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当前位置:栏目>最新>文章详情

圆桌讨论:智能座舱的生态如何建设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钱亚光)22年7月9日 08:15

6月上旬,苹果在2022年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新一代CarPlay车载交互系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升级之后的新一代CarPlay已经能够获取车辆更多的底层数据,用户无需离开CarPlay界面就能控制包括空调、座椅在内的车辆硬件,同时在仪表上显示包括时速、转速、续航里程、机油温度等与车辆信息相关的内容。

CarPlay的优势是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的资源,提升用户体验,把手机生态扩展到车上。而中国在智能座舱方面,头部智能汽车企业大多坚持自主自研,而厂商和智能驾舱开发商的合作也更为紧密。再加上中国消费者也看好智能化,勇于尝鲜创新技术,愿意给车企试错机会。

比如百度将于2023年上市的集度汽车将采用由百度和高通共同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斑马智行基于AliOS开发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已在上汽荣威、上汽名爵、上汽大通等车型上搭载。华为的HarmonyOS智能座舱已经被赛力斯、极狐等多家车企当作为卖点。腾讯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TAI4.0,已经搭载在江铃福特领睿和长安Uni-V等车型上。

对于汽车座舱的认知差异,也导致了中国无论是汽车座舱的用户体验上,还是在汽车座舱的生态上,都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刷新。

7月8日下午,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在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主持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人车关系实验室创始人马钧;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领域总经理王庆文;百度IDG智驾融通创新部、智能座舱业务部总经理苏坦;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应宜伦;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针对“汽车驾舱生态新格局”主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讨论内容实录。

(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智能座舱的生态,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老的话题,我相信话题虽然老,但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都在刷新自己的认知,所以即便是炒冷饭,我们应该能炒出新的感觉出来。

待会儿大概有五六个话题,这些话题我相信大家每天都在思考的,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一个去表达,这样我们能够转五轮,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相互补充,希望我们能够给大家去刷新一下在座各位的认知。

先从徐总这儿来,第一个话题,大家都在讨论智能座舱,智能座舱过去几年发生里非常多的变化,刚才你也分享了。我们去做这个事情,第一个要思考的,就是用户对智能座舱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去判断这个需求一定是真实的?

用户对座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其实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说法,我们有一个战略,也是非常离谱的一个战略,我们作为一个To B的公司,认为用户价值是远远大于客户价值的,这个话说得再大逆不道一点,其实客户不重要,用户才是重要的。

我更正一下,客户很重要,我们的内涵就是说不能基于客户,尤其现在在这个乌卡时代,不能基于客户的需求去做产品,我们关注的是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就是体验,如果一个产品用完了以后,真的是觉得很爽或者很便利,这是第一个层面。刚才我分享的时候,我也讲到先不谈生态,有用,好用,这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取个水杯很方便,开个门很方便,出去打雨伞也不淋到身上,这种体验层面上来讲,也是目前我们一些国内自主品牌慢慢在发力的一些小点,所以体验是第一位的。

怎么验证它呢?就是口碑,如果有一万个人都觉得这个好,那肯定就是比较好,我这是比较粗浅的说法。

张晓亮:等于你是To B再To C。

徐俊峰:如果我们产品用户用了觉得特别棒,他们觉得选我们家东西没错,虽然刚开始没什么用,但是错怪他了,是这个逻辑。


(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应宜伦:用户的需求,坦率讲,我最近思考这个问题不多,蔚小理、雷军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比较多。我想得更多的是,在这个阶段当中,其实会有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些层面比你的用户体验做得好一点、坏一点要重要得多,就是你不能走错路,你不能下错棋子。

当然贾老师的论坛很重要,上午也说了很多干货,中午有好几个合作伙伴都打电话发信息说,有些内容不能说,我说太多了,我现在就少说一点,就说这么多。

(百度IDG智驾融通创新部&智能座舱业务部总经理)苏坦:我分享一下观点,因为刚才提到了智能座舱的用户需求,其实确实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可能我在这方面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刷新。

刚才看到我的头衔出来的时候,就是把智能座舱写在后面,前面写了智驾融通的这么一个职责,是因为在过去一年多的间里面,我非常有幸负责百度集团整体支持集度造车,特别是智能化核心的部分来做一些事情。



当我们进入到了做在中国智能化最前沿水平汽车的最智能化核心部分的时候,特别把类似于像英伟达的双Orin芯片,把高通中国首发的下一代座舱芯片8295用上去以后,我有了一些感受,就是智能座舱领域的用户需求,相对于过去时代做出一些改变。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我们一直在智能座舱时代谈生态,但是我们好像谈的过程中一直试图去求解,说什么样的生态对用户有价值,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动作。但充分说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过去实际上在智能座舱里面,在座的所有人其实并没有给用户去提供那个已经显而易见的正确解。

大家一直还是在试图寻找一个在车上应用比其他场景应用都好的应用,无论是过去座舱的布局,服务于司机大屏的智能车机,还是说硬件的算力,包括联网的基础,在我看来实际上都不完全足以支撑一个杀手级的应用、一个高黏度的应用,但在这个时代,我是觉得某种意义上这种可能性开始具备了。

