厂,你可以自己来定义将来的用户体验。
AI Pin,有多少同事去看了?AI Pin在讲什么?没有屏幕。我们头发白的人都不太喜欢屏幕,射线太厉害了,我们跟很多年轻人也在讨论,我在去年蓝皮书里面讲的,目前屏是将来,但是将来屏一定不是将来,大家是有共识的,但是下一代视觉的主流到底是什么,我们接下来讨论,屏会是将来吗?AIping给我打开很好的思路。
我先问蔚来的张总,蔚来实际上做得很好,我前几天刚刚测了你们的ET5和ET5T非常好,但是有一次我跟兵哥在讨论,他说马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感觉感觉,为什么同样的车在欧洲反而跟中国人不一样,就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产品开发流程,欧洲人怎么生活,我个人在德国生活了很多年,蔚来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核心技术,我觉得蔚来真的做的很好,好像因为在做减法,是为数不多的整车厂里面做减法,做减法才是高手,你减什么,什么是可以减的,蔚来已经迈出这一步,你们在这个关键要素里面怎么布局的?
张定勇: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我们的本质,座舱是要做什么,车是物理世界里面很大的执行器,要做的最核心的事就是完成用户给他的意图,比如说带我到目的地,这是最大的意图,还有过程当中用户要做其他的事情。座舱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作为人和车的接口,这个是他核心的使命,这个里面我们的交互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包括我们最近说AR-HUD起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的关注到周围环境的信息,现在所处的位置和车的状态,这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目的。
其实前几天我们参加工程学会的会议,业界都在讲,座舱的功能不是太少是太多了,都在讲less is more,确实在功能上要做加法,但是交互上面一定要做减法,蔚来也一直这样做,我们一直是一块大屏,没有太多的屏幕,是比较克制的,还是基于这个理念。
作为座舱来讲,在这个里面,怎么去做交互的减法这件事情上面,AI是最重要的,这是关键的要素,比如说现在我拿智驾举个例子,我们智驾水平从L1、L2、L3、L4,我们会发现它会帮我们做的事儿越来越多,但是交互越来越简单,我不需要看仪表盘上的东西,不需要做复杂的动作,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
其实座舱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今天需要通过仪表盘看到车上所有的信息,需要看中控的导航,知道我的目的在哪儿,路线在哪儿。过程中需要娱乐,需要听歌,需要相应的提醒,还有座椅的环境,将来有了AI,这个是智能化程度不够的时候,需要把所有的信息给到人,让人做决策。如果将来AI智能化程度提升之后,其实我们的很多事情就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了,我们人跟车的交互变得更加简单,车要做的事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需要的时候默默守护,比如说DMS,我们的有一个功能就是后排发现有儿童的时候,提醒他系安全带,用户非常买单。AI是这里面非常关键的要素,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
马钧:就是AI会作为蔚来智能座舱的布局。我很有感触,前几天我跟几个朋友测了蔚来ET5,我们四个评委坐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发布不同的指令,最后Nomi的脑袋不知道朝谁看了。
张定勇:这是一个用户的需求,很多事情也不能讲,有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有一些东西上来。
马钧:有新的产品我们帮你测。我个人认为AI确实是趋势,我测的所有车型里面,只有一款是无唤醒词的,自然交互的第一步就是无唤醒词,这一点太不容易了,这一点能不能跟单总的钥匙直接进去了,人跑进去就知道你是你了,直接跟你说去哪儿,这是很好的机会。
作为新势力造车,现在也是在卷的过程当中布局。张主任我们也老见面,包括前一阵子也在讨论,一汽的布局也很深,请张主任跟我们分享一下,一汽作为传统的大企,那么多社会责任的压力下,怎么样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张惠:我说一下首先从我这个EE架构布局来说,为什么我做人机交互,做座舱大家会为什么会设在EE架构部门呢,一汽红旗一直在改革,刚才各位大佬都说用户体验最重要、交互最重要,包括我一直想提的自然交互,马老师刚才也说了。围绕这事,一汽红旗一直以用户为中心一直往前走,确实传统车企包袱比较重,没有像蔚来那样比较轻,改的比较快,但是我们也是在往正确的方向走。
