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冲吧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孟为)22年7月25日 13:46
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正在被视为未来车企的最核心资源之一,各家动力电池企业也正在加速产能和全球化布局。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中国、韩国、日本三个国家齐头并进,2021年全球电池装机量排行榜单,宁德时代第一、LG第二、松下第三,也反映了当下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但美国、欧洲从去年开始,为了加速电动化的进程,也在吸引和鼓励不同的电池厂商在当地建立自己电池制造基地。
同时,一些车企开始自研电芯,而电池企业也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当然,对于未来,一切都还可能充满不确定性,例如极速快充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氢气发动机等等。
7月7日下午,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在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领导合伙人周令坤的主持下,复星全球合伙人、捷威动力董事长王立普,明天氢能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上海金阙倚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杨淳辉,巨湾技研董事长兼CTO黄向东等五位嘉宾,以“动力电池谁主沉浮议”为题,探讨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到底将会呈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周令坤认为,在过去传统燃油车发展时代,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上,所以在很多行业的利润主要被这些外资品牌所掌握。现在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占据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再是只做苦活累活或者低技术的活,我们卡了很多核心技术。
王立普则认为,在接下来新能源的这场角逐里面,中国一定是全球的领先者,而且以绝对的优势遥遥领先,但动力电池还远未定局。
“电芯端在能量密度锂电池做到300左右的时候,似乎进入了瓶颈,大家纷纷在封装技术上,在PACE上,在模组上做文章。所以这也是导致投资变化和未来整个产能格局变化的重要因子。考虑到这么多变化,考虑到目前技术还有这么多缺欠,和使用方之间需求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他说。
巨湾技研董事长兼CTO黄向东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和技术仍然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希望颠覆它。
“难道锂离子电池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吗?车厂看汽油每公斤12度电,车厂看动力电池每公斤0.1到0.2度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能满意它吗?其实是不满意的。至少我的公司也在致力于颠覆它。”黄向东说。
而在面对可能的技术颠覆,格局变化,车企和产业链如何应对上,杨红新则表示,“我们警惕被别的技术颠覆了,就把投产的节奏放缓,或者产业链的建设节奏放缓,就会错过百年一遇的机会。怎么办?所以我们要做更多兼容性的设计和兼容性的开发。比如说生产线来讲,尽量让锂电池的 生产线兼容纳电池,让乘用车的生产线尽量兼容商用车生产线。”
同时,在动力电池的发展中,王朝云一方面认为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中国在全球遥遥领先。同时指出各地争抢建立动力电池生产线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重视。
而杨淳辉则表示了反对意见,在商言商,投资与否,“这其中最考验的是企业家的韧性和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还有对整个行业所处产业周期的把握,局部性过剩,周期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包括设备的淘汰,让它淘汰就可以了,不建议政府去管。”
以下为现场实录(有删改)
周令坤(德勤中国汽车行业领导合伙人):各位下午好,我们在前面听了三位演讲嘉宾对电池技术的讲述之后,我们进入论坛环节。今天我们的论坛环节来的嘉宾阵容非常强大,等会儿他们会自我介绍,大屏幕上写着他们的名字和职位,他们都是企业的一把手,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相信接下来的对话一定有很多收获。除了演讲以外,我们可以碰撞出更多的东西。
在今天这个议题之前简单介绍一个背景,在今天上午主论坛里面,不少嘉宾重新谈起如何解读“四化”,其中对于电动化重新解读了它的重要性,有不少嘉宾又提到了电动化的重要性。
