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金融)20周年发展报告》出炉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刘宝华)23年5月11日 10:27
2023上海车展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但这届车展产生的影响力将在更长远的时间内持续释放。
这种释放还包括空间上的。斯图加特、慕尼黑、狼堡、底特律、阿姆斯特丹、东京,跨国汽车巨头们因为这场车展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
最新消息是5月9日,大众旗下CARIAD迎来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包括CEO在内的4位董事会成员换了3位。有媒体称在上海车展和中国的所见所闻加剧和加速了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Oliver Blume)对CARIAD的调整意愿。关于CARIAD调整的更多信息见汽车商业评论5月9日报道《大众的焦虑,CARIAD买单?》。
无论本届上海车展还是今年的中国车市,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的话很多人选择“卷”。这是中国车企近几年在疫情、芯片荒、供应链短缺、需求下滑等多种挑战中为应对竞争锻炼出的求生欲望与技能,以及智能电动车加速进化的结果,之前3年因为防疫防控,海外车企和高管对此没有直观感受。一个上海车展,把卷的寒气传递给了每个外国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士别三年,寒气逼人。
车圈有人评价“一堆老鹰排着队闻着血腥味而来,可悲的是有人却认为是万邦来朝,哗哗哗”。
就像我们内部认知都不统一,那些“万邦”或“老鹰”们的认知就是统一的吗?我们以此次上海车展来了掌门人的三家德国车企奔驰、宝马、大众集团为例,希望挖掘他们在华行程中的点滴以了解他们对上海车展、对中国汽车的感受与认知,并试图判断2023年4月在上海发生的事对这些跨国巨头今后决策的影响。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应该是此次来华时间最长的跨国车企掌门人。
他4月初就到达香港,在香港停留大半周之后于4月10日到北京,在北京一周之后又到上海一周,4月22日返程,在华逗留时间接近三周。据说,今年上海车展前后到访中国的奔驰总部高管“有大几十人”。
3月下旬康林松已经来过中国,3月27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在“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单元发表主旨演讲。
4月这次来华时间长得多,内容也更加丰富,首先是与中国公司的内部沟通。
因为疫情,康林松与奔驰中国团队很多人已经3年没有见面,这次他首先听取各业务板块核心高管的工作汇报并做详细沟通,所讨论问题的颗粒度相当细。
然后召开了奔驰中国机构的员工大会。在员工大会上,康林松肯定了过去三年中国市场发展的变化,对大家表示感谢,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跟员工做了非常坦诚的沟通。
康林松在演讲时,在屏幕上打了大大的“谢谢”,感谢大家在这三年中表现出的超强韧性,既照顾好了自己,也保障了运营。他觉得是很了不起的。
各业务板块业务沟通和员工大会之后的两个行程是对外的。
4月14日,康林松到访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副校长曾嵘、奔驰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唐仕凯(Hubertus Troska)为双方“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揭牌。
这是奔驰与清华合作10年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过去10年合作的延续与再升级,将2012年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升级为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二是共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让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将前沿理论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相关科研领域的人才培养;三是奔驰星愿基金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携手启动“可持续未来青年领导力”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提升年轻人面向可持续未来的领导力,培养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青年领袖,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4月15日,康林松到访故宫博物院。自2018年起,奔驰星愿基金与故宫博物院开启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域的公益合作,又于2019年开启对敦煌研究院的公益支持。目前,奔驰是唯一同时和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公益合作的国际品牌。
有意思的是,这次故宫之行中康林松自己透露,他之前已经来过故宫三、四次。他对故宫非常了解和喜爱,百看不厌,还读过很多介绍故宫的书籍,通过故宫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北京期间,康林松还拜访了一批中国科技企业,进一步加深和中国合作伙伴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然后是从北京到上海,参加车展环节之外做了大量跨行业的拜访,包括其他领域的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与政策研究和消费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这些拜访交流很多带着比较强的学习目的,第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活力,与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沟通交流;第二是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现状;第三了解奔驰自身在中国的现状。