为什么要到EE架构呢?原来传统座舱就是娱乐屏的交互,未来的智能座舱不是这一块,是从内、从外整体的大交互,所以我们整个人机交互,我的专业没有变,但是到EE架构,从上层定义参与产品的前半部分开始,从产品定义开始,从交互体验、用户体验的角度,因为我们一直在研究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做交互,如何做减法,所以今年就把我们定在了EE架构,上了一格,不只要知道真正的交互设计怎么做,还有周边的产品的技术,他们的技术,他们的定位,他们的边界都要去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交互设计。
之后说一下我对未来交互的想法和我的一些思考。我很同意自然交互,也是跟马老师参加了汽车工程学会,在汽车工程学会5月份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白皮书分级分成五级,最后一级就是全面的认知智能交互,为什么说认知呢?这是跟人的认知相关,以后整个座舱里面的交互就要更加拟人化,按照人的思路,人的思路是什么?先感知外界环境,之后进行思考、判断、决策,最后执行,这个跟智驾也相关,智能座舱以后的交互也是这样的,它也要根据传感器、摄像头感知人,感知人之后进行系统的逻辑、算法模型的运算之后再去执行。我觉得这三块都跟AI非常有关系的,就是不谋而合,我觉得AI技术是未来智能交互关键的要素,支撑的怎么实现自然交互是一个关键点。
另外说一个算力,现在大家都说大模型,大数据怎么去分析,其实只有智能的数据分析才可能有人脑一样的数据快速把把这种交互体验、交互反馈,交互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我输入了,你总得给我输出,怎么像人脑一样快速输出,确实这一块是未来的方向。
我听了福耀的蒋总说了,我很赞同这种观念,我一直想做什么样的交互呢?就是无介质的交互,无介质胜于有介质,没有屏幕,空间就是一个介质,我前挡风玻璃就是交互的介质,改变整个座舱内饰的造型,整个座舱的就会有所改变,更加轻量化,更加舒服。座舱为了什么?一个是做减法,一个是让驾乘更加舒服、更加安全,你做了减法,只要进入视觉的信息不杂乱,如果减少了,相应就降低了视觉负荷,还有操作负荷,如果屏幕现在都在提智能表面,如果不在操作的时候,就静止,是原本车的某一个部件,像是座椅皮革的颜色不会影响到我驾驶,如果我需要的时候,它变成我的界面,这种智能化就会降低操作各种无感的负荷,这样我们的交互才会更安全、更舒服,以至于驾驶体验更愉悦。
座舱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能够让人情绪,比如说路怒,还有工作压力比较大,可以降低我们的工作压力,其实我们座舱内可以实现这种交互,就是个性化,咱们说情感交互也是未来的趋势。马老师也提到了小憩模式,比较热门的场景模式,就是多种机构和设备结合,给你无感的体验,让你从视觉、听觉、感官、触觉都得到一种放松,或者说一种情绪的改善,这样会增加座舱拓展的功能体现。我记得整个汽车网联白皮书也规定了座舱有三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场景拓展,这个也是我们未来交互的趋势。
马钧:张主任,你把我们座舱全讲光了,从用户体验到轻量化设计。这些热点此确实应该是今年学术界加上企业界的一个共识。因为整车厂它是有很多机会的,眼睛不用我可以用耳朵,耳朵不用用嘴巴自然交互都可以。但零部件企业不行,人家也要慢慢转型的,大家得要一起玩。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诗和远方,各位同事都讲过了。接下来还是要回到落地上,我最近发现确实是有一个问题智驾也好、智舱也好到现在这个时代实际上舱驾融合它不完善。
我们的殷老师待会上来,我天天说想跟他握手,咱们一起做舱驾融合,但实际上舱驾融合的用户体验做的不完善。我自己也测过很多车,今年无论是在倒车的场景当中或者在这个高速公路也好,或者在城市的过程当中,一旦放到智驾你的信心trust模型它就会出问题。我不太相信,我很担心尤其是各个整车厂对于整个用户体验的设计。
某一款车开到一半突然啪一个像爆炸一样的东西叫做电子模拟ABS爆炸,我开车开的好好的,他干嘛要给我电子模拟ABS爆炸?他说他是来警告我,让你不能睡觉。那对我来说那叫shock,吓死了。所以在舱驾融合之中,各位有没有一些好的解决方案?就围绕着现在视觉也好,围绕着现在智舱的这个用户体验也好,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好的解决方案比较落地的?这是今年就可以干的事儿了,有没有?这是个选答题,不是必答题。