我们谈过去电动化中给了很多扶持的政策,背后的用意是什么?比较明显,一个用意是能源结构可以降低对外的依存性,第二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能够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上弯道超车之路、跨越式发展。
在过去传统燃油车发展时代,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品牌手上,所以在很多行业的利润主要被这些外资品牌所掌握。现在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之后,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占据了新能源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再是只做苦活累活或者低技术的活,我们卡了很多核心技术。
所以今天特别有必要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这个话题该如何发展。在这样全球化的时代,也有不少新能源公司走向海外,如何布局海外的能力,刚才几位演讲嘉宾提到了海外的布局。如果面向海外,以新能源动力电池为例,拔得头筹的就是中国企业,其次是韩国的LG和日本的松下。
展望未来,这个排位会发生变化吗,未来的能源结构会发生变化吗?今天非常高兴请这么多嘉宾过来,我们对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我准备了一些问题,首先请几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和企业,其次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在动力电池全球化和加速推进的今天,从国家和供应商来讲,谁将成为电池市场真正的老大?现有市场格局,是不是有可能打破?带来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想听每位专家都谈一下。
王立普(复星全球合伙人、捷威动力董事长):各位嘉宾下午好,简单做个自我介绍,我叫王立普,是复星集团的全球合伙人,也是复星集团汽车事业部的合伙人,同时是天津捷威动力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就刚刚的问题做个简单回答。
第一,我坚信在接下来新能源的这场角逐里面,中国一定是全球的领先者,而且会以绝对的优势遥遥领先,先做个判断。
第二,这个格局还会变化,而且可能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上,为什么中国会绝对遥遥领先,是因为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有着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没有之一。另外,动力电池是整个汽车零部件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体量、大投资的产业,在数以千亿计、万亿计的投资里面,中国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政府是全世界最大的VC,看不到其他的小政府有这样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
第三,发展到今天,目前中国已经取得了优势,尤其是在新能源链条上人才积聚的优势,未来5-10年会大放异彩,尤其是在工艺上的优势,我相信是很多国外很多公司很难积攒的。
为什么说这个格局还会大大变化?
第一,市场还在快速增长,在未来10年10倍增长的市场里面,很难说今天的局面就不变了。
第二,目前新能源供应链结构非常不稳定,比如说会看到上下游的博弈,今天整个新能源做得非常非常苦,我相信在座所有做电芯的公司都很苦,做新能源车的也很苦,但是上游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上下游的博弈。另外,主机厂和电池厂的控制权和优先权的博弈,所以整个动力电池供应链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
第三,新能源经过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我把它叫1.0电化学阶段迅速到了2.0大工业阶段,每个公司所竞争的属性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可能是以实验室为主,现在进入大工业,丰田的精益生产又会大放异彩。如何能够组织大规模的供应链管理和大规模的工业管理,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属性。
所有这些,我认为整个格局还会剧烈振荡,谢谢主持人。
王朝云(明天氢能创始人、董事长):把我搞氢电的放到这个主题里面来谈,我觉得很有意思,是不是意味着燃料电池会主持沉浮。
我是明天氢能公司王朝云,我们公司主要是做极板、膜电极、电堆和搭载技术,也就是燃料电池里面的核心部件都做,我们在山的那边安徽六安,武汉过去不远,欢迎各位可以过去看看,国家第一座万套级燃料电池工厂,再过一年可就不是第一座了,最近国内做得比较多。
最近中国已经成为燃料电池领域的世界中心,今年3月23日国家公开发布了《中国氢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属性,明确了氢能是最佳的终端应用的清洁能源载体,也明确了氢能源是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重大发展方向,明确了三点意见。