我们谈了这么多年的智能座舱,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座舱就是整体的舱,作为一个车内所有人都会去参与进去的实体,可能智能座舱真正意义上的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可能到2023年、2024年下一代车出来的时候,才会真正意义上出现。

一旦真正的智能座舱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杀手级的应用,标志性的就是用户会发现在车上的这项应用比在其他任何场景用要好,车是第一选择,而不是手机的延伸,也不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延伸。这些可能会出现,用户需求会牵引这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随着算力和基础AI的提升以后,我们会发现从供给侧做到这些应用的可能性也会出现。所以我倒是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分享我的心路历程,另外也卖个关子,我个人觉得到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年初,大家会看到一些和过去完全不太一样的车载生态新应用出现,而且这些东西会朝着那个正确解往前走一步,这是我的分享。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座舱领域总经理)王庆文:说到这个问题我一直就在想,我回顾一下自己的历程,这里边可能最新的人是我,因为我三年前跟汽车行业根本不搭边,在做运营商生意。当华为公司说决定要做车,成立车的业务,做车的智能化ICT技术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到这里头。

当时我很懵,什么叫智能座舱?不知道,完全没概念。后来我们就开始看什么叫座舱?过去一百多年来座舱很简单,就是把人放在车里,让你能够安全开车、舒适开车。

后来来了智能化,我搞明白一件事情,真正的智能化应该是指自动驾驶,那才是真正的智能化。

为什么?车子发明了一百多年,本来大家觉得挺好,用个车子把你能快速地从这儿送到那儿,不要骑马了。结果后来人们发现这件事很傻,我发明了一个机器,机器反过来把我给控制了,在这好几百公里的开车过程当中,我啥也干不了。所以人们试图想再发明一个机器,让机器控制机器,这才是最大的智能化。

但这个智能化被引到了座舱,座舱也在智能化,我想来想去,先不管它什么叫智能化,但我觉得应该有几个属性。

第一个属性,这个智能化能够让座舱成为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可能是我自己的,也可能是我的家庭的,不再让你坐在车里面,只有安全开车这样简单的一件事。

第二个属性,既然是个空间,它就一定要安全、放心,你所有的心理包袱、心理障碍都不存在。但我发现实际上做的离这个目标远了,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做了很多没有用的功能,而且还隐私暴露,所以智能座舱一定要安全、放心。

第三个属性,刚才徐总在讲说智能座舱今天是To B的,但客观事实上智能座舱是To C的。我以前做运营商市场的时候,也有一个观点叫“透过我的客户去看我客户的客户到底需要啥“,其实座舱很重要一点,一定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并且要简单易用。

第四个属性,一定要能软件升级、常用常新,不能做好了就停在那儿了。

第五个属性,也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属性,我们今天可能有一个误区,总是试图把车子做成游离在智能终端以外的独立世界。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它融入到现有的智能终端里面,因为你不可能24小时待在车里,充斥在你周围已经有非常多的智能终端了,把汽车融入到我们现有的智能世界里就行。如果拥有这五个,我觉得智能座舱可能就好了。

张晓亮:马老师,刚才您提到从能用、好用到想用,里面有两个方向的问题,用户需求里面有两个,一个就是它已经存在的某种东西,我判断怎么让它从能用到好用到想用,第二种就是我帮它定义出来某种东西,今天不是用户的习惯。这两种为什么抛给您?因为您是专门去做这个洞察的。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人车关系实验室创始人)马钧:我刚才下去,很多人跟我说,马老师讲得太多了,少讲点,我只能举不是汽车行业的例子,因为有太多的客户在。

我是这样思考的,第一句话:用户的需求一定不是被定义出来的,用户的需求是被挖掘出来的。这是我深深的感受。

第二句话:研究人、研究用户的价值,研究不出来。所以我直接卖广告,我做啥呢?我研究文化。

很多同事都说,马老师你怎么不务正业,搞到最后去研究什么文化去了。我说这个不对,我真的没办法,我被逼的,因为我做出所有的用户定义,当我跟甲方去讲的时候,他一定挑得出问题。

但是我一旦跟他谈文化,没有一个人跟我说有问题。文化是终极目标,我现在非常相信。我是从德国过来的,我说一个喝啤酒的人跟吃泡饭长大的人没对错的,千人千面就用在这儿。我们自己做的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源头,我觉得做用户研究、用户价值、用户需求就从文化开始。关于文化,我们做了29个维度,我基本上把全世界的人都归纳到29个维度里面,有兴趣的同事以后合作。


多域融合中的生态

张晓亮:从文化的视角,用挖掘的方式,而不是用统计的方式。第二个问题,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技术在进步,算法在进步,算力在提升,座舱域肯定和车身域、自动驾驶域有更多的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你去看整个智能座舱的机会、整个生态的机会有哪些?

