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寻找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密码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钱亚光)22年11月8日 10:00

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像禾赛这样的创业公司,唯一能解决的是把一个相对好的概念,在已经解决了科学问题的情况下,把工程问题产品化。”禾赛科技创始人、CEO李一帆这样理解禾赛的使命。

2022年11月2日,禾赛科技正式发布面向ADAS前装量产车的纯固态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120。这是禾赛科技继广受好评的远距离混合固态激光雷达AT 128大规模量产之后,又一次突破。

FT120是一款纯固态Flash激光雷达,定位是近距补盲,激光发射与接收完全通过芯片完成,因此内部没有任何运动部件,体积更轻巧,更容易适配车辆的外形设计,并且没有了机械部件的磨损,稳定性就更高。FT120已获得了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百万台的量产定点。

其探测距离最远可达100m,拥有100°x75°的超广角FOV,最小外露视窗尺寸仅为70mmx50mm,拥有19.2万点/秒的点频和160(H)x120(V) 的全局分辨率,既能够感知到高处的路牌、栏杆、立体车库夹层等,也可以探测到低矮的孩童、宠物、锥桶、斑马线等。FT系列产品成本会显著低于AT系列。

今年,中美关系、俄乌战争、疫情等多个因素叠加,导致全球经济都在走下坡路,整个自动驾驶市场突然变得缺钱,国外激光雷达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惨烈的寒潮。10月,全球汽车级激光雷达鼻祖德国Ibeo公司宣布破产;9月,Ouster宣布裁员;年初至今,Velodyne跌幅达80%,Luminar跌去近60%,Aeva跌超70%。行业悲观情绪弥漫。

李一帆认为:“作为中国供应商,我们一直都在全球开展业务,虽然有天然的劣势,但在Robotaxi行业做到了全球第一,所以我们本来一半业务就在海外。”

2022年,1-9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1.8%,较2021年9月21.1%的渗透率提升11个百分点。这为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智能科技行业公司提供了广袤土壤。

用李一帆的话说,就是当年国外激光雷达企业早早发车,结果上了一辆“骡车”,中国企业当年也没那么晚,但开的是一辆汽车,所以速度更快,这是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机会。

根据Yole Intelligence 今年8月发布的《2022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官宣的ADAS前装定点数量大约有55个,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商占了50%。

禾赛科技以强劲的实力获得了获得了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总营收第一、全球 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和全球ADAS激光雷达定点数量第一等多个“全球第一”。

现在,禾赛用过硬的产品力和量产交付能力,其车规级远距离半固态激光雷达 AT128获得了理想、长安、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多家顶级主机厂旗下多款车型总计数百万台的量产定点。

禾赛已经成为全球首家月交付过万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在发布1年后,2022年9月AT128成功实现了单月交付万台,10 月交付继续过万,FT120 在正式官宣发布之际,也已经获得了来自多家主机厂超过 100 万台的量产定点。

那么,从L4自动驾驶市占率最高,到ADAS市场获得数百万定点、月产万台,禾赛做对了哪些事情?李一帆在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做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禾赛做对了两件事

李一帆表示,能获得目前的成绩,主要是做对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禾赛真正找到了一个系统化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方式,就是芯片化,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方法论和结果。

禾赛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艰难道路:保持物理 128 个激光器线数不变,把它们连同数百个元器件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到几颗厘米级别的AIS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上。李一帆认为,将收发系统高度芯片化的激光雷达成功车规级量产,这件事本身就是史无前例的。

激光雷达芯片化的好处,首先是实现了更高的性能,超高点频对周围环境实现了超高精度的扫描,其产品分辨率可以提升约10倍左右。

第二是拥有更高的可靠性,通过自研芯片,可以让元器件数量从大约1000个降至大约100个,从而大幅降低产品复杂度。

第三是保证了更高的量产一致性,禾赛工厂应用大量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了 100 多道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整个生产线自动化率高达 90%,平均每 60s 就有一台合格的激光雷达产品下线,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第四是降低成本,关键供应商的数量从大约100个降低至仅仅只有10个左右,其单线成本可以降低至以前的1/10。

禾赛的这套芯片化技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经过量产交付验证: 搭载禾赛第一代芯片的XT系列产品已交付超7000台,搭载禾赛第二代芯片的AT128单月交付量超10000台。

禾赛做对的第二件事是,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去自建产线,也许在资本市场这并不是个好故事,但是在李一帆看来是有极其深的底层逻辑来支持的。

自建产线,是禾赛创业团队是经过深度思考的,不是跟风也不是盲目激进。李一帆认为,激光雷达是一个快速迭代的产品,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产品,需要不断地改进,那生产就应该是研发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最快速地迭代产品。通过大量的研发和生产在配合,才能做出来独创的生产工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自建生产线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而是因为别人产不了。芯片的核心技术壁垒中,设计仅仅是一小部分,而设计完成,离造出来还差得很远,所以就要自己建产线生产,继续完成最终的研发。