其中一个环节是康林松与其他董事会成员、奔驰研发高管一起体验了很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
这次在中国的产品体验是三年之后再度回归。而在疫情3年,奔驰中国方面每年都会把中国造车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运往德国总部研究。问及都有哪些车型,据说“你能想到的基本都有”。
对外活动还包括康林松与科技博主何同学的对谈,聊聊年轻人对于科技与未来的想法;与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全球青年大使、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研究生谢宗旭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与青年成长话题。无论“科技创新”还是“可持续发展”,都是奔驰近年来一再强调的“关键词”。
康林松对这些拜访、交流和研究的感受是什么?他在交流的时候多次提到:中国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这种速度让人惊叹;另外,从车展上也能看到中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发展,以前听过很多汇报,这次亲眼所见,会有更多感悟。
因为是时隔三年后的深入探访,而这三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产业的变化又在加速,所以康林松此次来华近三周,不仅时间长而且日程排得非常满。
康林松却乐在其中,返程前他跟同事说“我记了很长很长的清单,我们需要哪些思考,需要哪些行动”。
此次康林松在中国的密集交流有两大特点,一是喜欢与年轻人对话,二是喜欢跨界沟通。
“中国的创新和技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也在和很多科技公司进行沟通,希望把中国最新、最好的技术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中。这次除了与合作伙伴,我还和不同领域的朋友沟通学习,他们让我深刻了解中国的发展速度。”康林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描述此次中国之行的收获。
根据陪同人员的观察,康林松一方面通过看自己去审视自己,另外一方面通过跟外界交流、用别人的观点和框架去审视自己,这是一个深度思考和密集学习的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在“密集学习”、“深度思考”。
工作之外的康林松是个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北欧人,除了多次以游客身份参观故宫,他还曾在工作间隙跟同事说他读过《孙子兵法》。
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有媒体让康林松给年轻人推荐书籍,他说:“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叫《四千周:凡人的时间管理》,讲的是人如果活80岁其实也只有四千多周,时间非常宝贵,你没有办法做所有的事,所以要聚焦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
上海车展是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今年第二次、半年之内第三次来中国。
第一次是去年11月随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团,当时防疫还没有放开,13个小时后就离开了。第二次是3月下旬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他在3月26日的论坛发言中明确提出“合作创造繁荣,脱钩两败俱伤”,“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的机遇,国际间应加强多边合作,用合作促进发展,以增长驱动繁荣”。
上海车展成为齐普策半年内的第三次来华,这次他停留了2天,参加宝马之夜和车展发布会,留下了那句著名的“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的方向”。此外还会见了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接受30多家媒体采访,车展媒体日还抽空看了车展6.1、6.2馆。
6.1馆是今年上海车展造车新势力和新能源品牌最集中的展馆,蔚来、理想、小鹏、哪吒、AITO问界、极氪、领克、欧拉、合创汽车都在这里。6.2馆一半是新能源品牌如阿维塔、岚图、猛士、极星,另一半是传统豪华车品牌如捷豹路虎、雷克萨斯、沃尔沃、林肯、捷尼赛思。
这是齐普策时隔3年第一次在中国现场看车。疫情3年中,宝马中国把中国车企的新产品空运到德国供总部相关机构研究、试驾,其中大部分是造车新势力的车型。
疫情3年看似德国车企的高层人员来访中断了,其实宝马、奔驰这些主流企业总部对中国汽车新产品的关注和研究一点都没有滞后,上海车展上很多展出车型这些车企高层不但看过,还试驾过。中国车企给齐普策印象最深的是迭代速度,还有他们在用户体验、应用场景领域的创新,这些是中国企业率先发现的新机会。
齐普策在车展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过去几年中,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现在有一些中国本土汽车公司所生产的车我都不太认识了,可以说变革速度之快和竞争激烈是中国市场很重要的特色。中国客户群体更年轻、更具活力,对数字化等功能的要求更高,他们希望看到更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也有信心,宝马能够一直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在这次车展上,齐普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宝马公司在上世纪中期曾经几近倾覆。“从那以后,宝马一直有着居安思危的意识。现在我作为公司的CEO,我在思考战略决策时经常反问自己,这个决策在十年后再回头看,是否仍是正确的?”