应宜伦:这个问题是我最近思考比较多的,前面的那些问题不是说不做用户体验,也不是说不去思考用户体验,我要更正一下,不然公司没生意了。实际上是有人在做单屏的体验,因为他们觉得单屏就是未来,不要搞那么多屏。当然未来黑科技是想HUD+眼镜是未来。可能有人像理想他们,很多屏是未来。

其实这种硬件公司、软件公司、硬软件生态都有的公司各自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有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这时候看看老大们想怎么做,背后能看出很多思路的,这是我前面要说的。

回到这个问题,实际上对我们来讲,我们觉得现在特别有意思,首先,我们看到比较大的OEM其实越来越开放,现在OEM的开放,你在五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十年前就更不敢想象。

所以我们和OEM有些是联合研发,有些是合资,有些是投资,有些是大家一起去面对一些新的技术去预研,有些当然是业务关系。所以我觉得跟OEM一定要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方面要学习华为的以客户为导向。

其次,OEM和ICT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不管是华为的汽车解决方案还是其他ICT的行业。现在我们在OEM里面有非常强势的零部件公司。当年通信行业也有非常强势的运营商和非常强势的通信公司,但是我们看智能手机的发展,分析一下运营商的发展和迭代,很多公司五年就被干掉了。如果今天我们觉得特别害怕的公司会不会五年后就被干掉,十年后就被干掉?我觉得都有可能,所以要拥抱ICT。

当然ICT维度不一样,有些侧重于芯片,有些侧重于标准化的输出,有些是侧重于开源,有些侧重于更加深度的一些核心技术跟技术的产业化。ICT和汽车是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的文化、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觉得第一个看到大的整合,就是OEM和ICT在融合。

你说到底会不会融合到有一天就变成三家车厂,而且都是ICT行业的?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会不会到有一天OEM和ICT融合得非常好?有智能零部件的,有传统代工的,有做ICT底层技术的,我觉得也有可能,所以现在这个赛道特别好玩。

但是有一条,如果你既不在OEM里面,也不在ICT里面,你连那张观众票都拿不到,这是为什么今天上午可能我讲多了一点,尤其知识产权这个事,我以后不能再说了。知识产权不能说我现在才知道,其实我已经说得很含蓄了,其实可以说两个小时关于知识产权的事。

所以第一个我觉得OEM、ICT融合很重要。

第二个,传统零部件的智能化很重要。我们今天看到对座舱理解是错的。为什么说整车智能化?座舱从我们靠近车开始,现在人讲的都是智能车灯这些,其实不是,是靠近车开始,你能看见的所有传统零部件将来全部会智能化。

我们今天考虑的还是三块屏、五块屏、多少操作系统、多少生态。生态也扯一句,生态我们这种公司是做不了的,全世界能做生态的,除了苹果,就是中国的一家伟大企业。

从我们自己定位看,如果去真的做到整车智能化,我不能讲应用场景,因为我们跟几个品牌在做,会发现那些供应商压根儿跟你没关系

我觉得其实是需要在整车智能化里面,整体来思考一辆车的座舱体验。这个我觉得很多车厂做了很多探索,最早的凯迪拉克旁边有车过来,亮个灯,座位振一振,这也是一种,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彻底。所以我觉得零部件的智能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就说这两点,当然还有好多点。



苏坦:我特别认可应宜伦先生在行业趋势上的判断,这个趋势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它在打破过去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分工边界,哪怕这个问题本身在我们内心里面都是有一些小小的疑惑的,比如说智能座舱本身的应用。

我们现在自己在经历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让我们会发现现在智能座舱,包括车域控制器和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融合,会让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实际上到底车身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的边界还真的存在吗?

其实从大的趋势上来看,它们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它们更像是一个从底层会回归本质的一个算力、算法和应用的平台。我们现在实际上看到的很多应用,其实它已经在使用不同域控制器上的算力和信息在协同工作了,你说它是一个座舱的应用,还是说是一个智驾的应用,还是车身的应用,其实边界已经模糊了。

这种模糊本身就带来了一件事情,我们过去说的座舱应用、智驾应用和车身应用,在未来还是回归到它本身就是个应用,算力也未见得一定是车身域、智驾域或者座舱域的,它本身会回归算力,算法也是一样。

在这种车身基础设施变化的驱动下,这个行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分工边界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车厂变得越来越开放,我更多认为车厂是更多融入到了这个大的行业创新里面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集成式创新,而是大家进行一个协同式创新。

到最后来看,后回归到我们最开始谈的事情,谁会真正决定座舱里面的应有是什么呢?其实还是看哪些需求最后能够真正地帮助到用户,这些用户最后会沉淀下来,它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座舱应用。但实际上它的基础设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这个很快在行业里面大家可能都会去体验到,这是我的观点。

王庆文:刚才自动驾驶也好,座舱也好,我在理解这个事情的时候,先不从系统架构上说,因为它有安全域、非安全域之分。单纯从计算能力或者从消耗能力,你作为一个超级计算机毫无疑问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当你有了安全、可靠要求的时候,你从系统架构上还是会给它区分,这个安全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安全、软件上的安全,还有包括防攻击上的安全。