中国眼下成为了世界氢能源及燃料电池领域的中心,加氢站数量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一。
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布,地方政策密集型的发布,我没有完全统计,大部分省份已经发布或者正在交流氢能发展战略。以六安市为代表的,广东佛山市和很多地级市都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像这样密集型的,从中央到地方,发布了相关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在全球是政策密集型的,这是第二。
第三,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的应用,中国在全球遥遥领先。最近两年,新注册氢能燃料电池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一年超过1000家,总量成为世界第一,所以未来会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会影响世界在这个领域的格局。
至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最后会怎么样,那还要看用户要素。站在用户端来思考,买一台新能源汽车,我们是搞燃料电池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车成本是不是和传统燃油车的成本接近,这是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使用成本是不是可以低于燃油成本。如果不能低于,那现在继续用燃油车就可以了,至于排放问题不是个别用户或者作为个体用户那么急切思考的。使用成本是不是可以低于传统燃油车的成本,加氢的便利性是不是和传统燃油车一样,或者更简单。
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整个使用的过程,过程的体验、产品的可靠性、使用的寿命,这些综合因素是不是和传统燃油车接近或者一样。这些因素,就决定了燃料电池汽车最终能走到哪步或者占多少份额。
我觉得在整个锂电的大环境下说氢电,有点像是黑天鹅,大家都是白天鹅。谁主沉浮,最后还是用户需求来主沉浮。现在讲就是利益驱动,各种利益驱动,上市和各种要素,我觉得也不完全是这样,纵观杨(淳辉)总笑傲新能源汽车的江湖,这个江湖背后是有推动力的。
一种要素叫技术驱动,锂电只管去充电,电充满了,你觉得这条路走下去就很开心,不会想到电是什么电,但是燃料电池技术路线需要去找氢,去找氢在哪里,氢的来源,所以技术驱动是第一要素。
第二是政策驱动,双碳大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必须要走这么一条路线,新能源汽车路线,所以才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这些政策。过去纯电动有十几年国家的补贴,最后最根本的还是用户驱动。
周令坤:您对氢能和燃料电池非常有信心,黑天鹅不仅带来创新,而且从三个驱动因素里面也表达出您的信心,非常期待我们接下来的碰撞。下一位杨总。
杨红新(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大家好,我来自蜂巢能源,我们习惯把自己叫“锂电新势力”,也叫“最懂汽车的电池专家”,因为我们第一年轻;第二,前身是从整车厂分离出来的,所以这是我们的两个特点。
关于主持人问的问题,作为我们这种企业来讲,锂电新势力排名和规模还比较小,我们肯定特别希望这个格局发生变化,格局发生变化了我们才更有机会。
这些格局怎么变化,刚才立普总讲的跟我想的基本都一样,说得非常好。我想讲几点他没有提到的。
为什么这个结构会发生变化?中国的头部企业很强,国外的韩国的头部企业也很强,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机会格局发生变化呢?除了市场大,除了这些特点以外,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第一是结构性问题,头部企业在结构性分化这个时代逐步清晰以后,他不一定在每一个领域都强。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开会几乎都在说汽车就是乘用车,我们看到最近新能源的商用车、工程机械、矿山的矿卡,全部在高速电动化的推行过程中。还有由于这次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西方国家在快速的推行小电量的货用储能。随着汽车越来越普及,大家对于生活的向往,便携式储能需求也非常旺盛。货用储能+便携式储能,这个领域2025年预测的市场容量就在1800亿元左右,但是目前为止基本是空白的,尤其是高端的产能是空白的。
还有大型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这个电池现在也是一池难求,基本买不到,因为原来大家把产能,尤其是头部企业都布到了乘用车领域,最近我看到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大规模的上新的电池工厂,有很多新的电池公司不是这个行业的,都在大规模的建储能工厂,包括一些光伏企业,可见这个市场是一个蓝海。