明白了宝马的这个思考逻辑,就不难理解宝马的很多特立独行之处。比如,宝马在全力以赴电动化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氢燃料技术在乘用车的应用;宝马在迭代电驱、电池技术到第六代的同时,也在同步研发固态电池技术;虽然宝马每年能满足欧盟对于车企排放的严苛标准,但是仍然在循环减碳方面以德式严谨推进气候中和目标。
4月车展这次齐普策在中国逗留时间不长,只有48小时多一点,行程非常紧凑。3月下旬那次来中国,他与宝马中国管理层开了内部会议,参会者是高级经理以上职级。
“主要内容是讲我们回来了,要保持战略定力,在中国市场要分外努力,在新能源车领域要奋起追击。”一位参会的宝马员工说,宝马的危机感非常强。
并不是所有外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都有这么强的危机感。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与一些合资品牌员工交流时,很多人认为造车新势力连活下去都困难,假以时日合资品牌的电动车真正出击时,这些新势力将溃不成军。
宝马对这些新兴力量要重视得多,不仅是齐普策,普通员工也非常清醒,坦然承认“当然要绝地反击,目前我们电动车就是卖得不如新势力好。论整体我们当然已经足够好,豪华车第一,我们看得更多、谈得更多的是怎么抓住智能网联车领域的竞争。”
与宝马员工的交流中能感受到,宝马集团在转型中的思路得到了上下一心的高度统一,即宝马的核心还是汽车,宝马汽车的核心还是驾驶乐趣,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这是宝马的品牌基因,是不变的。要变的是产品线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动车,数字化也会加快脚步,追赶领先企业。
“宝马危机感是最强的,在电动化、数字化上跟外资、合资品牌相比也是最快的,我们的领悦2019年就成立了,只做数字化。宝马在中国的研发有北京、上海、沈阳、南京四个地方,之前汇报的级别线比较复杂。从去年开始整个宝马在中国的研发团队整合成一个大团队,由一个研发负责人牵头。他常驻北京、上海,这个人直接汇报给集团全球CTO。这就变成了有什么中国的研发需求,中国能直接跟全球负责人对话,他同意了就能干。”宝马员工说。
4月上海车展是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近半年来第三次到访中国。
第一次是去年11月作为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团成员,非常短暂。第二次是今年2月,待了5天,走访了北京、长春、上海、合肥四座城市。上海车展这次4月17日到上海,20日离开,逗留4天。
不同的是第三次有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以及旗下各品牌、各业务口高管共100余人同行,绝对是本届车展最浩浩荡荡的参展高管队伍。
由于团队庞大,大众团队包机来上海,在上海包下丽思卡尔顿酒店。
车展行程非常紧凑,18日当天参加了集团各品牌发布会,接受了两场媒体专访,之后巡馆看车,晚上又跟大众集团各品牌掌门人一起出席大众汽车集团媒体沟通会。
大众中国员工对奥博穆的印象是“风尘仆仆,日程满满,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到了很多环节并没有大众中国中方人员随行,所以相比奔驰康林松和宝马齐普策,我们对奥博穆的非公开行程了解甚少。
2月来华那次,奥博穆在北京的大众中国总部召开了员工大会,线下会场在地下一层开放式阶梯厅,每个楼层都有大屏幕直播,保证大楼内2000多人可以线下线上同时参加。环节包括奥博穆演讲和回答员工提问,大众中国员工没有透露具体内容。
稍显神秘,但奥博穆可能是最熟悉中国的跨国车企掌门人,2001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完成了汽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大众集团也是这段时间在中国新投资项目最多的车企,4月13日,CARIAD宣布与中国软件公司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合作“专注于智能互联和信息娱乐系统领域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测试,提供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座舱和云端等软件开发服务”。
4月18日媒体沟通会当晚,大众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项目名称为“100%TechCo”)涵盖整车开发、零部件开发及采购职能,将提升开发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并把中国本土先进的技术引入产品开发的早期流程,使集团车型产品更为敏捷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新公司落户合肥,2024年投入运营后,大众集团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将逐步缩短约30%。
大众集团可能也是受上海车展影响最大的车企。5月9日,大众旗下CARIAD迎来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包括CEO在内的4位董事会成员换了3位。有媒体称在上海车展和中国的所见所闻加剧和加速了奥博穆对CARIAD的调整意愿。
18日下午的媒体采访中,奥博穆回答了他对本届上海车展和近期访华的感受,“对我来说,中国经济以及社会在技术、数字化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20到25年前就到访过中国,我曾在同济大学读书。所以对我来说,来中国就像回家一样,但如此的发展速度和进步是我未曾见过的。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我十分赞叹。”
“我是个汽车迷,我也会去参观一些中国汽车品牌的展台。对我而言,参加国际A级车展总是让人非常兴奋,尤其是上海车展,组织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
中国车企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奥博穆谈到中国同行时用了“学习”一词:“在智能汽车领域,我们从中国的创新技术以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学习到很多。中国的消费者将智能汽车看作一个软件设备。他们希望汽车能具备那些在手机上使用的软件和功能。他们希望汽车能配备娱乐系统,比如智能助理、流媒体功能等。”
奥博穆认为中国市场是潮流的引领者,他相信在中国的创新将赋能全球市场。这与齐普策的“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的方向”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中国消费者很年轻,他们非常热爱技术和创新,而这推动了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发展。我相信,全球消费者都将从中国市场的高速创新中受益。”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