所以域跟域之间是要基于绝对的不信任进行管理,不仅仅是说你拿着一个身份证说授权了你这个人,然后我们开始交互,我就信任你,不是的。不同的域之间,不同的安全等级之间,必须要基于零信任来交互,但这件事情咱们先不说,我就说生态这件事情。

对于座舱来说,我们认为是两个生态,一个生态是应用的生态。第二个毫无疑问是座舱里边所有的外围部件,包括徐总说的HUD也会做越来越多的功能,将来座椅也会做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些硬件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跟座舱都会联结在一起。所以从我们华为公司的角度,我们认为做好软件平台,做好操作系统层,并且把南向的这些硬件生态能够建立起来、对接起来,这其实是蛮重要的事。

所以我们理解的生态是两个生态,一个是北向的应用生态,毫无疑问开放,另一个是南向的多硬件生态毫无疑问也是开放。但是我们要想做到软件常用常新,硬件可被更换,即插即用,有些东西可以,有些东西不行,但是一定要做到相应的规范,能够做到前后相兼容,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马钧:我谈一下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真是两件事,自动驾驶域也好,智能座舱域也好,这是我们汽车行业人搞出来的事,你去问用户,他根本就不回答你。

为什么说是两件事?它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和成本完全不一样,自动驾驶域可控,想法很好,最后因为成本太高了,我实现不了,再好的想法也没用。座舱域恰恰是就像精装房一样,从廉价精装一直到一万、两万、三万都可以,没有底的,很可怕,但自动驾驶可控,这是一。

今天上午跟几个投资人在聊,这两年汽车行业又发生一件事,多年前投了很多自动驾驶公司的投资者在说,到底哪个赛道更大、更快、更好?最后发现好像智能座舱突然有可能反超自动驾驶,新出来的黑马会不会更多?存在即合理,既然有这样的人来问这样的事,一定就是一条大赛道。具体里边我们要去做精装房、廉租房,可以讨论。

徐俊峰:这个问题我们有非常切身的体会,前两年我经常说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是现阶段横跨驾驶域和座舱域最多的一个应用,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车身传感器的数据,甚至需要驾驶域的传感器跟我们做一些处理,尽管那些数据可能有很多的问题,有延迟、卡顿等等,也不准确。但是我们对那个有非常大的依赖,这个数据的质量对我们最后的那个体验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很多时候大家在谈到自动驾驶的时候,说自动驾驶为将来提供了一个人在车里面的场景,我们可以不用管车了,可以在里面耍,座舱就变成了第三生活空间。对于将来的人来说,我们是古代人,我们对于未来判断还是有蛮大偏差的。我们现在已经切身体体会到对于多域融合迫切的需求。

刚才王总提到了这个事,本身我们又是工程人员,里面有很多你根本现阶段无法处理的一些事情,你不可能说像特斯拉说,做一个中央域,什么都弄完了。还有很多是很现实的问题,真正在工作当中,你想把什么全糅在一起的时候,你发现确实也没什么办法。

我觉得短期内多域融合的难度确实存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短期解法。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公司刚开始创立是没有核心技术的,该干什么,自己去发明那些技术,所以我们不畏困难,什么是对的就干什么。

我们不是说畏难,确实是有一些客观上的物理世界的限制,或者工程实现上的限制,这个没法做。我们很多软件算法是跑在座舱域的,我们自己本身有ECU,可能从车身域还要拿数据,从驾驶域还要拿数据,还要做多域数据的处理。

我的观点就是,我憧憬这样一个比较有未来感的新架构,但是短期内确实是也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智能座舱各环节如何分工

张晓亮:所以需要刷新。第三个问题从苏总开始,刚才我们讨论了整个座舱最早的时候还是从车机开始的,慢慢开始有更广的视角,包括刚才提到有多域融合,本身这个概念要不要它可能再说了,更多的就是能把人装进去的机器人,找到了四个轮子在路上跑而已。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还要看车企的现实,就是它有很多自己的车机系统,包括百度也有,包括Carplay,包括咱们都有各自的产品。在这种现实起点上走到我们想要的长周期刷新上,这个路径怎么去设计是更合理的?在这个环节里边大家怎么分工?