还有一点,乘用车汽车的结构性问题。之前绝大部分布局的产能,几乎都是围绕纯电动来做的,最近比亚迪的DMI系列兴起以后,传统企业的传统车该怎么办,比亚迪的这条路线就是指引大家做这种插电化、增程化,但是这种电池的产能布局,在中国总的电池产能结构当中占比极小,几乎是空白,没有几家企业曾经布局过这种电池领域,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结构性的不均衡的问题。刚才讲的这些领域全都是,既然存在结构的不均衡,就存在新的商业机会,这个格局就会有机会被打破。
还有一点,我们也看到以前上市的锂电池公司,现在在做汽车领域或其它领域。它的产能结构上有一些是很多年前建的,并不是车规级的产能。我们看到这么多自燃然事件很多和车规级的制造有直接关系,新出现的企业建设的产能一定是车规级的,那就是新产能淘汰老产能,这有一个升级迭代的机会。
第三点就是国际化的机会,中国企业大部分的电池还是销往中国,出口量比较大的圆柱电池卖到国外去做的便携性轻型电动工具,很多领域,但是总体上占比非常小。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蓝海,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包括头部企业都一定能把握到国际化机会的,后来的很多企业在国际化方面是有机会的。
最后一点,将来电池的竞争力不在于你曾经有多大、曾经有多强,在于对供应链的掌握,在于对上游产业链的掌握。我们看全生命周期全环节的利润分布,做电池毛利是最低的,净利更低,上游毛利和净利是最好的。单纯做一个环节的电池制造,你产能再大,将来可能包袱越大,或者竞争力越差。有一些企业上游下游同时做了布局,综合竞争力有可能比有一些头部企业还要强。所以所有这些方面我们认为,在未来动力电池的格局被改变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周令坤:谢谢红新总,作为锂电的新势力,你看到这么多蓝海,基本上每一个蓝海都是你心中新的目标赛道,所以也可以感受到您对这块的信心,我们希望能看得见蜂巢越跑越快,目前蜂巢也非常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我们也希望看到快速长大。刚才(杨)淳辉总是非常体系的讲了“江湖”,您怎么看我第一个问题。
杨淳辉(上海金阙倚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我先回答您的答案,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有变化。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国家,从地理领域还看,还是单个企业来看,我的观点是一定会有。
我的理由如下:因为技术会推动变革,百年来、千年来,亿年来大家看到体量越大的,在大的冲击波下生存的可能性越小,比如说灭绝的时候恐龙灭绝了,青蛙没有灭绝,乌龟还在,乌龟和青蛙都比较低调,他们活得也比较简朴,所以都活下来了。恐龙霸道,那么凶残,最后灭亡了。这是结论,一定会有。
国家层面,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块会成为全球最具备竞争力的或者是最大的一块,这个我有两个前置条件,第一个前置条件,中国,刚才杨红新总讲了储能,储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就目前中国而言,中国的电网端和发电端的储能也在蓬勃发展,的确是一个蓝海,量也很大。
但截止到今日,中国量最大的还是电动车,电动车的消费来自于百姓口袋里的钱袋子,百姓没钱,汽车销售会停滞不前,汽车销售停滞不前,锂电池的产出会停滞不前,所以中国如果要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或者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政府要保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不变;第二个,中国和欧洲、美国主要的这些西方势力的关系保持基本稳定。
如果具备这两个前提,我相信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再加上我们的储能出口,宁德时代去年储能做了136亿元,绝大多数是出口,这两个市场都是拉动将来增长的引擎。
至于说在这个巨大的变化当中哪些企业能活下来,要看企业家的基本精神——领导力,能不能带这个团队经过惊涛骇浪,经过历次的技术变革而活下来。
因为我所认识的大概80个企业家里面,过去的15年有6个谢幕了,公司谢幕了,本人没谢幕。大的时候他们产值在那个年代都达到了几百亿元,这个年代负债上千亿元,曾经最大的一个银行给它的授信一年就100亿元,但这些公司都谢幕了。后者居上的公司今天的市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额接近1000亿元。
13年前我们在海外,法兰克福、慕尼黑、洛杉矶经常聚会的时候,甚至在东京,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很小的展台,短短的13年做到中国的第一把交椅,而以前的领导者全部都成为了第三把、第四把交椅,我也支持杨红新总的建议,肯定有变化,但肯定有后来者。一个是技术进步,第二个企业家自己的胆量,第三个是现存的这些恐龙的傲慢。
谢谢。
周令坤:所以您更看好后来者,所以金庸有很多本小说,您都看完了。
杨淳辉:我不仅看完了,看了几十遍。我相信一定是后来者,长江后浪催前浪,我们都在沙滩上等着在。
周令坤:黄总刚才已经做过非常精彩的演讲,介绍过公司的技术。黄总本身在汽车行业是深耕多年的,甲方乙方的都做,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都是服务于整个汽车产业的。刚才这个话题就是站在这个宏观角度看,您的观点是什么?