在激光雷达这个领域,李一帆认为禾赛的优势里面有一部分是制造业,所以自投了十几个亿在工厂,这是核心竞争力,是战略考虑。

他表示,做车载激光雷达锻炼了禾赛很多优秀的能力。一个是芯片化研发的能力,另一个是强大的制造能力,包括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还有就是做系统的能力。

做激光雷达行业的“宜家”

量产交付是检验一个激光雷达公司能力的唯一标准。因为拿多少定点数量不是钱,最终交付的数量才是钱。激光雷达历史上从来没有大规模上过量产车,能够量产交付,意味着激光雷达质量是过关的。

量产成功就好像树上那颗果子,土壤下面的工作包括:芯片化技术研发、自建产线、供应链管理、功能安全、网络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标准化定义、产品设计等等等等,每件事都耗时耗力,最终结出了成功量产的果实。

这其中,决定跟哪些主机厂建立长期合作,对于禾赛来说意义重大。

李一帆认为,首先,禾赛更希望能跟有希望大批量交付的客户合作,比如理想L9是新的旗舰款,是非常有希望成为爆款,那么禾赛围绕主机厂的需求去调整产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支持它的量产交付,最终也是有相应的回报的。

其次,禾赛更希望能跟认真做产品的公司合作,如果真心希望做好自研智能驾驶系统,也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大概率他们才会希望用到最好的硬件,将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理想是一个在打造用户体验上追求极致的公司,与禾赛一拍即合的。

谈到与主机厂的合作模式时,李一帆向汽车商业评论介绍,现在禾赛做的是Tier1的角色,其实这不是他最喜欢的状态。他希望最终禾赛能做成宜家模式,就是说产品设计想得非常清楚,产品足够标准化,然后用专门的团队进行装配。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扩张。

李一帆相信,这个行业起来之后,会有一些企业专门去干这个事。第一,是有人愿意做,这还容易一些;第二,激光雷达企业得从结架构产品设计上,天然地让产品支持这种模式,就是说光有宜家装配工没用,宜家得先存在。

把工程问题产品化

现在科技创业大家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弯道超车,就是能不能搞个“黑科技”,把传统的经验全部干掉。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人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机会。

而风险投资者还最喜欢投这种喜欢吹“黑科技”的企业。李一帆觉得,一个公司有没有效益,其实到上市都看不出来,因为得有足够大量的商业成就才能支撑。禾赛历史上讲的故事都很特别,就是说今年干啥就讲几点,未来一两年简单谈一谈,三年以上的不说。

禾赛研究院每天研究各种大家平时关注的这些技术,看技术什么时候成熟,就像做一道菜,如果原材料没有变化,往往新配方是试不出来的。

而研究真正要做的工作,就是去监视市场里的原材料有没有新的。如果没有,大概就知道之所以这么多年没做出创新,就是因为已经试过了,但是失败了。

比如被资本热捧的OPA激光雷达,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很多先驱前赴后继,也没做成。这类东西不成熟的原因是科学原理不成熟,有产业链里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李一帆表示,像禾赛这样的创业公司,唯一能解决的是把一个相对好的概念,在已经解决了科学问题的情况下,把工程问题产品化。谷歌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特斯拉也没有跳出来,苹果也没有跳出来,不能指望小公司能干这种事。

前景与目标

在李一帆看来,长期来看自动驾驶一定是有价值的,它本质上是利用机器人技术,代替人类来干一些由机器人干更高效的任务。

理论上讲,机器人来开车可以比人类更安全,反应速度更快。在长时间高速驾驶的时候,也不会像人一样产生疲劳。只不过自动驾驶技术短期内由于路径原因、成熟度原因,还没有办法实现大规模商业落地。

现在行业共识是,L2+ ADAS辅助驾驶率先一步落地了,虽然今天ADAS功能的体验还不够好,但长期来看,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都是会存在的,只是今天还需要给市场一些时间,让大家把体验做得更好,让消费者看到它的价值。

现在大家的共识是,有激光雷达比没有激光雷达更安全。可能在激光雷达变得像摄像头那样便宜的时候,大家还是会愿意为了提升安全而选择激光雷达。所以从终局的角度讲,激光雷达长期存在的价值是清晰的。

在李一帆看来,激光雷达的普及会分几步,第一步,有些车厂每辆车会标配,比如到2025年,像蔚来、理想等品牌,所有的车都会标配。第二步,这几个车厂的汽车产量在扩大,应该是5年之内扩大到超过一半,然后普及速度会很快。

目前,禾赛在上海嘉定已经投产了两个工厂。为了满足未来更大规模的交付需求,禾赛投资了近 2 亿美元打造了“麦克斯韦”智造中心,新工厂预计将于 2023 年正式投入运营,2025年实现百万产能。

凭借在激光雷达量产道路上的领先优势,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的新车会搭载禾赛激光雷达,让出行变得更安全、舒适,感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