苏坦: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百度在做怎么给汽车行业赋能,并且在能帮助车企做出一个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上,有很长的心路历程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就像今天很多人分析了全新一代的Carplay,我们有很多这样的想法,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很多类似的声音,说这个东西是个权宜之计,因为它是一个完全以手机控制的屏幕生态。某种意义上能力不强,但是希望快速能够有一个体验还不错,某种意义上它有另外一个价值,它是个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你希望要的是一个全球化的低成本的快速解决方案,可能Carplay是。

但是确实随着智能座舱,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应用以后,权宜之计的这个逻辑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常常说功能化和应用化是有区别的,这个功能型的工具其实常常是全球化的,我们买一把双立人厨刀,在德国好用,在中国也一定好用。但是你一旦深入到应用里面去,一部好的电影可能它在欧洲市场很符合当地人品位,但是到中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往前走。

之后百度推出了某种意义上会让车企可以快速智能化的整合操作系统,里面包括AI等等,我们也很感谢行业很多合作伙伴选择我们。但是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吗?肯定不是,因为归根结底来看,这种帮助车企完全端到端地去实现智能化,在我们内心里我们都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所以产品一定得是往前走的。



再到全新一代车型的时候,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客户真正邀请进来,更往前一步是把用户邀请进来。这个真正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找到在行业里面最合适的分工,比如说我们自己,全新的算力平台我们是不是能够整合起来,怎么样把百度的AI和百度所擅长的底层的系统和这些API的部分做好。

我们认为我们的客户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用户有更深的理解,参与到一起,人机交互的界面、系统布设等一系列东西是不是有更好的开放性的接口,让车企有更好的定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车企有工程性的问题、有技术性的问题我们能够去帮助它。

一旦这些话题开启来了以后,一个巨大的系统就展开了,因为就像刚才王总说的南向、北向。在南向、北向过程中,中间是会有一层的,我自己倒不见得认为它一定是一个纯操作系统的纯软层,在我看来是算力算法层,但算力算法层本身它需要有足够的开放性,然后我们也会希望OEM参与进来。

再往前走的时候,如果这一代操作系统真正参与进来的时候,实际上真正好的智能座舱,包括整个好的智能汽车,它已经不是某一个科技公司赋能的结果,而是科技公司基于对内核的强的打造被OEM再创造的成果。

但这个地方并不算完,因为在手机生态和其他很好的第三方生态里面,最终的产品里面还缺少一个维度,就是用户的参与。用户为什么一定只是消费者呢?用户为什么不能是体验的贡献者呢?

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只不过还需要一些时间,可能还是因为我们工作做得不够好,行业的基础设施可能还不够充分,有很多人想要冲进来,但是实际上发现成本太高,工具不够用,边际效益太差等等,所以还没有出发。但这个时间点我觉得也不会太久了,可能在一代半以后的车型,会有真正能够把平台、OEM和用户连接起来的共创模式出现。

张晓亮:很多生态应该也是为用户反馈很多东西去考虑的。华为是很有资格去谈生态的公司,更想听听你对车企这个路径的建议。

王庆文:大家可以看Carplay的数据,它核心90%的数据是来自于美国市场与欧洲市场,为什么?美国市场跟欧洲市场就跟当年的功能手机是一样的,所以有了那个东西总比没有好。

当然还有另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华为公司也有一个同等的解决方案叫Hi Car。一样的逻辑,为什么?手机的厂家永远希望手机统治江山。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智能终端都统治不了你的24个小时,你有便携性,你就有体验的问题,在某种场景下它一定不是最优的。

软件、硬件、应用在一个端上,它的体验永远是最优的。当然对于手机厂商不是这么想,它希望手机跟车机是连接的,因为生命周期不同,一个手机即使有最强的黏性,可能过三代这个用户就会流失。手机生命周期是一年、一年半,长的算两年,但一辆车可以有十年,这是为什么手机厂家的出发点和车机并不完全一样。

从最终用户体验来说,一定是软件、应用、UI/UX、硬件在一起,在这个场景下它的体验毫无疑问是最优的。

当然在这个情况下,硬件的多样化未来需要一个操作系统,有了操作系统才真正有生态,才真正可以让硬件进行隔离。这是华为公司试图希望在座舱上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能够把这个中间的操作系统,刚才马老师讲了三点我印象挺深刻的,第一个叫定义不清;第二个叫分工不明;第三个叫缺乏一个好的软件平台,这个软件平台其实是操作系统。如果这个操作系统搭好了,上面的UI都可以做,上面的应用都可以做,硬件的多样化都可以做。

华为公司非常开放,我们并不做应用,我们保持中立,所有的应用伙伴都是我们的伙伴,所有座舱里面的、外围的硬件伙伴,座椅厂家、HUD厂家和其他硬件厂家都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希望能够把中间的这个软件平台层能够搭起来,以此来触发整个应用的完善,来触发整个外设,奋进创新的力量。因为有了我的系统,他可以非常方便接进来,让车企能够非常方便选用,这是我们希望干的一个事情。

马钧:讲得非常好,我发现互联网人特别能说。我谈两点,当时Carplay进来,线下很多同事们在讨论,发现我们现在对智能座舱的理解,跟中国的教育差不多,焦虑得一塌糊涂。

理论上我们做老师的,成天就是贩卖焦虑,孩子教育很重要。但是这件事我一直跟大家说,中国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市场,因为我很多朋友都是德国车企的,我说在中国你真不用着急。我敢说,第一个,蔚小理不会用;第二个,我们中国有伟大的企业,他们也不会。

中国市场那么大,即使百花齐放,在智能座舱现在没有一个先天的神话制造者,三年、五年以后的事真没人说得准,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百花齐放做好自己手上的事。