张定勇:我分享一点我的一些看法,我觉得这个可能来自于确实是不安全感。因为可能我们从自己开车和把车交给机器,这个事儿转换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一个信任的问题。就像淘宝的普及会有个过程,最开始会担心有诈骗。开车也一样,这可能是过渡的阶段,觉得可能有一些实践,包括我们可能在做一下BEV,就可以让我们知道现在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情况,然后这个车想什么,他下一步打算干什么?把这些信息都告诉他。
我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倒车,倒车影像不是有自动的泊车然后我们以前是有很多用户会说,我可能总是想着要去踩刹车,因为我发现它离后方已经很近了。后来我们加了一个距离显示,我会告诉他我现在还会往后面移动多少米,会把这个信息告诉他,他就会比较放心的,我知道离后面还很远,现在只会再往后移动大概20米,OK的。BEV也一样道理,它这个时候可以给用户一样的安全感。这些信息可以缓解用户的焦虑。
马钧:我相信肯定有大量的。张总,可不可以讲?大家知道HUD、AR-HUD也好,这是用户的直接视觉界面,我相信他们也会有很多的解决方案来帮助大家。
张涛:跟大家分享体验和感受,做到AR-HUD之后,驾舱融合对我们来说不是可选项,它是一个must,我必须要有,因为我要知道远方的障碍物是什么样的,我要知道车道线是怎么样的,这些信息在我看来都是驾驶域过来的,前面多少年,我们其实从2017年就开始做AR-HUD的研究包括软件的研究,前多少年都是闭门自己做。
因为整车的自动研发团队它自己都忙得要死,没有空来帮助你座舱方面的需求,而且你这个座舱方面的需求跟智驾的需求还不太一样,因为你是给人看的,它是给机器处理的,这信号格式还不太一样。所以在之前都是这样的,很痛苦。
这两年我们就发现特别是从今年开始这个形势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包括我们跟蔚来,跟小鹏这些他们自己做智驾做得比较多的厂商沟通,就发现一个趋势他们现在也很愿意来说我们尝试一下,我把驾驶域的信号能不能释放一些?或者做成标准的接口给你们来用,但是怎么用你们来思考,我们大家一块商量,包括整车厂也在思考我自己要不要做AR方面的软件,做一些算法你来配合我,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做智驾和座舱不融合,我们有一些功能,有一些体验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它的实现就一定要求我们整零的合作关系从原来的层次结构转化到网络结构,有些事情甚至都不一定是整车厂做的,我们可能找智驾的关系做结合,有的时候整车厂会有这样的需求,我们发现这种模式都有,所以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补充一下。
马钧:谢谢张总。如果没有的话,没人举手了,是吗?马上就下一个。还有一个问题,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解决。还有一个问题是over design过度设计,我发现大量的车是过度设计,无论是从灯光,灯光不是光,不是光氛围灯包括多模态交互还真的是眼花缭乱。到底好不好?不知道,也请各位谈一谈观点。
第二个,这个过度设计是在屏以及多模态交互的谁模式,因为我一直宣讲的是说the best design is no design,因为我一直宣讲的是真正的设计是看不到的。
张主任肯定很有感受,像我们年纪大了眼花,我要拖着眼镜去看字,这没得玩,而且信息大量的,包括今年我还测了一辆车很搞笑的,不能说哪辆车,手机跟车是互联的,手机180个APP全部跑到车上,一张屏180,你说我们这样的年纪人哪可能在一秒钟之内找到我自己的想要的APP呢?no way。
当然现在总体的设计包括屏幕整个设计越来越和谐了,越来越融合设计已经进去了,但是过度设计还是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共鸣,或者如果有的话,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来做的?各位都可以讲一讲,无论是HUD还是汽车电子包括大屏包括整车厂,大家可不可以回答一下?也是选答题。
康栋:我先从HUD讲一下,我们抬头显示的产品,我从自己的主营业务来讲讲看。因为抬头显示是辅助驾驶安全的,我们之前在做抬头显示,我相信卢总、张总同样的感受,很多的车厂甚至周边媒体和机构都会问我们,这个产品这么简单,这个产品显示这么少,为什么不显示多一点?你的价值在哪?你一两千块钱就显示了几个箭头或者AR引导,为什么不看電影为什么不做更多的事情?至少是从终端的消费者来讲他们会有这样的概念。
但是从我们自己产品的安全性来讲的话,实际越少越好,因为我们只是所见即所得。我们针对我们自己开车的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了。我们怎么去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就需要大量的数据验证,哪些对我们是有用的,哪些是我们不用的?刚刚马老师提到智驾同座舱这两个相结合的事情,我觉得AR-HUD是这两个紧密结合最紧密的地方。
