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将联合北京市重点站区,开启“温暖回家路”大型公益活动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涂彦平)21年5月12日 11:39
“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即便我们把水调到涓涓细流的程度,浴缸早晚也会被注满,而浴缸水满之后,水自然会流到地面上。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阻止的灾难。”
比尔·盖茨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是他过去十年间研究气候变化的成果。他指出,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变得跟新冠病毒一样致命;而到2100年,它的致命性可能会达到新冠病毒的5倍。
他呼吁,要想阻止全球变暖,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实现“零碳”已经刻不容缓。
《巴黎协定》的目标就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向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努力。而这个目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全球已经有120多个国家陆续宣布了碳中和时刻表,准备走低排放发展之路。
碳中和即将掀起的是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也可能是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它需要每个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做出改变,达成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公布的数据,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80%以上。其中,电力行业占比31%、交通行业占比25%、工业占比21%,是排放量最多的三个行业。
汽车因其作为能源载体、交通出行工具以及身处制造工业的属性,必然会在碳中和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将较早受到这股洪流的冲击。
当前车企最核心的应对就是电动化转型。不过,人们也常常提出一个质疑:电动车真的环保吗?因为如果电动车充的不是绿电,那所谓的环保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即便电动汽车真用了绿电了,这也还不够。产品生产环节呢?回收环节呢?供应链呢?
现在,已经有不少车企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比如,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到2050年实现集团整体碳足迹和产品车队的零碳排放。
对所有的企业来说,碳中和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好在,有先锋已经走到潮流的前头,感受到潮水的气息,为后来者探好了路。
这是一场必须抱团才能闯关的大考,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2021年世界地球日,上海黄浦江西岸的油罐艺术中心,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伙伴日”活动在此举办。来自远景、红杉、微软等的企业家们汇聚一堂,探讨零碳转型的解决之道。
在曾经的航油储油罐里讨论零碳话题,这本身就颇具意味。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在活动现场向全球宣布:公司将于2022年年底实现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2028年年底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远景是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2019年曾经发布一个“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榜单,排在第十名的就是远景。
2007年成立的远景(Envision Group)是一家绿色科技企业,旗下拥有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AESC、开发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以及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车队。
与特斯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的使命有相似之处,远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为使命,持续推动新煤炭(风电和储能)、新石油(电池和氢燃料)、新电网(智能物联网)的发展,致力于零碳未来。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500台远景智能风机在全球并网,累计输出清洁电力超过150000GWh,减排约一亿吨CO₂当量;
全球有近60万辆电动汽车安装了远景AESC动力电池,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相比,测算每年可减排66万吨CO₂当量;
远景智能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管理超过200GW的可再生能源资产,相当于2020年全球新增风光并网装机容量;
远景维珍车队发起“赢得同气候变化的比赛(Race Against Climate Change)”倡议,是电动方程式赛场中首支碳中和车队。
2019年,远景加入了全球“RE100”倡议,是中国内地首个承诺2025年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的企业。
活动当天,在国际独立咨询机构碳信托(The Carbon Trust)的支持下,远景发布了首份碳中和报告,详细披露了集团运营与价值链层面的环境数据,并为运营与价值链碳中和制定了详细与科学的减排路径。
2020年,远景运营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2268吨CO₂当量。而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远景预计到2022年运营排放将比2020年增长3倍以上。
为了实现2022运营碳中和目标,远景将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绿电消费和购买碳信用等方式,减少和抵消预估超过40万吨CO₂当量的温室气体。
另外,远景超过9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运营外的价值链间接排放。
“到2022年年底,我们希望远景实现本体运营的碳中和,但这并未包括远景所采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齿轮箱、铸件、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远景智能所用的云计算和我们所有的相关的交通工具的排放。”张雷表示。
因此,远景又提出要在2028年年底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针对全价值链减排,远景将从内部生产原料优化和帮助外部供应商低碳转型两个层面着力。
在碳中和报告中,远景承诺将设定与《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碳目标,并向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提交方案,加入“1.5℃的企业雄心(Business Ambition for 1.5℃)”活动。
“未来的十年,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十年。发布第一份碳中和报告,既是向伙伴们展示我们的雄心,更是对我们科技创新和解决方案的信心。”张雷说。
在大部分企业对碳中和还不甚了了的时候,远景已经开始了通往零碳未来的行动,并且规划了分两步走的碳中和时刻表,公布了数据详实的碳中和报告,堪为中国企业碳中和的实践样板。
“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也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比尔•盖茨向人们提出忠告。
为了应对零碳转型的挑战,远景通过软硬件技术创新,研发了覆盖碳管理、能效、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证与碳交易等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活动当天,远景发布了绿色充电机器人摩奇(Mochi)。它采用远景AESC的电池,单台容量为70千瓦时,充放功率为42千瓦,2小时可充满一辆续航里程约600km的新能源车,适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主流电动车型。而且,摩奇具备智能驾驶与自动充电功能。