所以我个人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可以了。中国市场那么大。外国人在这一块根本就比不上我们,我们远远走在他们的前面,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不着急,生态要百花齐放。

我还有一个观点,实际上行业发展到现在,我们需要一些洞察力,或者我们要知道真正的核心是在哪里?现在大家都在造技术+(tech plus)。我这两年研究方法论、评价体系,帮助整车厂,我现在又去搞智能。我发现真难,人工智能这东西,我好多学生在字节跳动,他说没关系,淘宝推送确实好,但是在汽车行业真的很难做,数据的来源、数据的采集,N个端口,搞死你。

我就做一个软件系统,团队人也不少,仅仅“智能”两个字,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在座舱里边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干个四五年。所以我觉得我们也不要想得太多,老老实实把第一个体验做好就完了,哪家企业能够把这个东西弄得很流畅就是很伟大的事。

我最近正在测华为的系统,华为给我感觉不是做广告,我觉得特别流畅,这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UI可以改进,以后可以线下交流。但是光能够做到流畅就很不容易了,它不卡,很爽,管它好不好,这个后面是见真功夫的,我建议企业老老实实围绕一到两个技术点把它打通,这个会是很好的一个点。

徐俊峰:说长远,多长叫长呢?看时间维度拉多长,我们短期里面可以聊聊Carplay,长期的不确定性更强了,算命其实很难算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呢?

张晓亮:就会面临系统的切换,各种沿用。

徐俊峰:所以这是态度问题,我的性格就是,我宁可说错了,但是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确实是这样的,未来不好预测,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目前能够想到的理解最深刻的观点说出来。

短期内,比方说Carplay是一个权宜之计,我认为它是个毒药。欧美的车厂,反正不是那么着急,不像中国人这么焦虑,也没那么卷,就一碗毒药喝下去挺好,再能挺几年,我认为未来三年五年这样蛮好。

但是我们中国车企,无论是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国企,都很有上进心,也比较追求创新,或者是想要在这个时代里活下来,比如像理想用了HUD替代了仪表,全部弄上去了,我认为你短期之内能够做到蛮好用就行了。

比如说我刚才讲Carplay的问题,它弄到下面去怎么搞?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你把仪表怼到挡风玻璃最下面,一长溜,最少看仪表的时候眼睛还能扫到路,这个也是一种办法。所以短期内先做到好用,想用就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了,把人性了解得很透。

我心里面有一个对未来的想象,未来的车载生态。因为我们原先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我们对于未来的一个想象是比较激进的、天马行空的。

我自己个人不太看好脑机,我认为脑机就是一个控制器,并不能够做到高码率,要不然脑袋烧掉了。我认为可以用半透明的眼镜或者挡风玻璃去控制你的视网膜,用骨传导耳机控制你的耳膜,做这种增强现实,我觉得这个是我对短期未来的一个判断。

这样的设想很现实的,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很激进。我对于车的生态,以后每一台车开出去,甭管以后是三家车厂也好,十家车厂也好,开出去以后,它是了解你的,你在此时此刻心情好不好,你需要什么东西,它就出来了。

大家觉得在车里面做推送是很难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技术路径是选错了,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比方说2025年以后才有这样的生态。大家觉得我说下一代互联网,说得很炫,其实从这一代互联网到下一代互联网一个月就搞定了,只要王兴对每一个商铺说,把你们家门楼的GPS弄准一点,不准就找不到你了,你不会弄,花五块钱小哥帮你搞定,你要自己搞的话,飘的一条一条,一个月全世界全部。

张晓亮:线下互联网。

徐俊峰:对,现实的3D互联网或者叫第三代互联网,这个很容易的。这个说来得快也挺快的,说来得慢也挺慢的。

所以接下来在我的构想中的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巨头还会在,供给侧也都还在,车厂可能比现在生存的状态会更好一点,但是可能也许会少一些,用户体验会更棒。但是车内可能没有那么多APP,可能好多都是基于云端的这些直接B2B。

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的用户有什么需求呈现出来就好了,你可能也不用说了,像意念一样,但其实不是,是因为它对你更了解了。所以将来的生态有可能会特别不一样,但是我们这帮做车的,做汽车电子的,可能还是要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产品,我说的是他们那个可能不太一样了。

张晓亮:这里面有一点特别对我有启发,因为车机里边装很多APP,每个APP都把自己做得大而全,你在应用场景下要的只是一个最小的卡片,这样一种生态可能就和我们今天的边界又不一样,在这里边可能还有很多话题。

徐俊峰:我认为以后车载软件平台里面,我认为华为最应该做的不是造车,应该做一个开放系统,不要去吓唬车厂。战略一定要稳定,要么是A,要么是B,开放就是开放,不要吓唬别人,内部要统一。

这样我们中国就会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大到可以跟微软、苹果抗衡,我希望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所有的车厂。如果做得好的话,可能我们的APP不用了,就跟微信小程序一样的,将来所有的需求就是操作系统掌握用户的需求,一对接就搞定了。