因为AR-HUD最终的数据就是显示屏的,因为AR-HUD那么多年它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的那么蓬勃?我一直认为它就是另类的显示屏,它需要内容。只有内容有了,但如果有内容的话,是不是我们全部无缝的全部搬上去?那也是一个过程,比如前车预警了,怎么显示?用什么形态简化显示的去做这件事情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是我的浅见。
马钧:你们三个当然是一起的了,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把屏幕干掉。
张定勇:我其实对马教授提的180个应用这个事儿是颇有同感和感触的。我觉得其实蔚来在这方面也是比较克制的,因为我们也是最近才上,但上面可能也没有选择特别多的应用。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的想法,还是回到我刚才讲的那句话,就是功能上做加法,交互上做减法,我们手机上的这些应用不是所有都在车的场景下面能用的,我们需要用场景去驱动应用的使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我们上车道停车场可能它有个应用可以跟车牌号绑定,可以自动扣费,这个就是场景驱动的。这个时候我需要这个功能,我需要它帮我很便捷的交停车费,这是非常简单的例子。后面可能结合AI,我们会做更多的尝试,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去帮你完成你的意图就好了,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都推到你的面前,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马钧:特别好。
张惠:我刚才也想好,跟张总又是一个观点,又不谋而合。我想说less is more不是很简单的,不是说我一定要少,就是一味的少,就是非常减法的少,就像有点像交警,我最不喜欢的交警,就是这条路堵上了,就把栅栏就给我封住了。所以我觉得这种简单的措施,不是我们车厂要做的,我还是觉得所有的交互都是跟场景相关的,都是基于场景来去做的。
像现在我们车很多应用是做的很少,但是用户给我们抱怨就是你们应用为什么这么少?为什么别人家应用那么多,你们家的应用这么少?所以这个不是说就简单的把应用全都加上了就是好事儿,而且我把简单的应用全都减下来是好事儿,还是基于功能,功能可以增加,但是交互一定怎么去给它做减法,这个观点是一致的。
马钧:谢谢张主任,我觉得讲的特别好。实际上这在我们交互的理论当中把它叫做silence technology,叫宁静科技,这是交互的最高境界,自然的交互是最牛的,学习成本极低,这个是我们一致的追求。各位同事刚才都谈到了场景、用户体验一直到最后的这些自然交互,实际上到这个时代我们终于有机会谈千人千面了,两年之前我们在谈千人千面或者叫单车千面实际有点早。随着大模型的开始,因为下一个部分正好是大模型,我来帮它做点引言。
我今年正好是在做场景评价,做减法不是减功能,先是抓住用户的基因,哪些人是你的客户,这是第一步,做好了以后根据这些人打造独特的场景,这个也很重要,你不能说什么场景都做,一千个场景你就完蛋了。根据这样的客户、场景,然后我再用我们的silence technology来做定义和设计。
所以AI时代确实是到来了,实际上从今年ChatGPT一直到今天为止,我自己看了一下,一共有131个大模型,所以下一个论坛是叫百模大战,但有人告诉我有300个大模型,才10个月。所以我现在又在做一件事儿,也是整车厂委托我的,他说马老师你来帮我看看哪个大模型靠谱,我说都靠谱,靠谱都靠谱,但是哪个适合你才是你要做的事儿。
比如说就像蔚来也好、一汽也好,如果我们针对自己的客户,针对自己的场景,定义掉的场景,我用哪个模型来做加持,这个可能是不一样的。我最近自己刚测了大概十几个模型,用同样一个问题,包括那天我们在测的时候,柳燕也是我们的评委来一起测,同样一个问题,我们20几个回答有的就很无趣的,有的根本他不知道,因为garbage in and garbage out,就是你这个给他输入是怎么样,是完全不清楚的。
所以我们又来到一个什么机会呢?让用户自己去定义他自己的将来的场景,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在AI的时代,我相信在座舱的竞争当中,包括HUD的同事们一样的,我们千人千面,我们这个界面到底怎么样,不要什么信息都给我看,我想看的信息给我看就可以了。无论是从整车厂也好,从我们的零部件供应商也好,包括我们的单总是最有可能可以做到silence,才可能人家感受不到的,对吧?各位在AI的时代,对于公司的期待和战略布局,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不按顺序,谁想好谁先来,但是是必答题。