黄向东(巨湾技研董事长兼CTO):这个很有意思。正如您所说,我可能和蜂巢的出身背景有一点像,搞车出身的,搞车的人看问题这时候可能相对要公允一点。
首先谈的是所谓燃料电池和电池之间之争,无争。燃料电池不是电池,燃料电池是发动机、发电机,燃料电池是静态发电机,电池是储能器,不是一回事,不竞争,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谁将脱颖而出?谁会成为老大?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其他行业一些老大的兴亡史,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一些是被新人取代了,有一些是行业被颠覆了,比如说胶卷业,那几个大佬已经不复存在了,它们也没有后继有人了。
还有很多原因要考虑,比如说大家坐在这里都是搞锂离子电池的,除了搞燃料电池之外都是搞电池的,难道锂离子电池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吗?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它有50年历史了,蛮老了,天花板到了没到我不知道。
但是,我可以从车厂的角度看锂电池是什么?车厂看汽油,每公斤12度电,车厂看动力电池,每公斤0.1到0.2度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能满意它吗?其实是不满意的,所以说从这个背后看,有巨大的动力,有人要颠覆它,至于它哪天冒出来我就不知道了,至少我的公司也在致力于颠覆它。
我就说这么多。
周令坤:谢谢黄总。非常感谢5位嘉宾在介绍自己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所观察到的这个赛道、这个市场,也给我们现场的各位普及了我们对于新能源或者说可替代能源这个市场,真的非常大,话题也非常多。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也是问所有人,第三个问题根据各位的背景针对性的提问了。第二个问题,刚才提到了大的问题,很多产能在扩张,第二个问题和这有关,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现有电池公司已经建成的大量产能,是否意味着新的技术不会对现有格局进行颠覆,会维持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吗?
立普总,您这边开始吧。
王立普:刚刚这边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我说肯定不会,就是一定会持续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规模大小、谁胜出,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技术革新。
刚才说到我们现有大量产能,这个问题要打一个引号。今天黄老师又把电池类别划分了一下,回到锂电池上,我们的产能真的有“大量”吗?我相信所有的主机厂都在渴求好的电池,所以这里面我觉得这个“大量电池”需要去定义的,今天我们的有效产能是远远不够的。
周令坤:打个引号,叫“大量规划”。
王立普:第二个就是说的规划产能。去年我做过一个统计,整个动力电池再加它的上游,整个规划投资13000亿元,差不多就是将近4000到6000个GWh,如果大家真的把这个投进去,我相信不用说对中国,对整个产业,对整个地球也是一个灭顶之灾。我相信大家都会非常聪明,逐步把规划产能一步步实现。这个逐步的过程,中间需要参考的因子就是我们的技术还在迅速迭代,我们这几年听到了大量的名词,名词就不一一赘述了,以免误伤,我曾经戏说过一句话,刚刚黄老师也说了,锂电池已经有50年的历史,过去几年我们真的在电芯端,在体系端,有大的技术突破吗?我们不说有没有到天花板,我们对现在电池的能量密度满意吗?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真的最终能够满足汽车的需求吗?
我相信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技术所被需求,去改进目前已经有的体系。这几年看到大量封装技术的迭代,电芯端在能量密度,锂电池做到300kW/kg左右的时候,似乎进入了瓶颈,但大家纷纷在封装技术上,在PACK上,在模组上做文章。所以这也是导致投资变化和未来整个产能格局变化的重要因子。考虑到这么多变化,考虑到目前技术还有这么多缺陷,和使用方之间需求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远未定局的事。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