王庆文:华为不造车,余总昨天刚刚说完。

应宜伦:我觉得年轻真好,敢这么公开地喷华为,我们是绝对不敢的,我们很有纪律。你刚才问的是长久来看,首先对一个企业来讲,其实是你得活着。这个行业很热,招不到人,团队离职率很高。所以我经常跟合作伙伴吵架的唯一原因,我们利他是利他,但是挖人立马跟他不合作,咱们定向挖你人,把你挖空,咱们对着干,我就是这么来。

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不挖人,我们现在的合作伙伴包括客户互不挖人,我觉得这是基本规则,你有本事你自己培养,到处挖来挖去。当然这个问题很多,采购、供应链、质量、工厂,这些东西大概有几十项你都要把它解决掉,其实你已经很优秀了,你肯定能活在这个世界上面。

第二个,因为前面几个设计大拿都说了产品太快了,这个世界上有两派,一派就是像高通、英伟达,还有中国伟大的公司等等,它是标准化,全部原子化服务,你去捡,这是一类公司。

反过来讲客户肯定是要定制化的,而且往往现在那么多车厂其实都没多少量,中国也没什么开发费,所以每次人家说到美国拿了10亿美元的开发费,我口水都快淌下来了,但你得做。

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你得很清晰地知道现实是什么,你不要整天谈理想。所以客户我们服务好,标准化的客户服务好,定制化的客户我们也服务好,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但这个非常苦,这都是苦活、累活、糙活。

第三个就是升级快,不只是车型变化快。刚刚苏坦跟我说了,他说我们真敢花钱,这得花钱,高通的产品得花钱,都是几百万美元花。手机就是一代代出,你跟不跟吧,就像在赌桌上面,你不跟就死,我们只能跟,当然我们跟高通关系很好。

屏幕马上到Oled了,Oled一投就是五个亿,驾舱、行泊将来都是合一的。英伟达往座舱走,高通往自动驾驶走,基本上国外定点的自动驾驶都是高通的,除了戴姆勒。国内的都是双Orin,它们俩神仙打架。

你刚才讲的Carplay,Carplay今天只是出了一代,后面怎么样人家早想好了。我现在年纪大了比较敬畏,我们就跟着老大们走,把老大们伺候好,把这个业务做好,这个升级就得跟上。

最后一条,其实他们都会变,前段时间大家看到一个新造车品牌用了百度的云,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我三电、三智,怎么可能用百度云呢,我不是说百度不好,可我得自主掌控。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它需要有资本故事,它是要说我有能力,不然没估值。但资本故事说完以后,开始跑量、跑利润的时候,它就要专业化、集约化,一百年前的汽车也是这样。所以这个里面每一条其实都是很大的机遇。

当然,核心还是团队,团队得在,而且团队得优秀,而且你得坚持下去,你坚持坚持机会就来了。当年某一个车厂你跟他说我来做,比如我是苏坦的销售总监,我现在给你做云,他说你去死吧,我肯定自己干。

但今天不就做了吗?所以你只要活着,这赛道上总有你的,但是神仙们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刚才你说的这家伟大的公司,他也想得很清楚了。但是我们只有跟着干,只有有入场券,一步步走,我觉得我们这种中小型企业才可能有机会。


如何有效保障车企的差异性

张晓亮:接下来一个问题,现在基本上大家还是把座舱当入口去看,入口就有平台,就有数据之间的边界、数据之间的共享。华为肯定也是一个大的入口,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车企业的角度来说,车企的差异性怎么真正有效保障?

因为现在看硬件也是在逐渐收敛。当然另外一个层面,硬件本身也有大的迭代,只不过我们只看一代产品,硬件是越来越收敛了,长远看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其实都是需要去取舍的矛盾,车企,比如就在华为大的入口之下,它的差异性怎么去保证?

王庆文:这个事情就是刚才马老师说的,我们有人会有一些误解,华为公司做的这个东西很小,我们就希望把操作系统与软件平台这个最终用户不可见的东西做好,我并不做整个大座舱,大座舱里面很复杂,有座椅,有所有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的创新,那些东西的差异化是需要车企跟这些部件供应商去联合做的。

我们希望的是能够把鸿蒙操作系统做好,这些外设都能够接上了,我们能够把API做标准化,让这些接上来的功能都能发挥价值,让上面的应用与服务快速发展,有一个统一的API,这样子我们觉得才会有生态。华为公司核心就是想把这个平台打好,我并不做完整的一个产品。

差异化毫无疑问,当然UI/UX不可否认,鸿蒙带有两重属性,一种是操作系统平台,还有一种是UI/UX,如果你用我的UI/UX设计,那就是To C。鸿蒙事实上是To C,如果用户喜欢,当然你也可以追求你的差异化,但是上面的服务我们从来不碰,都交还给车企。

如果你说UI/UX也要差异化,那也OK,我们也不碰,我们希望就是能够提供一个平台,然后把API做好,让各个应用伙伴能在我们这个上面快速开发,并且是可持续地开发。

大家知道生态这件事情,操作系统这件事情有个误区,也回到刚才马老师说的那两点上,每家车企都想做操作系统,每家车企都想做自己的应用与服务,恨不得所有的应用与服务都自己做。