单宏寅:好,必答题,我就先来回答马老师的问题。刚刚讲到有一些做减法,在过去五年我跟主机厂合作的过程中,我觉得做减法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大家可能知道银基做数字钥匙我们就是把钥匙数字化,就像当时把货币数字化一样。但后来发现主机厂既做了虚拟化钥匙还有实体钥匙,大家都舍不得把那两把物质钥匙扔掉。
马钧:既要、还要、又要。
单宏寅:既要、还要、又要。我们今天数字钥匙其实是一个汽车身份,大家每个人都有身份,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汽车和人的连接和周边的连接它其实也是一种身份,所以我们再往下面再推的话,如果没有办法解决好汽车身份的问题,所有的AI、所有的场景将不复存在,因为它不知道为谁服务,不知道服务的环境是什么。
其实最近我参加了慕尼黑的IAA,我去看了看海外大模型的进展。看到了有一家海外的非常知名的主机厂和谷歌在做大模型在一台车上的应用,已经有样车了,同样的方法跟我们大家是一样的用语音唤起,当然这个还认人,因为我英文也不是特别好,带点口音,所以我唤起那个车机花了五次,然后它会限制你的大模型,问的问题只能跟这台车品牌有关,不能跳出去,不能问社交问题、私人问题或者就聊聊天。
当你看整个大模型的基数的时候,我相信谷歌是个非常、非常大的基数盘,但它给了很多的限制,这就是我刚刚讲的我们自己的框框。回过头来我们跟主机厂和自动驾驶和robot taxi做的一些尝试的时候,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AI的一些思考。
第一,Robotaxi它需要了解谁是乘客,这是一个场景。这个时候可能不会有专车司机问您,你的手机尾号是几位,没有了。同时我跟马老师就在这台车旁边,如果马老师上错了我的车,车会不会开?这些都是数字身份非常重要的底层的逻辑。所以没有这个底层逻辑,所谓上面的AI就是海市蜃楼,这是第一个我看到的问题。
第二个,我看到的问题是我们今天在做AI的时候,未来服务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未来服务的对象可能有主机厂,可能有自动驾驶公司,可能有用户的出行,所以这个AI应该是基于场景而定义的AI。
譬如说我刚刚跟应老师在讨论,在地下室的时候要做自动导航的时候,它用的技术是什么?它其实完整的不是仅仅是为了导航,其实是为了完成停车、支付、充电甚至是维修这跟汽车生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AI就要根据这些去做相应的整合。
所以我们最近在跟一家主机厂在做一些讨论,数字钥匙可以做什么?可以帮AI打通身份认证的时候,在自动驾驶的时候,假设在德国的无限速高速公路的时候,它在开的时候,突然车机有一个报警,但驾驶员对这台车假设不熟悉的时候,我们的大模型的AI应该告诉这个驾驶员说,请放心,轮胎有一点漏气,他还能继续安全的跑200公里。在前面1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维修站,你可以下去做整合,这是我们期待的AI大模型跟数字身份打通了以后,为人为使用者提供的场景化的服务,所以这种场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所以回到我刚刚前面提的是小屏控制大屏,还是大屏控制小屏的问题。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和用户要求的才是AI定位。我觉得真正是AI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然还是回到用户体验、数字身份、安全是这些底层逻辑,这些底层逻辑解决不好就相当于我们不敢把原来一把物理钥匙扔掉以后,你都不敢扔掉原来的一把物理钥匙,何谈自动驾驶,何谈我们讲的未来的AI场景?我就分享这一点。
张涛:首先回应马老师,他刚才讲的测试蔚来车的场景。当时他在讲,我脑子在想,如果我坐在这个地方,4个人在跟我说话我会是什么反映?我的反映很可能你们都闭嘴,一个一个说,所以马老师要求的可能是个超智能,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但是马老师要求一向是非常高的。
在AI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可以做,第一个是在产品本身,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大模型厂商提供的座舱的demo,他们更多的是围绕着语言交互,内容生成这方面去做的,但是明显大家沟通过发现多模态的交互,包括HUD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显示环节是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做的。