远景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已同国际绿证机构打通,可以保证摩奇提供的每一度电都是已被认证且可溯源的绿电。这款充电机器人将于6月量产并投入市场。
从远景AESC的零碳电池到摩奇的零碳充电,远景实现了电动汽车用电环节的零碳闭环。这样的零碳解决方案对于正面临电动汽车环保性质疑的汽车公司来说,相当有吸引力。另外,远景AESC实现碳中和,对于采购了其电池的整车厂来说,也是在帮助它实现供应链环节的碳中和。
当天,远景还发布了另一款零碳产品——方舟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智能物联网技术,能实时监测企业或机构的碳足迹,自动生成碳排放报告,同时模拟及优化减排路径。
依托远景EnOS™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将产生碳排和中和碳排的数据都接入云端,覆盖电、暖、气、热以及可再生能源,可以实时更新。
另外,基于超算中心和数字孪生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整体的碳足迹分析、碳中和路径规划和目标跟踪,也可以在重点能耗设备上实现功率追踪、实时调整、预防性维护的策略。
比如,暖通空调基于远景的天气预测人工智能系统EnWeather,可以实现热负荷预测,通过全局优先算法实时调整功率,降低建桩能耗和碳排。
通过远景方舟碳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直接采购绿电、绿证、碳汇服务,一站式实现碳中和闭环。远景与两大国际权威绿证机构APX和I-REC都有战略合作。
远景这套系统取名方舟也大有深意。用张雷的话说,“打造一艘方舟”,就是在碳中和这场能源革命的洪流中,远景要承担的责任。
目前,基于远景的产品和技术,位于无锡的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园建立了分布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储能、电动车充电桩,能够满足工厂70%的绿电需求,降低园区15%的用电成本。预计2021年底,该园区将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使用,继而在2022年实现100%碳中和目标。
远景还提出了“零碳产业园”的概念,将其称为是推进碳中和这场绿色革命的重要基础设施。
当前,远景正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打造“零碳产业园”。在远景的规划中,园区可以开展智慧储能、换电重卡、绿电制氢、绿氢化工等项目,享用当地的绿电,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脱碳并行。
远景还预测,到2023年,基于远景自己的技术,三北地区风电、发电侧储能度电成本均将降至1毛钱,即以“风电+储能”模式产出的稳定绿色电力的综合度电成本降至2毛钱。
当绿色能源的价格接近甚至低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时,将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张雷表示。
远景设定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和路线图:自身率先实现碳中和,赋能合作伙伴加速碳中和,助力构建零碳经济体系。
下一步,远景要成为企业、政府、城市的零碳技术伙伴。
远景正在帮助微软、凯德、阿斯利康、耐克等伙伴加速零碳转型。
比如,远景为微软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6个办公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智慧楼宇系统,为微软碳足迹的减少至少起到了20%-30%的作用。
基于EnOS™系统,远景为微软提供了分布式储能电站、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电动汽车智慧充电站、人体环境舒适度监控系统等解决方案。据测算,光伏电站每年产生220MWh的绿色电力,可以减少约219吨CO₂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侯阳博士表示:“微软与远景在能源、物联网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共识,未来还将围绕数字化创新与碳减排,持续深化我们的合作关系。”
远景还正在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合作,帮助新加坡港口成为全球零碳超级港;与欧洲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德国电信合作,为德国电动汽车消费者提供100%绿色电力的智能充电解决方案;跟法液空探讨智能绿氢的解决方案,通过远景EnOS™的智能操作系统,让风、光、储和氢友好相处。
活动当天,远景通过今年3月刚刚与红杉资本中国共同成立的100亿元碳中和基金,发起“碳中和关键技术”生态伙伴计划。该计划涵盖“3+N”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一份突破性碳中和技术报告,一份碳中和技术创新英雄帖,一套技术应用落地生态体系,以及N场不定期活动。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我们相信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是根植于技术创新。碳中和需要完成的使命和愿景,靠的也是新技术。”
这一生态伙伴计划,就是希望为更多技术创新者提供资金、落地场景等全方位的创新支持,一同为“3060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远景和红杉将在零碳技术产业园等方面积极构筑应用场景,用创新手段做好科技攻关,赋能创新企业,助力构建零碳经济体系。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2020年年末在《我们星球的现状》演讲中呼吁,“按下‘绿色开关’的时间已经到来。我们有机会恢复并且改造世界经济。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可持续经济,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更清洁的基础设施和有复原力的未来。”
碳中和是给我们这代人提出的课题。它究竟将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可能我们还没办法预见。
站在潮头的人已经率先感知到了。
“过去我们叫零碳技术先锋,先锋跑得快,还引领技术变革。后来越跑越快,我越跑越紧张。为什么越跑越紧张呢?摧枯拉朽之势,我看到这个革命来的真快,太快了。”
张雷这样描述他置身这场革命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远景产生了巨大的内驱力,决心助力更多的行业、企业进行碳中和转型。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有卡脖子的地方,那就是碳市场和电力市场。
“我们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就像中国科创企业,为什么搞不起来?没有纳斯达克。所以反过来其实是纳斯达克帮中国培养了中国的创新生态,它的机制制度,不管是阿里也好,腾讯、百度也好,能够分别去纳斯达克上市。”
张雷称,碳市场会成为第二个纳斯达克,这样,各种各样的创新技术的价值就可以快速出来。他还判断,“未来的碳市场会像石油市场一样,它的成本,它的价格应该会成为一个国际的参照体系和形成一个国际的定价的标准,这个标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经济体,甚至每一个城市。”
碳交易体系正在搭建。2021年6月前,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开启第一笔交易和第一个履约周期。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将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交易和配额履约。”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表示,“后续按照稳步推荐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要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因为有些东西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有些东西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解决。
碳中和是大势所趋。我们看到,最敏锐的企业,最敏感的资本,面对这场革命已经行动起来。
有人问张雷,碳中和会不会打断中国企业一种自发进化的过程?
他回答:“这个不光打断中国,打断所有人。中国人最擅长的是快中取胜,乱中取胜。要比快,可能快不过中国。中国过去这40多年快速变革过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快。我们习惯这个快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在变革中更好地适应。”