操作系统没有用户,它就是个脏活、苦活、累活,为什么中国没人干操作系统?因为你没有量,100万算多吗?1000万算多吗?如果这个软件平台做起来,一年一年往后走,这个软件投入相当巨大。



我们以前也不做,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做了,既然我们做了,我们说到车上面再给它增强一下,因为车跟其他端是不同的,它还是需要做很多的改变。但这个改变对整个系统来说仍然很小,一个两亿行代码的东西,改这一部分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投入了,所以我们改了。

但是如果每个车企试图自己去做,所有的API不一样,其实互联网模式是要有量才会有应用,才会有服务,才能够做精品。

刚才马老师说能用、好用、想用,当然车不需要上百万、几十万的应用,你的量大幅度下降了,你想用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几千、上万,但是想用的这些一定要能够做到极度精品,就是你在车这个场景下,把所有能调用的功能、服务都能调起来去让服务去用。

最终的模式,如果你做到极致,又有一定的量,老百姓又能付钱,那应用伙伴就上来了。不然形不成闭环,注定死路一条。这个是我们努力试图希望能把平台这一层干掉,该交还给伙伴的都交还给伙伴。

马钧:我接着王总的话讲,我借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一谈到生态,发现现在企业家越来越低调,应宜伦先生说他是小企业、微企业,这是啥名堂,我线下好好跟他掰扯掰扯。实际上企业家们都有焦虑感,生态一定是百花齐放,要有大树,也得有小草,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所有东西做了,其他人干吗去?

我是一直跟很多企业家说,当然很多企业家跟我说,马老师,现在卖软件不赚钱,我们客户一定要大硬的,还要大后台,大后台最好还上系统等等,我理解。但是好的生态一定要有大的和小的搭配,我是非常同意刚才王总讲的这个观点,一定会有一大批小微企业。王总,我觉得将来看有多少小企业跟着你玩,你的生态里面有多少伙伴、开发者,你就成功了。

现在我们座舱里面卷得一塌糊涂,怎么卷法?就像大家知道硬件,座舱里面真正用户会用到传统车机里面多少功能?10%、20%不得了。软件一样的,有多少这个系统?我们老讲每年做轩辕评测的时候,坐在太阳底下要按多少个按钮,真正的场景没有用到。做软件的同事就像刚才王总讲的,我非常同意,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你就会打穿掉的,不要样样都做,太累了,别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

徐俊峰:王总刚才说得对,每个车厂真正去开发一个操作系统不太现实,投入太大了。所以说我们可能是需要一个操作系统,有点像安卓那种模式,大家可以做一些差异化的设计,需要有大大小小的生态,无论是现在当代的互联网也好,或者下一代的互联网技术也好,我认为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被定制化的,能够差异化的一些,部分外围定制化的能做个性化的操作系统是OK的,要不然是资源的浪费,也做不好。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分工,希望我们伟大的企业在这方面给我们中国去争光。

应宜伦:我觉得未来就五到六家企业,里面应该没有一家是车企,不好意思。

苏坦:刚才主持人提到一个话题叫“入口”,一听这个词我觉得好害怕,百度已经想得特别清楚了,我们在车上绝不做入口,一碰这个词我们就死。

张晓亮:本来就是伪命题。

苏坦:所以我们想得非常清楚,全新一代的产品全部SKD化,语音、感知、地图等等所有全部SDK化。内部的产品经理,谁说要做入口,我就让他转岗,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觉得车作为人机交互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特别智能座舱,如果说做一个科技企业,一个ICT企业,一上来就跟车企说这个入口是我的,我觉得不能在这个行业干。

所以我们内部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全部SDK化,赋能化,一定要把这个入口交还给车企,我们要帮助它去成长,能够把我们能力用好,SDK化用好最好。如果不能帮助他们用好,我们甚至可以给一系列的东西帮助它成长。

如果车企说不行,还不能用好的话,我们尽量从行业里找到一些合作伙伴帮助车企干出来。我不能干这个事情,我们希望车企能够找到行业伙伴做到,这一点我们想得很明白,入口本身还是大家一起帮助OEM把它建设好最好、最佳的状态。

另外一个就是中立性。作为百度这样的公司,我们对团队自己的要求是,希望开发者越来越多。我们每次一谈开发者,就谈到了第三方开发,哔哩哔哩、优酷这些东西成为你的开发,不见得。

首先OEM的研发团队就是最重要的开发者,他都不用,别人怎么会用?所以我们把这个东西弄好了以后,首先看能够帮助几个OEM真正把这套东西用起来,他先用起来以后,其他第三方生态,先把真正意义上归属于OEM的入口做好,做好以后,体验好了,量就上去了。梧桐树种好了,凤凰总会来嘛,我们希望做这件事情。

张晓亮:感谢几位嘉宾,今天的圆桌讨论就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