马老师讲的很关键的事儿是首先我们要多还是少它取决于你的客户是谁,举个例子大家都看到蜜雪冰城,那个地方是花里胡哨阳光灿烂什么越多越好,但是你去看LV的设计永远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它代表的是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消费需求,在车上我们的消费需求是消费者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刚才两位讲的首先我们需求是什么?围绕这个需求去满足它,大模型给我们很好的可能性,就像马老师讲的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我们能做到这些东西了。
包括AR,AR的场景是非常多的,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搞不定这么多AR场景,基于规模的算法。但是大模型出来之后,我们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我们跟大模型的厂商包括跟一些大学我们一起联系在一起,我们希望整车厂也能加入我们的行列,大家能开放式的去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个AI除了在这之外它有比座舱广得多的应用,它在我们生产制造和整个管理,供应链管理、设计方面都会有非常大的应用,这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今天就不多讲了,因为跟座舱没有关系,我就讲这两点。
马钧:张总给大家讲的概念自主智能体,这也是今年从计算机学科引入到汽车行业的概念。
蒋炳铭:玻璃和AR到底什么关系,我很难想通,因为玻璃本身太传统,所以我在想,作为汽车玻璃来讲,还是光的控制,显示的控制,这两个方面应该是最近和未来五到十年主要的方向。跟AI的发展的关联性还没有想好,但是我也在想另外一个问题,旁边有一个人一直跟你说,前面有一个人,注意,前面有一个车,很烦的,很多时候可能会把这个功能关掉。现在也做了投影3D小人,告诉你这,告诉你那,你在开车,如果做的太复杂,作为开车的人很不舒服,如果自动驾驶不需要开车了,来聊聊可以的,但是我觉得任何事物就是由简到繁,由繁到简,肯定是有这样发展变化的过程。
马钧:实际上我认为玻璃太多AI的东西,我自己在做的,如果人躺在下面看顶的话,不光是光线的变化,色彩、字体都能做,很多跟手机的联动都可以做,玻璃将来前景无限,特别好。
张惠:现在大家装修的时候有那种玻璃,当然很多宾馆或者家里在装修,玻璃很昂贵,按个钮玻璃就变成模糊的,再按一下就光亮的,其实我觉得可以做,因为很多车保护隐私,当然监测到隐私就变成模糊的。其实还有一个应用就是小憩模式,我休息的时候需要把玻璃光亮降下来,这个跟AI相关的,有很多很多玻璃可以做的事。
张定勇:在AI里面比较重要的是AI安全,我也希望听到下一场有更多的讨论,特别是AIGC之后,安全的挑战更大了,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法规,作为蔚来来讲,这也是我们未来关注的点。
卢睿:我最后唱一点反调,听了很多,大家都在讲AI,因为我是从通信行业出来的,我们讲AI,在座舱这一块投入这么多,追求自然的交互,希望语音的交互,不是我唤醒它,而是成为真正智能化的对象进行交流,有大模型,然后有各种数据背靠,但是我们没有很好的通信的能力,大家都知道5G的状态什么样子,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概什么样的,我们都玩过网络游戏,我相信现在大家觉得网络游戏比单机游戏好玩,这么多主机厂商都在开发单机游戏,没有网络游戏。我讲这个意思,我不希望我们的车成为一个NPC,我希望它真的成为一个人工智能,真的能遥遥领先,路上的手机。讲来讲去就形成一个伪命题,我们已经有手机了,通过手机,通过车的平台呈现很多东西,但是这个座舱如果都是每家厂商自己开发,或者形成小的联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智能座舱依然是类似几年前的小度小度一样,还是那样交互,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App在我们的屏上面,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方向,但是很多在这个行业里面会不断地卷。但是这个卷可能也会卷出一个未来,有一个厂商是有后续的通信能力做一些事情,但是他如果不来牵这个头,我相信无论是我们讲的新势力厂商还是传统厂商,你们干不了这件事情。最终我还是希望诗和远方尽快到来也可以,不要眼前的苟且了。
马钧:时间关系,我们这个session超了一点时间,我个人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收获就是在座的各位都是行业的大咖,或多或少我给他们贴一些科学家的标签,都是某个行业深耕了多年的专家,但是越是专家越传统,因为他们踩过的坑很多,这是第一个,我是做大学的,大学不怕踩坑,大学的任务就是来踩坑。第二,我本来是来寻答案的,我本来带了五个问题来,走的时候带了十个问题走,下一次我们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